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思想文化著称于世。然而古印度时期却经历了土著的

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两种截然不同居民主体的阶段。这一问题同时关乎古印度文明两大核心区域: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千年轮回,并涉及印度史的几个重要分期:印度河时期、 五河时期 、史诗时期、列国时期等。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印度河

1.印度河时期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哈拉帕(位于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印度远古的哈拉帕文明(或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两个大规模城市遗址。这个农耕文明的主人是印度土著居民,以达罗毗荼人为主,也包括部分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和蒙古人种居民。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其中2200BC-1800BC是其鼎盛时期。他们建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中公共浴室的规模不亚于今日遍布中国的洗浴中心。

2、五河时期/吠陀时期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五河流域与旁遮普

公元前1500年左右,游牧的雅利安人从中亚通过兴都库什山隘口进入印度,最早的落脚点就是五河地区。五河是指印度河上游的五条大河Jhelum、Chenab、Ravi、Sutlej与Beas,每个大河又有很多支流,“旁遮普”就是五条河流的意思。传统的旁遮普(PUNJAB)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印度旁遮普邦、喜马凯尔邦(HIMACHAL)、哈里亚纳帮(HARYANA)和德里地区。五河时期雅利安人与本土的哈拉巴文化在空间上重叠。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传统旁遮普地区

这时哈拉巴文化已经衰败。其直接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一种解释为洪水泛滥所致。印度河以雨季频发蹂躏性暴洪著称,考古显示河边一些哈拉帕城市为周期性的洪水所害,重建超过20次。无疑问的是雅利安人入侵后征服了该地区的土著印度人,并逐步窒息了相对和平的城市社会。创作于五河时期的雅利安人早期诗歌集《梨俱吠陀》中记载了这一时期他们与土著居民之间、雅利安人不同部落之间的战斗。不管是起于洪水还是外来入侵,印度河流域城市遭到完全毁坏只能是一个原因:原有的农业制度遭到破坏,这标志着谷物生产的终结。

伴随征服的同时是人口、文化的融合和种姓制度的开端。印度宗教中的神像和静思的传统就可溯源至达罗毗荼人。更多的土著人被赶往南方包括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事件是称为“十王之战”的部落战争。因为Ravi河的改道争端,十个部落联合起来与婆罗多族发生战争,结果婆罗多获胜。十个部落中,既有雅利安部落(如

Puru人,他们与婆罗多族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也有非雅利安部落。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3.史诗时期/列国时期

公元前12-11世纪,处于获得更多沃土的渴望,雅利安人延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迁徙,进入恒河流域,从《梵书》可以看到陆续出现恒河地区的地名。从此雅利安人从半游牧状态转变为进入

农耕文明阶段,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我们从图中看到的多个部落城邦国家。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十六大国

十六国中的俱卢(Kuru)、 跋蹉(Vatsu)就与东迁的Puru族人有密切关系。俱卢(今德里、密拉特地区)就是史诗《摩诃婆罗多》

故事的发生地,时间据估算应该在公元前850年左右:居住在Indraprastha(今德里)的般度族最终战胜了象城(Hastinapur)的俱卢族,继承了婆罗多王位。之后的国王将都城从俱卢的象城迁到恒河支流朱木拿河边的憍赏弥(Kausambi),就是后来的 跋蹉(Vatsu)。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摩诃婆罗多

而印度河下游即今信德地区,七世纪玄奘到达时还看到虽然人口众多,但还处于放牧阶段,甚至保留了雅利安部落群婚的粗陋习俗。

当然不是所有的雅利安人都东迁了,部分Puru人直至公元前四世纪末仍然留在旁遮普,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西北印度遇到的强劲对手Pauravas就是他们。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亚历山大入印

十六国以恒河流域居多,只有犍陀罗(定都于呾叉始罗)和更西北的甘遮蒲Kamboja靠近印度河流域。说明开发后的恒河流域代替原来的印度河流域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文明的核心区域,这是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

1、野蛮的游牧雅利安人在吸收印度本土居民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借由东迁完成从游牧到农耕文明的转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恒河流域是重要的稻作农业区,通过战争、通婚等方式,雅利安人人在恒河流域与当地掌握稻作农业的土著进行了融合,掌握了农业技术。稻作农业和铁器的使用直接导致了佛陀所生活的时代农业生产过剩,大批城市兴起,南亚次大陆开始了自印度河文明灭亡以来第二次城市化运动。政治制度则由原始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是日后十六国兼并为阿槃底、跋蹉、憍萨罗、摩揭陀四国,最终由摩揭陀完成统一的前奏。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2、恒河流域土地更为广阔和肥沃,水文条件更好,并且临近比哈尔邦的高质量露天铁矿,恒河流域的水牛,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的水田耕作,奶产品质量也很高;大象易于驯化,可以用于交通运输。这些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印度河上游洪水时常泛滥,信德等下游地区又有大面积的沙漠。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开伯尔山口

3、 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兴都库什山开伯尔山口方向,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政治力量一直觊觎着甘如牛乳的次大陆,对印度河地区形成很大的军事压力。这些力量包括斯基泰等东伊朗部族、波斯人(他们与印度雅利安人是近亲关系)甚至亚述人。公元前550年左右起起,遭到波斯帝国持续入侵,前518年犍陀罗和甘遮蒲沦为波斯帝国的行省。而恒河流域则享有更好的安全形势。

印度河到恒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人、大夏人、大月氏人、斯基泰/塞种人、嚈哒人、安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先后从兴都库什山口进入印度,占领旁遮普或更大范围的印度领土,在印度历史上写下自己的篇章。

印度河上游的五河地区是印度面向欧亚大陆的西北门户,是战事频发的必争之地。这客观上也成就了多种文化交融荟萃,犍陀罗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起,这里更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并由此传向中亚和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