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县“7·11”洪灾恢复重建工作加快进行

合众农业灾后第一批产品于7月底发出;涪江三桥于8月7日恢复通行;金华、香山、洋溪等乡镇农作物抢收近2万亩,目前农田复耕面积达1.5万余亩......“7.11”洪峰过境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在射洪大地上,战高温、忙重建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留,全县受灾的16个乡镇干部群众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一个又一个重建的利好消息,干群砥砺同心,正逐步把洪灾的印记一点点抹去。

射洪县“7·11”洪灾恢复重建工作加快进行

射洪县干部坚守恢复重建一线

夜以继日抢进度

抢通县乡公路17条28处

拆解、吊装、安全检测……8月7日,经过二十多天的交通管制,射洪涪江三桥检测合格后恢复通行。

“涪江三桥已成为县城区的交通要道,由于洪灾中一艘船舶被卡,对桥梁造成了安全隐患,灾后我们立即进行交通管制,组织专业力量夜以继日施工作业,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恢复通行。”据射洪县交运局局长冷芳华介绍,船舶清理工作结束后,县交运局组织专业队伍对桥进行了外观、墩柱竖直度、混凝土内部缺陷、桥梁荷载试验等长达半个月的安全检测。

“7·11”洪峰过境中,全县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给全县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灾情发生后,我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立即组织水、电、气、通讯、交通等要素部门,夜以继日、连续奋战,迅速开展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抢修工作。7月13日,全县道路客运、危货运输、驾培服务已全面恢复;7月15日,电力设施抢修工作全面结束,并通过采取应急措施全面恢复受损供水站生产;7月20日,恢复金华镇黑水浩村受损管道,实现供水;7月30日,供水工程受损供水管道全面修复,受损供水表完成更换,供水恢复正常。截止目前,全县抢通县乡公路17条28处,清淤工作已完成,3.3万户受灾居民家庭电路全部完成检修,金华镇、香山镇等所有受灾乡镇电力通讯基本恢复正常,金华水冲坝、金华坝救生台加高1-3米,搭建防雨彩钢棚1380平方米已经完成。

千方百计忙自救

农作物已抢收近2万亩

临近立秋,金华镇黑水浩村7社村民吴长海开始在自家的4亩地里忙碌起来,胡萝卜、小白菜、青菜等也种进了地里。

“洪水把地里的庄稼都冲走了,家里养的猪和小家禽也被冲走了,房屋也有些受损。”吴长海说,虽然洪灾曾让一家人非常失落,但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他重新拿起锄头开始清淤、整地、播种。和他一样,黑水浩村其他村民也开始晚秋生产,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全县农业受灾面积7万余亩,冲走或淹死畜禽1.6万头(只),受灾苗木22.8公顷、林地湿地损毁881公顷。机耕道、渠系等农田基础设施水毁160余千米,农机设备损坏120余台,渔船损毁11艘,机电提灌站损毁51座,冷储库损毁7个、蔬菜大棚损毁1400余亩,圈舍冲毁或淹没3万余平方米,堤防5.9公里,造成经济损失3.52亿元”。射洪县农业局局长李青说,该局派出业务骨干200余人次,赴金华、香山、洋溪等农作物受损重灾区,指导群众开沟排水、田间清淤、作物抢收、设施清理等工作,降低绝收减产面积。目前,农作物抢收近2万亩,农田复耕面积达1.5万余亩。农业部门积极指导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备耕备种、科学施肥,补种秋菜秋粮。并组织蔬菜、柑橘产业基地受灾业主配合县金融办与银行对接洽谈产业发展贷款资金业务。

与此同时,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全县受灾工业企业2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2家。目前已全部恢复生产。

多措并举聚合力

20余个部门争取资金支持

“全县1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1.13万人,转移安置1.56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4529人,需过度性救助2899人。”据副县长、“7·11”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何小江介绍,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466公顷,成灾面积2791.44公顷,绝收面积1308.5公顷,倒塌房屋55户196间、严重损坏181户662间、农房严重损坏180户660间、一般损坏2077户8260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9.86亿元。

受灾后,射洪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等20余个部门,迅速向上级部门进行灾情汇报,争取重建项目和资金支持,目前已明确下拨发改项目资金1500万元、民政救灾资金408万元、省级农业补助资金400万元、教育救灾资金200万元,其余资金正在继续争取中。

同时,在射洪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倡议下,县内爱心企业舍得酒业、云辰国际等积极捐款。截止目前,县慈善会已收到社会各界爱心捐款605万余元。

“我们将继续抓好工农业生产恢复、群众住房修复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修复建设、受灾群众就业创业和防洪及灾后重建项目谋划。”何小江表示,目前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因灾倒塌房屋重建和危房改造工作可望在2019年元旦前全面完成;黑水浩大桥重建将于年底动工;编制的92个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项目正与上级部门积极对接,干部群众正砥砺同心,化危为机,把射洪建设得更加美好。 (全媒体记者 刘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