银行还值得进吗?

先说结论:可能不值得

理由如下:稳定但不舒适

银行还值得进吗?

你的努力,有时只是欺骗了自己

很多人进银行,不为别的,就图个稳定,但稳定并不代表舒适,银行的工作只能让你稳定地“享受”压力。如果你没有当过银行柜员,你永远无法体会到人类的奇葩程度,但是你能做的只有强行撕裂肌肉,拼凑笑脸,所有的苦,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眼泪都只能咬碎了自己咽。神经还要保持高度紧张,生怕弄错一笔交易,否则一旦失误,用自己的工资补上吧。还有,下班往往不是下班,而是意味着加班的开始。

如果你终于逃离了柜台,成为了客户经理,那么伴随而来还是有堪比点钞量的任务指标,一个月几千万的存款指标会让你精神崩溃。为了拉存款,你要变成别人的贴心管家,需要在酒桌上陪吃陪喝(尤其是对公)。

曾经听别人谈起这样一个事:某银行客户经理陪某老板喝酒,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选择,喝一杯酒就存100万,这个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喝了20几杯,到最后几乎不省人事。任务、指标、考核犹如三座大山压在银行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几乎喘不过气来,哪怕是休息之余,也不忘推销理财产品、信用卡……私人生活?对不起,在银行,几乎没有纯粹的私人生活可言。

银行还值得进吗?

在中国,可以说银行招揽了相当一部分大学中的精英,如今进银行工作的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985、211的硕士毕业生以及国外名校的毕业生也不占少数,很多人甚至拿下了CFA、CPA。进银行之前,所有的人都几乎有过一个所谓“银行金融大亨”的美好理想,盘算着工作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如何为银行做出突出贡献。

可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尤其是柜员岗你会发现这些都没有什么用,你所学的金融理论一点用处没有,你所需要的就是像机器一样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柜员这样的工作,说实话并不需要名校生,一个智商正常的中专生都能完成。然而一开始你可能还很抗拒,但是疲倦与劳累会让你忘记抗拒,然后就这样成为流水线作业上的一员,这就是所谓的“体制化”很多人都想着在柜台慢点熬,熬出来就好了,所以他们咬牙坚持,但正是这种熬的心态,有时候却能让人如同温水里面的青蛙,再也跳不出来了。

银行业在金融领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大多数银行的工作都不过只是披着“金融”外衣的销售岗位,在银行,营销才是王道。

象牙塔中的精英以及学霸到了银行的营销岗上会发现他们的个人努力在现实的关系、背景、资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曾经他们引以为傲的成绩,都如尘埃一样, 不值一提。在这里,谁拉到大额存款谁就是大爷,一个有资源有背景的人能轻轻松抢拉上亿存款,而对于那些没背景只能靠个人奋斗的人来说,这样的数字显得略微残酷了一点。

至于升迁,没业绩没成绩,你凭什么升迁?哪怕你考过了CPA,CFA,冰冷的证书并不会马上带来价值,银行以及社会的残酷在于这是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地方,努力有时候会是无用功。人们都喜欢听屌丝逆袭、穷人家的孩子靠个人奋斗跻身上层社会的故事,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太少了,以至于人们才这么热衷于这种童话般的理想故事。

银行还值得进吗?

看得到的成长,到底在哪里?

在银行工作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成长速度太慢。同样是应届毕业生,你去事务所干几年,财务也算是精通了吧;去私企干几年,也算对一个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哪怕去政府,也算学习了如何为人处世,懂得如何社交。而在银行,三年柜员,你能学到什么?微笑服务?打字速度?学会不抱怨?

所谓“在柜台可以锻炼人”的话有时候不过是自我安慰,这个世界上吃苦的工作有很多,进银行要吃苦,进投行要吃苦,进民企也要吃苦,但是别人吃的苦都是有意义的,而在银行,有些苦吃得毫无意义。

监管越发严厉,也苦了一线

以前央妈放点水,银行就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现在金融强监管模式下,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今年上半年,各级银监部门共公开了1334张罚单,合计罚款额为3.38亿元。暴力去杠杆模式开启,信贷业务只会越来越难做。但这能说是员工的错,是时代的错吗?

只能说,是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了吧。

(本文综合自网络,不代表成都金融界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