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拐点来了,需求从以政府为主,转向工业领域、社会大众为主

“环境治理企业内功普遍堪忧”的问题,环保企业 “不好做”主要体现在业务的

同质化和舍本逐末两个方面。

环保拐点来了,需求从以政府为主,转向工业领域、社会大众为主

在内功普遍堪忧、融资环境恶化、PPP规范大潮三重因素叠加下,环保行业形成了“宏观政策利好、微观艰难前行”的发展困惑。对于众多环保企业而言,今明两年将是行业的拐点,更是企业如何发展的战略选择时点。站在十字路口,需要反思行业属性和企业性质的兼容性、行业竞争激烈的根源以及企业未来出路3个问题。弄清楚这3个问题,对环保企业选择发展方向比呼吁政策支持更有帮助。

多数环保行业的细分领域属于公共事业范畴,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以水务和垃圾焚烧两个细分行业为例,据E20水业企业和固废(垃圾焚烧)企业2017年的评选结果,水务规模排名前30名企业中,有24家国有企业(第一大股东为国资的,下同),4家民营企业和两家外资企业;垃圾焚烧规模排名前20家企业中,有14家国有企业,6家民营企业。反观互联网、移动互联、环保设备制造等行业知名公司,却鲜有国有企业的身影

这正是行业属性和企业性质的兼容性的问题。今年以来,深陷困扰的环保企业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虽受影响,但集中体现在增量项目拓展层面。

行业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思考在不同的行业土壤中,适合播种哪类种子,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对于公用事业,国企多依靠政府需求生存,而民企对于污染者付费的工业需求和公众需求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过去几年,“低价中标”、“竞争激烈”、“野蛮人”成为环保项目的代名词。反思这一现象的根源,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已经识别出来的环保行业机会大多进入壁垒低,企业的产品、服务、标准和模式难以形成差异化;二是终端需求——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基本相同,转换成本低,并且议价能力强。

那么,环保产业何时才能走出恶性竞争的阶段?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环保行业被识别出更多深层次的市场机会,企业具备了实现差异化的途径,并且真正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模式创新;二是需求端从以政府为主,转向以工业领域、社会大众为主,需求实现了多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