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各鎮名尋根溯源,共同見證前輩文化精髓

鎮,最早為軍事據點,古代在邊境駐兵戍守稱為鎮。據《辭海》稱:“指市鎮。(1)宋代以後縣以下的小商業都市。(2)基層行政區域,通常為縣機關所在地或農村中有較多工商業的居民區。”目前全國大約有近2萬個鎮,潮汕三市管轄內稱“鎮”的約有150多個(部分已改為區)。

鎮的建制與鎮名同樣歷史悠久。只要你經常往來於潮汕三市各個市鎮,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一些鎮名很特別。其實,“每一個地名都折射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變化”,所有鎮名都有一定的由來,只要認真去尋根溯源,就會發現它們都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

潮汕各鎮名尋根溯源,共同見證前輩文化精髓

因地理特徵而得名

在古代,當人們根據生活和生產需要選擇自己的居住地時,普遍會以特定的地理位置來命名。縱觀潮汕三市的許多鎮名,其得名多以地理特徵為依據。

在今汕頭市轄區的潮南田心鎮,南宋端平年間莆田人於此定居,因溪彎曲似“心”字形,稱“心溪”,清康熙年間村秀才陳國崇又因心溪周圍一片良田,改名“田心”。潮南峽山鎮,因東有蛇山,西有龜山,取“兩山相合”之意稱“合山”,明隆慶年間改稱“峽山”。潮南成田鎮,昔時是海灘,後開墾成良田,故名“成田”。潮南臚崗鎮,因靠山面海,蘆葦叢生,取名“蘆葦崗”,又“蘆”與“臚”潮音相同,後改稱“臚崗”。潮陽貴嶼鎮,因境內有一小山,古時是海島,故取“珍貴島嶼”之義得名“貴嶼”。潮陽海門鎮,地處練江出海口,原稱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守禦千戶所遷此,建海門城,故名。潮陽銅盂鎮,南宋建村時,村前有土潭狀似缽盂,故名“銅缽盂村”,後改稱“銅盂”。澄海蓮上鎮與蓮下鎮,均位於蓮峰之南的海洋堆積地,故稱“南洋”,清代更名“蓮陽”,分上、中、下社,居上社的名“蓮上”,居下社的名“蓮下”。澄海東里鎮,境內有一小溪通過,溪之西為西隴,溪之東為“東隴”,後“東隴”易名“東里”。澄海溪南鎮,因處韓江支流南溪之南而得名。龍湖新溪鎮,原有一小溪從外砂流經此處入海,清咸豐年間浚渠成新溪,故名。龍湖外砂鎮,北宋形成沙灘,位於闢望港之外圍,故名。

潮汕各鎮名尋根溯源,共同見證前輩文化精髓

在潮州市轄區的潮安浮洋鎮,原為海洋,後由韓江沖積成陸,人稱“浮地”,明中葉成集市,名“浮洋市”,簡稱“浮洋”。潮安彩塘鎮,昔因有綿延數里的大池塘,狀如綵帶,故名。潮安鳳塘鎮,昔因地形似鳳凰,又為池塘環繞,故名。潮安古巷鎮,因所在地的西山溪有天然小港,稱為“古港”,後稱“古巷”。饒平湯溪鎮,此地溪中溫泉溢噴,水溫高達80攝氏度,故名“燙溪”,後改“湯溪”。

在揭陽市轄區的揭東曲溪鎮,古有山泉順勢南流,從車涵口流經寨內注入榕江北河,因溪流彎曲而得名。揭東龍尾鎮,因山巒似臥龍之尾而得名。揭西大溪鎮,地處榕江南河中上游,當地人稱南河為“大溪”,故名。揭西南山鎮,因處大北山南麓而得名。揭西龍潭鎮,因境內有龍潭水而得名。揭西上砂鎮,因境內上砂河而得名。普寧南溪鎮,因臨榕江南河,故名。普寧南徑鎮,位處獅山和小園山徑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徑”。普寧麒麟鎮,因地處麒麟山東麓而得名。普寧洪陽鎮,原名“厚嶼”,明萬曆三年普寧縣治此,因處洪山之陽而得名。普寧高埔鎮,清初建村於高坡地上,故名“高埔”。普寧大南山鎮,因毗鄰大南山而得名。惠來周田鎮,南宋建村,因周圍為山丘,名為“周山”,明代山闢為田,改名“周田”。

