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中國穩定的經濟基本面,4億人左右的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強大的消費購買力,不斷開放的資本市場,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外國資本、外資企業都能在中國找到最好的發展空間。中國,已成為外國投資者不可失去的財富熱土。

經濟之聲系列報道

“中國有商機”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在和睦家全國7個醫院當中,這個醫院的整個審批過程是最快最順利的。

Roberta Lipson,北京和睦家醫療創始人,定居北京37年,她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李碧菁。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北京和睦家醫療創始人李碧菁

今年6月,藉助自貿試驗區的一系列改革創新,和睦家醫院在上海自貿區的第一家醫院正式落地了,李碧菁說,跟創業之初相比,現在開辦外資醫院快了許多。

我們在1992年開始與衛生部商談,到了1994年、1995年,同意我們開辦一家醫院。我認為外商投資在中國還是很受歡迎的。

去年,這家全國最早的中美合資醫療機構,門、急診量超過2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9億多元,是2008年的3倍。目前,和睦家醫療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南京、青島、無錫等7個城市落地開花,形成了全程醫療服務鏈。而在創立之初,和睦家僅有婦科和兒科,共20張床位,面向為數不多的在華外籍人。和睦家醫療創始人李碧菁說,中國的發展速度、開放力度超乎想象,他們很幸運地搭上了這趟快車,和其他的中外合資、合作醫院一樣,獲得了豐厚回報。

開放這個市場的話,也是個機會,能夠更快一點引進全球最合適、最好的技術,來解決中國越來越多的醫療需求。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6月,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開業,成為上海自貿區開設的第一家外資綜合醫院

國際先進技術設備落地使用

隨著中國逐步開放醫療市場,越來越多的“洋醫院”來華入駐。截止到2018年1月,我國共有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60家,外方投資者主要來自新加坡、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即將落戶上海的中德合資阿特蒙醫院首席執行官浦一佳:

以往我們外籍醫生的執業都是以1年為限的,我們希望把它延長到3年甚至是6年。現在正在跟相關的政府部門做積極的溝通,我覺得在醫院開業前,這個政策的落地還是非常積極的。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近年來,一個依託當地生態資源,試點發展健康、養老等國際醫療產業的試驗區也在海南穩步推進。博鰲恆大國際醫院今年2月在園區開業,院長姜文奇說,得益於政策支持,一系列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新藥能夠在這裡率先落地使用。

14天左右,就能夠把這些新藥引進來,給病人帶來很大的方便。以前可能就要很長時間,有的藥物要3年時間,甚至5年時間才能進入國內。

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為國內醫療機構提供了借鑑,也讓中國老百姓體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醫療旅行先行區,以後也會引進國外的醫療資源,在發展我們國內的醫療水平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的醫療技術,我們的醫療資源輻射到附近其他國家,東南亞甚至全世界。

外資藥企迅速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一大批外資藥企也在中國迅速發展壯大。全球領先製藥公司英國阿斯利康,業務遍佈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2012年,阿斯利康將亞太地區總部從新加坡遷到上海。阿斯利康前全球商業副總裁Tony Zook:

我們確信在核心的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上海是公司的增長點所在。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人才聚集此地,開發高新科技,我們所構想亞太總部的地點,不僅能為中國服務,甚至為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服務。我們希望,(亞太總部)能與倫敦和美國的總部相匹敵。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阿斯利康公佈的2017年財報顯示,從地域上看,新興市場是阿斯利康目前業績的主要支撐,特別是在中國市場,去年阿斯利康實現了29.55億美元的收入,增長12%。而同期的美國市場收入下滑16%、歐洲市場收入下滑6%。從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阿斯利康先後在江蘇無錫、山東泰州建立了物流基地和供應中心,在華投資超過7.5億美元。

數據顯示,隨著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加快,僅今年6月就有4家深耕中國的外資藥企擴大產業佈局。世界前500強醫藥企業賽諾菲宣佈,在四川成都設立“賽諾菲中國中西部運營與創新中心”,投資5億元人民幣。全球性醫藥企業德國默克公司啟動“默克中國加速器”,加速創新實踐。默克中國董事長安高博說,他在中國工作20年,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活力。

我很堅信這個開放的過程是可持續的,我們已經從在華開展業務中感受到了。我們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中國健康服務產業成競相追逐“藍海”

一面是不斷擴大開放吸引國際資本紛紛湧入,一面是我國健康產業持續表現出來的強大發展空間。到2030年,中國的健康服務產業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是目前的三倍。經濟增長和消費升級成為中國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石。據估算,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億,這也是健康產業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健康產業吹來“國際風”

對於各路資本來說,中國健康服務產業已經成為競相追逐的“藍海”。阿斯利康前全球商業副總裁Tony Zook:

在中國有如此多的企業,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反而會激發我們的才能,看到中國市場的擴容,也會願意成為其中的一員,所以,競爭越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