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死得冤嗎?

縱橫國史


袁崇煥到底冤不冤,從他下獄開始直到現在一直都是爭論不休。有人認為他是國之柱石,崇禎殺之是自毀長城;有人認為他死有餘辜,崇禎就不應該再用他。在上一篇中,解釋了關於袁崇煥的幾個疑點。總的來說,個人認為袁崇煥告訴崇禎‘五年復遼’純粹是忽悠,但是袁崇煥的忠誠是沒有問題的,袁崇煥曾經說過的‘一人足守此’也是客觀可信的。但是關於袁崇煥最後的結局到底冤不冤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不冤。

原因有二:一是毛文龍。拋開毛文龍的作用到底多大、是不是與敵暗通款曲不論,就憑他一品左都督,東江鎮總兵的身份。袁崇煥不經皇帝,不上法司,私自矯詔處斬就已經犯了死罪。雖然崇禎當時出於遼東還需要袁崇煥的考慮,而向袁崇煥表示毛文龍早就該殺,但從崇禎震驚、憤怒的反應來看,一旦遼事平定必然會清算袁崇煥。崇禎的這一舉動足以跟歷史上劉邦在跟項羽激戰的關鍵時刻,而被韓信要挾封自己為‘假齊王’才肯出兵相助,最後卻直接封了韓信齊王的行為相媲美。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崇禎戰略定力還不錯,算得上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但我認為真正致袁崇煥於死地還是這第二個原因。就是袁崇煥被下獄的第三天,祖大壽不顧敵人還在京師,突然領兵譁變要返回關外。這個時候不管是皇帝的聖旨,還是各級大臣的勸說統統不管用。還在獄中的袁崇煥,僅僅一紙書信,就讓祖大壽大哭著領兵返回。我們看電視劇《朱元璋》、《雍正王朝》都有一個相似的情節,藍玉和年羹堯都領著自己的部下見了自己的皇帝。可是當皇帝對他們的部下示意先退下,要單獨跟藍玉或者年羹堯議事的時候,他們的部下均不為所動。而當他們一擺手,他們的部下麻溜的就退下了。電視劇中這個情節的出現,就意味著皇帝要開始收拾他們了。放到現實中也是一樣,下邊的部隊不知有皇帝、朝廷,只知有自己的上官,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大忌。就憑這一點,崇禎將之下獄後,立即處斬都不冤。但崇禎還是沒有,甚至後來在回覆大臣的上疏中還表示,袁崇煥的問題查清了就會讓他回到遼東前線戴罪立功。

從袁崇煥被關了八個月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原本崇禎就沒打算殺他,而是一種馭下之道。從私自處死毛文龍,到勤王不聽孫承宗部署於三河一代佈防,再到竟然要求要進入京師休整部隊,袁崇煥屢犯大忌,可是考慮到關外還需要他。崇禎就想著給他個教訓,讓他收斂一點,知道還有朝廷、皇帝。可是關著,關著,事情就不對了!突然,袁崇煥勾結重臣錢龍錫的罪名就被搞了出來,這在明代是必死無疑的重罪。嚴嵩搞倒夏言,就是用的這個罪名。這下好了,新仇舊怨,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那一幕。

其實現在的我們看待這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時,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要麼神話、要麼妖魔化,而忽略了他也是有正常感情的正常人。試想,一個人費盡心力、拋家棄子、不顧安危,只為辦成一件事,就在剛剛成功或者馬上就要看到成功曙光的時候。突然出來一個人,說一句話,就要把他曾經所付出的一切毀掉,甚至還想要他的命。他會是什麼感覺?難道就是揮一揮衣袖,扭頭就走,這麼簡單。肯定不是這樣的,大部分人都會深受刺激而產生心裡上的變化;少部分人會認真總結,為什麼會這樣功虧一簣,實際上他的心裡還是難以接受,所以再有機會肯定會不計後果採取一切辦法保住自己的心血;最後會有極少極少的人,在經歷前面兩個階段後,還能保持心態,順其自然,就是再遇到機會也不會不計後果。我認為那個少部分人中有一個袁崇煥,而那個極少極少的人中有一個孫承宗。

