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政府」建設推進「放管服」改革 爲深圳營商環境創新優勢

今年初,新華社發佈《新華中國營商環境指數》,深圳在國內城市中位居榜首,成為國內營商環境一流的城市。營商環境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關乎城市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是中央賦予深圳的試點任務,互聯網時代,深圳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抓手,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相繼重磅推出商事登記“三十證合一”改革、“深圳90”改革、第一批100項和第二批200項的“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第一批300項“全城通辦”服務事項等。通過建設“數字政府”,深圳正採取強有力的舉措,增強創業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

三分鐘自助打印營業執照

8月17日下午兩點多,李小姐來到南山區行政服務大廳,準備領取她的新公司營業執照。只見她越過取號機前排隊的幾位市民,徑直上了二樓,走向一臺營業執照自助領證機。她拿出手機掃描了屏幕上顯示的二維碼,進行人臉識別後,機器就自動“吐”出一張嶄新的營業執照和一張納稅須知說明,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這就完成了?”李小姐有些不可思議地小聲嘀咕了一句。

“數字政府”建設推進“放管服”改革 為深圳營商環境創新優勢

▲市民在南山區行政服務大廳使用營業執照自助領證機。

李小姐家住南山,新開了一家貿易公司,在一切手續辦好後她收到了成功辦理營業執照的短信通知,上面說明可以到南山區行政服務大廳窗口領取或者自助打印,也可以選擇郵寄。李小姐想著郵寄還需要等兩天,自己住的不遠就來大廳領取吧,於是按照短信上的指示,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實名認證,選擇領取的地點,第二天就來了。“手機操作也很快,才花了一分鐘左右,太方便了!”李小姐感嘆道。

“數字政府”建設推進“放管服”改革 為深圳營商環境創新優勢

▲南山區優化企業領照服務,推動改善營商環境。

南山區行政服務大廳的工作人員周世隆告訴晶報記者,營業執照自助領證機是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目前在寶安區行政服務大廳、南山區行政服務大廳、前海e站通三個單位試點。“一般來說,現場進行手機上實名認證後,再通過機器領證,整個過程也就用三分鐘左右。”周世隆介紹,在機器的旁邊,有詳細的引導使用說明,比起人工窗口領取,市民省去了排隊的時間。目前,每天大概有30到50位市民會通過機器自助領證。

14個部門 簡化為1個窗口辦理

帶給企業經營者便利的營業執照自助領證機,只是深圳今年開展商事登記“三十證合一”信息共享機制和優化營商環境系列措施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今年7月12日,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發佈《深圳市2018年推進“多證合一”信息共享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深圳市在國家統一的“二十四證合一”基礎上,結合深圳實際,又增加了6個證照事項,即日起開始實施“三十證合一”。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主任鄺兵表示,“這‘三十證’過去要到14個部門分頭辦理,現在在1個窗口就可辦理好,企業和群眾辦事將會更加便捷。”

據瞭解,“三十證合一”改革繼續全面實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申請人在向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提交設立登記申請時僅需填寫包含商事主體基本信息的“一套材料”。核准登記後,登記部門核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同時系統自動將商事主體基本信息於1個工作日內推送至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相關部門於3個工作日內通過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認領抓取數據,依職責進行備案,並將備案結果於3個工作日內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關聯反饋至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形成“閉環式、雙反饋”工作機制。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從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獲取備案結果信息,並將企業登記信息和備案事項信息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深圳信用網進行公示。

建設項目總審批 不超過90個工作日

除了“三十證合一”改革,被深圳企業津津樂道的還有今年改革的重頭戲——“深圳90”。

企業辦理施工許可時間,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銀行對全球190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評價,在“辦理施工許可”指標方面,我國辦理時間247.1天,排名第172位。而調查顯示,深圳2017年的辦理時間卻為267天。

因為涉及部門多、牽涉利益大、整體關聯性和專業技術性強、領域的法律法規規範多,深圳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歷來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困難戶”,甚至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域有這麼一個說法:“撼山易,撼建設項目審批難。”但是今年,隨著國家“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深圳“數字政府”的建設藍圖正逐步成為現實,有了大數據技術的支撐,建設項目審批這塊“堅冰”終於被打碎。

“深圳90”改革措施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將原來的審批時限壓縮了三分之二。其中,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辦理完成,房建類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85個工作日以內,市政線性類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90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建設項目從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至取得施工許可,審批時間控制在33個工作日以內,至不動產登記完成,審批時間控制在45個工作日以內。

13日下午,在市民中心行政服務大廳49號綜合出件窗口,市建築工務署工程設計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從窗口領取了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二期)項目的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這是實施“深圳90”改革來頒發的第一張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從8月1日該中心來文申請,到拿到許可證,僅用了8個工作日,不僅比改革前20個工作日的要求整整縮短了12個工作日,而且比“深圳90”改革要求的15個工作日還縮短了7工作日。

強區放權改革 下放144項事權

在“深圳90”“三十證合一”等一系列成功改革的背後,是深圳市積極推進精簡行政職權事項、清理規範中介服務事項、簡化投資審批流程等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經濟領域的直接干預,向市場、社會、基層政府放權,不斷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努力。

編制權責清單是推進簡政放權的基礎,也是規範政府行為、促進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舉措。深圳市於2014年3月全面啟動清理行政職權編制權責清單專項工作,歷時一年全部完成32家市直部門、10個區(新區)權責清單編制和公佈工作,比中央要求的時限提前一年。

在全面落實國務院、廣東省取消和下放事項要求的同時,深圳市圍繞促進“雙創”、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積極組織開展行政職權事項清理工作。2012年以來,先後出臺涉及市級部門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的文件20份,共調整行政職權事項1342項;其中2016年取消、轉移和下放293項行政職權事項,2017年取消136項行政職權事項。市級行政許可事項從2012年的391項減至目前的244項(不包含2017年強市放權工作中省裡委託深圳市實施的61項),減幅達38%。

針對當前存在的市強區弱、市區權責不對等、小馬拉大車、城市整體管理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問題,深圳創新推進強區放權改革,進一步明晰市級決策統籌、區級執行落實、街道治理服務“三級定位”,全面下放審批管理權、駐區機構管理權、人財物配置權等“三種權力”,增強區級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供給等“三種能力”。強區放權改革自2016年推進以來,分兩批共下放144項事權,涉及水汙染治理、規劃國土、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及社會管理等領域。

深圳“數字政府”的建設,將是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再創營商環境深圳新優勢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記者 林菲/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