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導語

去年下半年,以共享概念結合體育內核,共享健身倉自問世之日起便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而如今,隨著共享經濟的虛火已經基本褪去,“共享健身倉”——這個自帶新零售屬性的產業在2017年一度成為投資風口。而一轉眼現在已經來到了2018的中旬,那麼,共享健身這道風,如今還會繼續吹嗎?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公園盒子

2018共享健身倉品牌的第一筆融資

近期,共享健身倉品牌“公園盒子”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融資,由華住酒店集團領投。這是公園盒子成立一年以來獲得的第4筆風險投資,也是共享健身倉2018年獲得的第1筆公開融資消息。這也讓沉默數月的共享健身倉得以重新進入外界視線。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在去年,公園盒子CEO黃曉蕾曾公開表示:“共享健身倉需要滿足三大條件:極致的便利性、足夠低的門檻和足夠多的激勵。前兩者是共享健身倉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而足夠多的外部激勵對於共享健身則十分必要

因此公園盒子並沒有像最早推出共享健身倉的“覓跑”那樣採用單人倉的形式,而是通過8、18、28平方米三種形態的倉,來滿足用戶陪伴式健身需求。而“盒約”功能,則能讓健身達人幫助小白用戶健身,以形成相互的激勵作用。這或許也是公園盒子能夠獲得如今這筆融資的重要原因。

共享健身倉

仍沒找到能幫助健身行業盈利的更好方案

不過,從現在的市場形勢來看,雖然作為原有健身房體系的一個點狀補充式的存在,健身倉確實解決了部分用戶需求,但很遺憾它現階段依然沒法提出一個幫助健身行業盈利的更好方案。

據一些媒體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入局共享健身倉的公司近40個,但如今市面上還能夠看到的健身倉已不足10家。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而從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健身倉的經營模式來看,主要模式還是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模式類似於miniKTV,佔地約4~5平方米,內置一臺跑步機、空調、空氣淨化器等設備,一次僅能容納一人。代表品牌有覓跑、抖吧等;

▼位於北京街頭的“抖吧”健身倉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第二種模式為集裝箱式健身倉,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園盒子。一般佔地約為30~60平方米,除了有跑步機,還會有動感單車、史密斯架等其他運動設備,可供6~10人同時使用;

▼位於上海街頭的“公園盒子”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第三種模式為自助健身房,這種模式其實嚴格來說是介於“傳統健身”與“共享健身”之間,代表品牌有樂刻運動、光豬圈等。這類自助健身房的佔地面積大,大多是24小時營業,且無人值守,會員不必如傳統健身房那樣需要購買年卡健身,只要購買課程或者按月付費即可進入其中進行鍛鍊,而且,除了有多種健身器材外,還會有配套操課,服務內容幾乎涵蓋了傳統健身房的所有項目。

▼位於上海某超市內的樂刻自助健身房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但不論是以上任何一種模式,其實都沒能達到各個品牌創業之初想要達到的效果,投資了覓跑和公園盒子的合鯨資本體育賽道負責人李爾陽曾說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健身倉初創投資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後續是成長期投資階段。因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要改變目前“共享健身”依然“不景氣”的現狀,也只能靠現有的這些共享品牌做出調整,而新進的小品牌很難與這些已經在市場內摸爬滾打了大半年的“頭號玩家”們一較高下的。

業內人士:

顛覆的關鍵是碎片化、遊戲化、社交化

但想要這些“頭號玩家”們做出相應的調整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目前來看,共享健身倉領域存在的問題一般體現在成本收回時間過長、服務對象的選擇不具優勢、以及健身倉的管理和維護上。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就拿覓跑來說,以1小時12元的收入,每天5小時的使用成本頻次計算,每個健身倉的成本約為1.5萬元,那麼收回成本的時間約為8個月而這還沒有考慮健身倉內設備維護和保養的費用。而因為“覓跑”將投放地點選擇在了各個小區內,這也讓“覓跑”侷限了自身的發展,社區居民受上下班影響,容易出現人流的潮汐現象,在家中的中老年人不熟悉智能產品的操作也會放棄健身倉,選擇其他方式進行健身。因此“覓跑”健身倉能否達到每天5小時的使用頻次還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位於北京某小區內的覓跑健身房

2018,共享健身這道“風”會因此繼續“吹”下去嗎?

關於這些問題,不少業內人士也有著自己的看法,比如公園盒子的市場部負責人丁偉峰就表示:“我們將健身空間切到足夠細,可以滿足更多人自助健身的需求。同時,打造智能化和遊戲化的健身體驗。公園盒子艙內裝有智能教練系統,用戶通過選擇課程進行鍛鍊,紅外線動作捕捉糾偏能實時反饋用戶鍛鍊狀態,同時形成用戶間的在線PK,這樣讓健身更富於趣味性。”很明顯,“公園盒子”想通過“遊戲化”和“社交化”的方式來對如今共享健身市場進行顛覆性的改變。

同樣的,在顛覆性這點上,覓跑CEO畢振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共享健身倉顛覆傳統健身房主要靠三點:科技化、門檻低、方便。而其中方便的這個特點更是體現了健身同樣也可以“碎片化”的概念。

2018年會是共享健身倉的驗證期

回應文章開頭,共享健身倉之所以能成為2017年的風口之一,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新的健身方式,更重要的是,做為一種社區流量的線下獲取渠道,其獲取流量的效率與潛在的變現能力是更有想象空間的。因此,如果說2017年是共享健身倉風口的摸索期,那麼,2018年就會是共享健身倉能否得到市場認證的驗證期。共享健身倉能否完成顛覆性的突破,或許我們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