據此,個人認為,袁崇煥之所以會有後來那些看似極不合理的舉動,根源就在於此。熊廷弼好不容易穩定了遼東局勢,結果被彈劾,不得不放棄;孫承宗嘔心瀝血,復地、練兵、積蓄糧餉,又被彈劾,然後高第來了,給丟了個一乾二淨;自己獨臥孤城,力撐危局,才擊退了努爾哈赤,又復地、又練兵、又積蓄糧餉,才有寧錦大捷,魏忠賢一句話就又要放棄……這一幕幕肯定深深的刺激著袁崇煥。還有一點,那就是袁崇煥於以祖大壽為代表的遼東武人集團的關係。從上邊的第二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兩點:在袁崇煥手中,他們才是刺向敵人的利刃,否則的話就是徒耗朝廷錢糧的包袱。袁崇煥下獄後,有人找到祖大壽,希望能穩住他,可是祖大壽卻說‘以督師之忠,尚且落得如此下場,我們又能如何?’特別是隨著後來關寧軍又親眼目睹盧象升是怎麼被坑死的,他們心中的忠義算是徹底被崇禎給抹殺了,就此關寧軍算是蛻變成了一支只顧自己利益的地方軍閥武裝,偏偏朝廷還得大把的糧餉喂著,防止投敵。第二點就是,遼東武人集團坑客兵的現象。我們看史書可以發現,明朝調集精銳客兵在遼東作戰,幾乎沒有一次是勝利的,結果基本上都是全軍覆沒。並且大將張春是因為吳襄帶頭逃跑而最終慘敗,兵部侍郎劉之綸是因為遼東武人集團拒不支援而全軍覆沒……而袁崇煥的兩次勝利和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在寧遠又一次擊敗皇太極這些勝利都是單靠關寧軍取勝的。據此我們可以判斷,袁崇煥和遼東武人集團是有約定的,他們支持袁崇煥幫助他平定遼東以此換取袁崇煥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總結一下,就是,崇禎還是有些心急了。因為當時那種情況,吳襄帶頭逃跑都沒有什麼罪;對劉之綸見死不救也沒什麼罪;後來松錦之戰,吳三桂、王樸帶頭逃跑,最後只是殺了王樸。袁崇煥雖然也出格,但好歹他能壓住陣,遼東那幫子也都服他,至少他心裡還是忠於朝廷的,治一下還給放回去就行了,一切等到問題平定再說。可是就這樣,袁督師就給搞沒了,遼東局勢一下就失控了!

最後插一句,對於袁崇煥這樣的人,駕馭需要足夠的戰略定力、成熟的局勢把控、足夠的帝王權術……只有這樣袁崇煥才能爆發出更加強大的能力,只可惜,這些崇禎不是不具備就是能力稍差。留給我們的只是數不盡的哀嘆


戰歌仰望星空


袁崇煥的死並不冤枉,但是卻很可惜!

作為明朝歷史上最富爭議的統帥級人物,袁崇煥曾立下不世之功,卻也犯過滔天大罪

所以,處死袁崇煥絕非冤枉,只是讓人覺得可惜

畢竟作為極富軍事天賦的將帥之才,他原本可以為大明做出更多的貢獻

可惜,可惜袁崇煥自掘墳墓,落得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曾經的國家棟梁——堅守信念的袁崇煥

此時的袁崇煥,還沒有任何爭議可言,他的確憑藉自己的信念,以一己之力捍衛了大明的江山

那是一場惡戰——寧遠大捷

已成氣候的努爾哈赤,引精兵六萬直逼寧遠,以圖入關。大明將面臨第一次重大危機

此時,寧遠城後是倉皇而逃的閹黨,他們放棄了寧遠,只想固守山海關。而袁崇煥毅然決然的要守衛寧遠城,而且是沒有兵、沒有糧的情況下。

最後的結果也告訴我們,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努爾哈赤大敗離去,且至死未能踏入寧遠城

過程不表,毋庸置疑的是袁崇煥絕對是大明棟樑之臣,忠肝義膽!

昔日的薊遼督師——無法無天的袁崇煥

魏忠賢時代,是袁崇煥最沒有爭議的時代。那個時候的袁崇煥,忠心愛國。哪怕是革職還鄉也都無法改變袁崇煥為國家效力的心

可是,隨著崇禎的上臺,起復且連跳數級成為督師的袁崇煥怎麼就飄了呢?