潮汕各鎮名尋根溯源,共同見證前輩文化精髓

因物產特徵而得名

地名往往可以反映古代社會經濟活動青況。潮汕地區多處鎮名的產生,與當地的物產特徵有很大的關係。

有因建築得名的,如揭西灰寨鎮,據稱古民居多為石灰三合土建造,人稱“灰屋”,建圩稱“灰寨圩”,建鎮稱“灰寨鎮”。揭東月城鎮,元致和元年立村,明建圓寨,寓意“十五之月”,故名。惠來神泉鎮,古為小島,唐代島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於神廟前,稱“神前”,後島與陸連,明洪武時因悔邊有一甘泉,改稱“神泉”。潮陽關埠鎮,明洪武十四年在此建門闢關,嘉靖十一年以關前為圩埠,稱“關前埠”,後簡稱“關埠”。潮安庵埠鎮,古為濱海貿易地,近有白雲庵,故名“庵埠”。潮安文祠鎮,駐地清初建圩,並建文章祠,圩因祠名。

有因手工業特徵得名的,如潮州鐵鋪鎮,宋末元初有一打鐵店,以造船釘聞名,人稱“打鐵鋪”,簡稱“鐵鋪”。揭東錫場鎮,初名“三姓村”,後村民淘錫砂煉錫,改名“錫場”。揭陽漁湖鎮,古為鹹淡水交匯的海邊,漁民多在此作業,取名“漁湖”。揭東新亨鎮,清嘉慶年間形成集市,稱“新亨埠”,故名“新亨”。饒平大埕鎮,明初建村,有成片的鹽埕,故名“大埕”。

也有因動植物特徵得名的,如揭西棉湖鎮,原名“雲湖”,後因雲湖沿岸多木棉樹,故名“棉湖”。普寧梅林鎮,因多梅樹而得名。普寧梅塘鎮,因所在地池塘邊多梅樹而得名“梅塘”。澄海隆都鎮,因盛產龍眼,稱“隆眼城腳”,後簡稱“隆都”。惠來葵潭鎮,龍江婉蜒而過,江中有潭十餘個,岸邊璧水庵前有古葵樹,“葵潭”名由此起。揭西里湖鎮,古時此地榕江有龍門橋,橋下常有鯉魚遊躍,名“鯉湖”,簡作“裡湖”。潮州歸湖鎮,因產龜而得名“龜湖”,又因地勢低窪,常歸水成湖,清道光年間改稱“歸湖”。潮州楓溪鎮,因有一溪橫貫鄉境,兩岸多紅楓樹,故名“楓溪”。

因人文歷史而得名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遺存,它的得名有些與當地的民俗、宗教信仰、歷史人物等有著密切關係。如潮州意溪鎮,臨韓江,唐以前韓江為鱷魚肆虐之水,有惡溪之稱,潮州刺史韓愈祭文驅鱷,鱷隨人意南徙大海,故名“意溪”。潮州東鳳鎮,古稱“蔥園”,因村民多以種蔥為主,南宋寶慶年間陳東溪由鳳塘遷此定居,為懷念祖宗改名“東鳳”。揭西錢坑鎮,宋初錢姓入居此,原名“錢家寨”,元初錢姓他遷,又有榕江南河流經,改稱“錢坑”。揭西河婆鎮,明洪武年間,姓何老婦在南關域廢墟上設賣茶寮,人稱“何婆”,後成圩鎮稱“何婆寮”,近代改稱“河婆”。潮陽仙城鎮,相傳蝨母仙在此建城,是當時出入大南山的門戶,故稱“山門城”,後為紀念蝨母仙,改稱“仙城”。潮陽紅場鎮,清代名“林厝村”,1955年為紀念革命蘇區,改稱“蘇林村”,1986年設鎮因境內有“紅場革命故址”而得名。潮陽陳店鎮,原名“和暢鄉”,清宣統三年(1911)前因普寧縣橋柱村有一姓陳村民到此開設小食店,過往行人稱“陳店”,村隨其名。普寧軍埠鎮,原為荒埔,相傳北宋楊文廣平南時曾駐軍此地,定名“軍埔”,後改名“軍埠”。惠來岐石鎮,北宋景祜元年(1034)陳氏從福建莆田八角井腳來此落籍,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惠來前詹鎮,南宋末詹姓從饒平到此建村,後有王、鄭、陳等姓來此聚居,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鎮名從傳說演繹出來的也不少,如潮州鳳凰鎮,古為翔鳳山,到了唐朝時候,人們發現在原大山鎮那邊,有一個雙髻梁,而從“翔鳳”來說是單純一隻飛翔的鳳,在那邊發現一隻凰,結果地名就變成“鳳凰”。普寧雲落鎮,因山谷白雲繚繞而得名,又傳說有仙鶴棲密林中,故名“雲鶴”,後改為“雲落”。揭西五雲鎮,相傳古代有五個仙洞,稱“五雲洞”,後簡稱“五雲”。

