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文/田志剛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在古代,人們是相信有專門負責下雨的神叫龍王,有專門負責打雷和閃電的神叫雷公電母的。

但隨著人們對於自然現象認識的深入,發現龍王、雷公電母可能是個故事而已。

許多人都有將自己看不懂、想不清楚的東西“神話”的習慣,因為看不懂、搞不清楚就歸結於神話、客觀環境與說不清楚的力量:

這樣的力量和神話包括文化、智慧、國學、中國特色、體制機制等等。

許多時候,這種歸因也是沒有辦法:

原因在於人類對於世界和客觀的認識總有不足,總是隨著社會進步而發展的,本也無可厚非。

但可怕的是,許多人將自己的認識缺乏歸到那些說不明白的詞上,為自己的偷懶(不去學習、不愛研究)找到藉口,而事實上這個事情對於其他人、機構、國家早已經是很明確的事情。

另一種稱得上可惡的是,故意利用人們對於世界和客觀認知的欠缺,裝神弄鬼、製造名詞,通過這些手段獲取利益。

如果說前一種是因為自己的愚蠢,尚可以理解和同情的話;那後一種則可以稱得上用心險惡,就像大人用幾塊糖來欺騙和拐賣小朋友一樣!

02

讀幼兒園和小學的小朋友們,最聽老師的話。

家長的話小朋友可能不聽,但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動輒就是“這是我們王老師說的”、那是我們李老師讓做的等等。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全面上市,淘寶京東噹噹有售

在許多成年人的印象中,都會記得自己或中學或大學的某個老師,當年覺得這個老師好厲害啊:上課不帶書卻可以將一本書講的頭頭是道若黃河之水、對你來說多難的題目在他那裡隨手隨口就可以搞定。

所以師生戀歷朝歷代都有,蓋因知識的不對稱產生崇拜進而產生感情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

但多年後,許多人可能才感覺到當年心中“高大”的老師也不過而而,你崇拜的那個老師也許沒有你頭腦中想象的那般智慧。

還有人特別崇拜魔術師,因為魔術對於普通人實在過於神奇:在你眼皮底下做出超出你認知的事情來,不由得人們不佩服。

我們家小孩就是這樣的一位,某段時間特迷魔術,於是在優酷愛奇藝狂搜魔術揭秘想探究後面的原因,從圖書館和書店借了買了好多本關於魔術的書籍。

當發現許多魔術都需要專用道具的時候,又從淘寶上買了特製的撲克、骰子及各種亂七八糟的玩意兒,並像模像樣的在他們班的什麼活動上表演了幾次,然後就偃旗息鼓了。

後來跟我講,說魔術也就那麼回事,要不是用專門的道具,要不是利用人們的注意力和速度,真搞清楚了一點也不神奇。

03

早些年,北京市公安局有一位尹警官,他的崗位是在北京火車站抓賊。

需要他在洶湧的出站人群中,用肉眼快速判斷出那些是逃犯、流竄犯和各種嫌疑人。

在薩蘇的《京城捕王》一書中對這位“神眼小尹”這樣描述的:

“老尹的工作地點在北京站口,主要打擊目標為混在人流中的逃犯。他的擅長的是盤查,講究的是短兵相接,在極短的時間裡,幾秒鐘內斷定面前走過之人是不是負案在逃,然後就要上前盤問,乃至行動抓人。

所以,什麼現場,證物,預定方案,對老尹來說都過於奢侈。

這就經常會發生老尹把人抓了,還不知道人家到底幹了什麼的事情。

但是,根據北京市公安局的記錄,老尹抓了二十多年逃犯,落到他手裡的通緝犯將近千人,真正抓錯了的只有一起,而被抓的還是同行。

這個戰績在北京治安民警中,至今無人打破。

不知道我幹了什麼事兒他怎麼就能抓我呢?這不知道是多少逃犯發自心底的痛切疑問。 ”

這裡面老尹是如何做到“看一眼”就能準確識別逃犯的?

大部分人說不清楚,尹警官也是公安局的傳奇,許多後輩的警察們奉老尹為偶像,人們都為老尹抓賊的智慧所折服。

類似的例子太多,對於我們搞不清楚的事情、對於遠遠超過普通人認知和能力的現象,我們大都歸於智慧。

譬如中國的諸葛亮、外國的福爾摩斯、故事裡面富於智慧的阿凡提和愚蠢的巴依老爺等等,我們都認為他們有超人的智慧。

由於認知侷限,有許多普通人不理解、搞不清楚的事情那些行業的高手們看清楚、想明白了,我們就將這些人叫做智慧的人。

被譽為華人神探的李昌鈺破過許多知名的大案要案,許多幾十年無法破解的案情到他那裡的時候會迎刃而解。

但他們從來不說是自己的智慧,他的說法是所有案件的核心一定是現場和證據,而他之所以強大的地方是他的觀察能力、邏輯分析和推導能力,而這些能力來自於自己多年持續不斷的學習、實踐、歸納和提煉。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我平常睡得比較少,節省了很多時間,我吃得也很快,我太太常常說我像個吸塵器。吃飽了就去工作,一年就能省很多時間。”李昌鈺說,如今他已80多歲,每天仍工作16個小時,沒有周末。

04

我很少用智慧這個詞,因為許多人將智慧的來源等同於某種特殊的能力。

從而將自己說不清楚、看不懂的問題和事情歸於智慧。

但問題是,你不懂不代表別人也不懂啊,智慧的後面一定有邏輯!