關於計斬毛文龍,當屬袁崇煥最大爭議之一。在他走馬上任後不久,就憑藉崇禎老闆賞賜的尚方寶劍轎詔殺掉了毛文龍

此時毛文龍屬於皮島總兵,雖然屬於袁崇煥的部下。但是毛文龍還有個頭銜——左都督,這可是一品官職

明朝一代,活著就能封一品的真不多,比如張居正就成為唯一活著就加為正一品的文官。當然了,以文制武在明朝是個正常現象

但是你隨便就把國家一品大員給斬了是什麼意思?況且毛總兵還很重要!!!(詳情可見我另一篇問答)

可任性的袁督師就這麼給人砍了,此時的他,身份開始不明朗起來

最終的階下之囚——無可奈何的袁崇煥

說完五年平遼謊話之後,又殺了毛文龍,袁崇煥可能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但是崇禎選擇義無反顧的相信,因為沒有辦法。兵都給你了,錢也給你了,逼急了造反可就難辦了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被崇禎懷疑猜忌,但不至於立刻處死,直到最後一根稻草的到來

學乖了的後金,不再像努爾哈赤一樣猛啃寧遠,皇太極選擇繞道

袁崇煥想要複製寧遠守衛戰堅城大炮的奇蹟,並想要誘敵深入,待其攻擊乏力撤退之時再打伏擊,說不定可以一舉消滅後金

想法是好的,但是他選擇了一個錯誤的城市——北京

所有人都認為袁崇煥是要投敵,否則為何一直不抵抗直接把後金放進來,還放到北京城。這是要幹嘛!!!

袁崇煥被勒令獨自進京,隨後被捕入獄,半年後被處凌遲,行刑之時百姓無不唾罵

其實,我們有理由相信袁崇煥並非是投敵賣國

如果他想投敵,還用如此演戲?直接把寧遠大門一開,就完事了

可是他又為何要殺掉毛文龍,然後引清軍入關持續不抵抗呢?

誘敵深入,應該是如此。根據當時的戰鬥力對比,對打明朝是沒有優勢的,只能靠大炮堅城,而除了寧遠只有北京城有大炮

關於毛文龍,我想一如明月所說,袁崇煥心胸狹隘且有點死腦筋,他看不上毛文龍所以要殺掉他(有前科,當年未經允許就殺二品副總兵的時候,他才是四品官員)

所以袁崇煥是個悲劇人物,無論是清史洗白或是抹黑都沒有意義了

我們應該記住的是

在那個夜黑風高的夜晚,袁崇煥孤身一人站在殘破的寧遠城上,決心以死來守衛這座城,守衛大明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袁崇煥死得不冤與冤,可以分開來說。

首先說袁崇煥死得不冤。

這要從袁崇煥的性格上來說,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袁崇煥過於自信,戰略思維能力缺失。

袁崇煥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能力,其任右副都御史掛兵部尚書銜都督薊遼山東的軍務時,袁崇煥曾經當著皇帝的面誇下海口,說只要給足條件,五年收復遼東。一是保證軍餉,而是裝備最精良的武器,三是遼東官吏任免要徵得袁崇煥的同意,第四皇帝不得聽身邊大臣的閒言碎語,第五賦予袁崇煥便宜從事的權力。崇禎皇帝全部答應。但一年後,皇太極繞道蒙古,從喜峰口突破防線進攻北京,造成極大危害和損失。

袁崇煥對蒙古各部落戰略判斷失誤。明和金爭奪遼東的戰事中,蒙古是雙方爭取的對象,袁崇煥對蒙古的形勢估計不足。過於相信喀喇沁蒙古,在賣給喀喇沁蒙古糧食的問題上,導致喀喇沁蒙古完全導向皇太極,當然這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放在袁崇煥身上;後來導致察哈爾部蒙古成為金進攻明的嚮導,對喜峰口一帶展開進攻。