因棄俗從雅而得名

昔時有些鎮名的命名,是從地方方言或物產中演化而來的,後人感到很“土”或不雅,於是便根據其諧音等將其棄俗從雅,用一些美好的字眼來寄託美好的祝願。這類鎮名也很常見,如潮陽西臚鎮,初名“西蘆”,後因祠堂大門對聯:“西山長拱照,臚水永朝宗”而改稱“西臚”。潮陽穀饒鎮,明代因常鬧早災,稱“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稱“谷饒”。潮陽和平鎮,盛產蠔而得名“蠔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軍抗元,路經此地,感覺“蠔”字土俗難懂,倡議借其諧音改為“和平”。潮陽兩英鎮,清乾隆時已成圩集,圩東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風吹竹搖,聲如鴉啼,故名“烏鴉圩”,後雅稱“鷹圩”,因先在溪北設老圩,後在溪南設新圩,合稱“兩鷹圩”,又“鷹”與“英”同音,後俗成今名。潮陽灶浦鎮,清乾隆時建圩,初名“銘恩市”,因當地舉人黃勞贊稱“圩場熱鬧,為杭州乍浦”,遂稱“乍浦圩”,“乍”與“灶”潮音近,又改稱“灶浦”。潮陽金浦鎮,因地勢低窪,原名“深浦村”,清乾隆年間村人安襄鄖兵備道鄭之僑倡議改稱“金浦”。潮州龍湖鎮,因三面為池塘環繞而得名“塘湖”,明天啟年間改為“龍湖”。潮州官塘鎮,古時南為沼澤,鸛鳥成群,故名“鸛塘”,宣統二年取諧音改為“官塘”。揭西五經富鎮,元至正十六年曾姓入從北方到此謀生,設打鐵鋪五間,得名“五家鋪”,後以敬重儒家五經,取五家鋪諧音,名“五經富”。揭西東園鎮,原名“冬茄園”,後諧音簡稱“東園”。惠來華湖鎮,原地有龍潭湖,俗稱“下湖”,後雅稱“華湖”。揭東玉湖鎮,因四周環山,中為湖沼,清以前稱“產湖”,民國時改稱“山湖”,解放後雅化為“玉湖”。揭阻玉滘鎮,明初有謝姓至此經商,居於大滘橋西側,原名“大滘”,後雅稱“玉滘”。饒平高堂鎮,明洪武年間梅州人來此山溝池塘邊置居,名“溝塘”,清代在此建大廟佛堂,雅稱“高堂”。

此外,有些鎮的得名是取原兩個鄉(村)其中一字組合的,如揭西金和鎮,1956年成立金和鄉,取金坑村之“金”,和順村之“和”,合稱“金和”。揭西鳳江鎮,主要由鳳湖、陽夏、鴻江三地組成,故取鳳湖之“鳳”、鴻江之“江”得名。饒平錢東鎮,建村時鄉民取“錢”表示富貴,“東”字屬木,寓根深葉戒,意在“家居榮貴騰達”。澄海鹽鴻鎮,以鹽灶、鴻溝兩村首字得名。澄海上華鎮,1945年分設冠華、龍華、上中三個鄉,1949年取上中鄉之“上”,冠華、龍華之“華”,合為上華區。揭東霖磐鎮,清末磐溪都桂林村與霖田都德橋庵下村合建霖磐市於三角渡邊,名意示霖田、磐溪兩都共建。揭陽梅雲鎮,因鎮有梅畔、雲光兩村,各取首字而得名。潮州磷溪鎮,鎮政府設在溪口,溪口當時地處麒麟山下、北溪水頭,取山和水之名為“麟溪”,原是寫“麒麟”的“麟”,後來簡化成“磷”字。饒平新豐鎮,原南北各有一居民點,南叫慶豐樓,北名榮豐樓,後中間形成集市,取兩村之“豐”字,命名“新豐圩”。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一個鎮名反映著一個地方的地理、氣候、物產和文化等。細細品讀鎮名,也是一種文化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