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的“智慧”

在众多的城市主政者中,“黄奇帆”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入渝十五载,他成功树立了“经济能手”的形象,被称为“金融市长”、“房地产敌人”。2016年的12月30日,黄奇帆去职重庆市长。

今年全国两会,黄奇帆卸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其后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原市长的身份参加了多次公开活动,内容多涉及宏观经济。

一周前,他公开给A股开“药方”,引发外界关注。今天下午,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黄奇帆少有地谈了谈对于城市问题的思考——智慧城市应该怎么建。

黄奇帆的“智慧”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需要指出的是,黄奇帆上一次公开谈及智慧城市,还是在2014年,彼时,山城刚开始启动智慧城市建设。

小贴士: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很多“XX城市”的概念,但“智慧城市”的受追捧程度一定是排在前列的。

城叔从今天的智博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总计约500座城市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在黄奇帆看来,智慧城市应该拆分为“智慧”和“城市”两个关键词。其中,前者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精气神,后者则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所以,如果离开“城市”去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他指出,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就业岗位等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结构性平衡。

比如,对于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黄奇帆解释说,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

也就是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基本运行需求,这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

说得再直白一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从战术层面来讲,黄奇帆认为,务必要抓住五个关键点。

他提到,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只能是自下而上,成熟一个推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尤其要避免热衷于搞‘大规划’‘大方案’却不务实功、不作细功的倾向。”

他还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四个阶段——首先让城市的物能说话,其次让物与物之间能对话,再次让物与人能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并以此对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个版本,强调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下面,我们就快速帮大家划一划黄奇帆今天的演讲重点:

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首先,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物、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就业岗位等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第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依托城市群来发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方向。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二是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1:5以内,最高不超过1:10;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交通便捷、信讯畅通;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决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第二,人口供给的平衡。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会不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2个来月,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公里。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体在40平方米左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基本面需求的“度”。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这里面,也有一些比例关系。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基本运行需求,这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二是结构平衡,就是城市的一、二、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设所倚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ABC,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就是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结构平衡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活力。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务必要把握其内在逻辑规律,抓住五个关键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球70多亿人口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了人与人跨时空的即时互联,这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此为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科学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融合,否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步,首先让城市的物能说话,其次让物与物之间能对话,再次让物与人能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2.0版是网络化,就是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城市要件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3.0版是智能化,就是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4.0版是智慧化,就是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到了这个版本,智慧城市才算基本建成。这四个版本,前一版是后一版的基础,但又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总想着一步到位,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只能是自下而上,成熟一个推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逐一构建城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等,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搭好,再添砖加瓦、封顶竣工,这样才能根基深厚。智慧城市建设中,尤其要避免热衷于搞“大规划”“大方案”却不务实功、不作细功的倾向。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停车问题,目前我国缺近2亿个停车位,但又有约8000万个停车位平均空置率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将空置率降到10%,按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计算,也有640亿的收益。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投资收益。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物联网平台及其受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决不能仅靠政府力量强推,那往往是缺乏智慧、烧钱而低效的,也容易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五,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

总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上要坚定,战术上要灵活,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创造,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