譬如關於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許多人告訴我知識是知道是什麼如何做,而智慧是知道什麼時候去做

這純粹是瞎扯,知道在什麼情景下利用什麼知識也是屬於知識的一種,叫條件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或者情境的知識。

這樣說的人只不過是

沒有搞清楚概念而已。

而老尹之所以能夠看一眼就抓人,而且準確度還那麼高,其實也不神秘。

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模式識別”,在他的大腦裡存儲了大量的關於逃犯的模式和特徵,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只需掃過後就不關注了,而那些他關注的人一定是符合了其中一條或者幾條逃犯特徵的人。

如果符合一條或者幾條他可能要跟潛在的對象眼神交流去確認,如果符合十條可能就直接抓人了。

簡單說就是:if(x、y、z)then(如何),如果他那樣,就可能是那種人,然後應該採取某種行動。

兒童由於知識和經驗的欠缺,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所展現的知識經驗見識會將這些幼小的心靈征服,加之幼兒需要心理上的依賴,老師們在他們眼裡就“驚為天人”了。

所以,我們眼裡許多所謂的“智慧”,只不過是由於我們在這一塊欠缺相應的知識經驗模式套路

,而對方則熟練掌握了大量的這些套路,我們就認為他們是這個事情上智慧的人。

05

如果你手上有5000,你認為花1塊錢買個東西會很心疼嗎?或者說你認為1塊錢是一個大數目嗎?

當然不會!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那你為什麼覺得王健林說1億元是個小目標可笑呢?

對於王健林而言,他估計的確是的覺得1億元是個比較小、比較具備可行性的目標。

但主要是對於普通人而言,在當今的環境下,一個億的確挺費勁的。

在物質上,人們的差異會很大,所以王健林認為一個億是小試牛刀而普通人卻認為比登天還難。

那在精神上,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思考問題的層次也可能是一塊錢跟一個億那麼大的差別。

許多時候我們覺得某些人說的話特別智慧,或者某些人是特別智慧的人是因為層次維度的問題。

例如你喋喋不休的跟人說某個女神身材多好、皮膚多白、性格多麼開朗樂觀,你多麼喜歡嚮往崇拜等等,旁邊另一個人悠悠的來一句:那不也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嗎?

你什麼感覺?

除了想打他,還得承認他說的挺有道理。因為他說的跟你不是同一個維度上的,你在說外形、性格,而他在說人的生化問題。

許多大師仁波切們就是這樣聊天的!

還有一個你得承認,就是考慮問題的不同層次問題。

由於經歷、知識積累和工作性質決定,不同的人考慮問題的層次差異性很大。

我記得2000年左右,第一波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在人才市場上見到一個應聘的小夥子在介紹自己,說“我是四個網站的CEO”,我理解可能是他建了四個個人主頁。

這是一個層次!

按照這個小夥子的介紹方式,馬雲的個人介紹應該是“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等的負責人”,而你在新浪微博上看馬雲的認證資料裡面卻寫著“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董事會董事馬雲”,名字裡還寫著“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高下立判!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層次不同的時候,低層次的人容易覺得高層次的人充滿智慧,說的話也智慧四溢。

而這個層次是什麼決定的呢?

他跟你的經濟基礎、思維水平、知識存量都有關係,也跟你的價值觀和眼界、你的目標和個人發展方向相關。

譬如有的人最大的目標是能夠買個大點的房子、娶個漂亮老婆、生個兒子然後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當然沒錯),而也有人像馮侖說的特別有使命感的那類“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不當事”。

當你整天在想如何搖到一個車牌買一輛車的時候,有人卻整天思考如何解決大城市的交通出行問題,所以你買了車他們做了滴滴、摩拜單車。

還有人想地球快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必須考慮星際間的移動問題,他們就去做火箭、考慮普通人如何移民外星球。

不同的思維層次和方式差異會很大,我們可能覺得比我們層次高的人更有智慧。

06

總結一下,什麼樣的人在我們眼裡是具備智慧的人?

我們所謂的智慧的人,只不過是在這2點上比較牛而已!

第一類:在我們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事情和問題的時候,它能夠一眼看出來並能夠一陣見血的指出來,還知道如何去做。

這也不神秘,背後是他在這個領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更多,對於問題表現出來的現象(問題表徵)及其背後的原因已經瞭然於胸,他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夠識別各種模式和套路自動抵達問題核心,並知道如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簡單說,他在這個領域積累的內容既多又深:

數量很多,你沒見過的他見過你沒想過的他想過,你沒做過的他做過;另一個是深刻,他能夠從本質和概念層次去把握現象和問題,而普通人會被這些豐富多彩的現實迷住雙眼。

對於他也不清楚的事情,因為他對知識掌握的的廣度和深度都比你高很多,要去分析和推理或者發現解決方案,也比你高效很多,所以我們覺得他們是智慧的。

第二類:他跟你思考問題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而是思考更宏大、本質和更系統化的問題。

譬如你在為一次考試失誤輾轉反側時,他在思考的是人生不過是一個過程。

你在糾結於失戀而痛不欲生時,他在思考人生的相遇只不過是偶然的概率和短時間內的陪伴等等。

你在思考如何掙夠二十萬交個首付,而他思考的是贏取別人的信任能夠持續掙錢一百年和百年老店。

這兩類人,我們都容易認為是有較高智慧的人。

每個個體的背景和成長環境不同、情況不同,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方向,當你在某個領域積累很多的時候都會有完成事情的直覺(這並不神秘,只不過是一種認知的自動化)。

所以智慧不神秘,我們認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分析和追溯,不可能有憑空產生的所謂的“智慧”,那樣的智慧只能是騙子的伎倆。

07

其實看完上面的內容,你也就大致知道如何擁有普通人眼中的智慧了。

關於智慧,包括兩個層面的認知:

第一個層面是解決問題時遊刃有餘,面對複雜問題時仍然能夠駕輕就熟的搞定,這種能力在普通人眼裡就已經是智慧的表達;

第二個層面是除了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能夠從更高層次考慮更有價值的主題,譬如社會的價值、人類的價值等。

你開一個化工廠掙了很多錢從盈利角度可能是智慧,但造成了許多汙染從社會的角度就不能成為智慧了。

第二個層面更多考慮社會、人類的價值,是不是符合主流的價值觀,是不是美的、健康的等更宏大的問題。

譬如一個人特別擅長拉攏關係利用權力尋租,許多別人搞不定的項目他都能拿下,從他的夥伴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很“智慧”的表現,但從社會層面看,這就屬於不“智慧”了。

關於這個層面,可以看這篇文章不要將你最好的年華浪費在不創造價值的事情上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描述,也就知道擁有智慧的方法了:

首先要在某個領域上擁有遠超普通人的知識和經驗(數量和深度),要抽象出許多這個領域的技巧、方法、模型和框架,掌握這個領域的核心概念並能夠從概念往下去思考。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你就必須經過許多實踐,幹很多活,僅僅靠讀書是達不到這樣的目標。

在幹活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提煉。

其次是你要放大自己的格局,除了小我還要有大我。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用這個詞

孫中山說“要想做大事,不要想做大官”,如果你是一個小職員你也可以站在你們部門經理的角度考慮、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那你就可以超越你的職位思考更多的問題。

如果你能超脫一個企業,站在行業、社會的角度考慮,站在時間的軸上(過去現在未來:不僅僅考慮現在,還考慮歷史和未來)去考慮,甚至從人性、人類的角度考慮,那你思考問題的層次一定會極大提升。

但這裡面也不能生硬的去思考,要跟自己所處的現狀和可能性結合起來,否則就可能成為一個笑話。

‘’老牟在"文革"的時候曾寫過《中國向何處去》的文章,探討中國的命運;開始做生意之後,又不停地研究社會經濟變革。應該說這些都是非常合情合理、而且非常有趣的做法,是一種好的、值得肯定的品質。但為什麼他這種政治情結會失敗呢?我認為,他的政治情結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錯位。既然是一種政治情結,也必定有它的邏輯,不能錯位,錯位就會鬧笑話,甚至招致滅頂之災。

比如鄧小平生日那天,老牟在家裡召集了一幫人來祝壽,我不知道這種做法在西方會怎麼樣,反正在中國,人們就覺得很怪--給鄧小平做壽,是黨內一種特殊的政治生活,也是極少數人的特權與恩榮。你一個勞改釋放犯、小商人在家裡大操大辦、給鄧小平做壽,純粹為黨添堵啊!”

--《馮侖:我所知道的牟其中》

老司機停車的時候總是一氣呵成,沒有人會默唸“停車一定要拉手剎”,但他每次都不會忘記,因為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個自然動作,這種自然來自於無數次的實踐的重複。

在現代的認知裡面,智慧是理性的產物

著名哲學家羅素認為“構成智慧有幾種要素,其中須置於首位的是比例感:將問題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慮進去並掂量每個因素應有的分量的能力。”

他還舉了例子“你渴望探求知識,不帶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結構,卻意外地將摧毀人類的手段置於狂人手中。”,其實背後就是咱們說的價值觀系統化考慮。

還是這個羅素,小時候是一個悲觀的人,按照聖經裡說的人能活七十歲,在他5歲的時候就開始想“我這不幸的一生到此才過了十四分之一”,何其漫長啊!

但當他開始學習幾何學,被裡面的理性和推倒所吸引的時候,就將這些悲哀拋於腦後,感覺人生何其美好!

但我們的文化中,有智慧神秘化的傾向,將搞不清楚的東西歸於智慧,將縝密的邏輯和推理等同於天生,這其實阻礙了人們追求智慧的道路。

每個普通人只要努力,都會擁有屬於智慧。

這種智慧不神秘,非天授,而來自於學習、實踐和深刻系統的思考!(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