該不該殺毛文龍問題。毛文龍屬於閹黨,是魏忠賢的義子,率領三萬明軍駐紮皮島,是明朝在遼東防衛金的重要的一支力量,皇太極曾經說過,有毛文龍在我不敢出遠門。毛文龍在皮島(東江)經營了十年,擁兵三萬,屬於地方軍閥式人物。袁崇煥一心想爭取利用毛文龍,但通過談判,雙方關係破裂,袁崇煥就殺了毛文龍。想一下當時的形勢,明軍用兵遼東,正是用人之時,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為皇太極進攻明軍解除了後顧之憂。這件事表現了袁崇煥遇事不善妥協和讓步,毛文龍可是擁兵三萬的地方軍閥式的人物,怎麼可能輕易受人約束呢,應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可惜袁崇煥沒有這個心胸。當時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崇禎皇帝內心的惱怒可想而知,皇帝殺了袁崇煥不冤枉。

其次說說袁崇煥死得冤。袁崇煥最終是死於朝廷內文臣間的政治鬥爭和崇禎皇帝的猜忌,是犧牲品。

一是,滿蒙鐵騎在順義一帶燒殺搶掠,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恰恰在順義一帶有莊園家產的都是大太監和皇親國戚等貴族,他們不斷在皇帝耳邊挑唆告狀,袁崇煥手握重兵怎麼就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呢,是因為袁崇煥通敵。三人成虎,崇禎皇帝就懷疑了,用滿桂代替了袁崇煥。

二是,禮部侍郎溫體仁一心想入閣,就找機會攻擊當時的內閣成員,恰巧這時袁崇煥被捕入獄,溫體仁就認為自己入閣的機會到了。溫體仁給皇帝打小報告(“秘書”),汙衊袁崇煥帶領敵軍長驅直入要挾皇上結城下之盟,將袁崇煥與內閣成員錢龍錫聯繫起來,告倒了袁崇煥,錢龍錫不就倒了嗎,錢龍錫倒了自己不就能入閣了嗎。溫體仁告袁崇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溫體仁說“錢龍錫素與袁通,依為長城”。牆倒眾人推,無巧不成書。此時殘餘的閹黨分子江西道御史高傑、山東道御史史範上書彈劾袁崇煥和錢龍錫。此時,閹黨分子為什麼會跳出來呢?毛文龍是魏忠賢的義子,被袁崇煥殺了;所有閹黨分子都是錢龍錫審判的。閹黨殘餘分子恨透了錢龍錫。還是那句話,三人成虎啊,再加上崇禎皇帝本身猜忌心很重,最後,崇禎皇帝就相信了袁崇煥與錢龍錫又說不清的聯繫,這就壞了。袁崇煥是手握重兵邊關大帥,錢龍錫內閣首輔;一文一武,崇禎皇帝的左膀右臂;兩人如果結成朋黨,皇帝不就危險了嗎!於是暴虐的崇禎不安了,殺了袁崇煥。

袁崇煥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崇禎皇帝中反間計這件事於正史無據。


溫體仁,為人外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是崇禎年間任期最長的首輔,正是這個人讓明朝徹底陷入了困境!在政事上碌碌無為的溫體仁,整日忙於和人作對,是典型的小人、奸人。覬覦內閣首輔位置的溫體仁與閹黨餘孽們相互配合,在朝野之間形成了一股逆流,在溫體仁和閹黨餘孽的窮追猛打下,文震孟、錢龍錫等東林才子先後落難,就連錢謙益這樣久在朝外的人,也被他重新想起、再施毒手。


魏晉風度75411406


要問袁崇煥死得冤不冤,就看他為了大明朝所做的一切就知道了。袁崇煥剛浴血奮戰解了北京之危,立馬就被逮捕下獄,八個月後,被凌遲處死,你說他死得冤不冤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崇禎為了殺袁崇煥可謂煞費苦心,為他羅列了二十宗罪——“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當我們細看這一條條的罪名,我們會發現都是一些捕風捉影得到事情,並沒有真憑實據,而且假如袁崇煥想要謀反的話,又怎麼會在北京城下以九千關寧鐵騎大戰數萬後金騎兵,幫著崇禎解了北京之危,這不自相矛盾,因此袁崇煥謀反的罪名不能成立,關於袁崇煥謀反的謠言不攻而破,那麼為什麼崇禎不顧臣下的勸阻非要處死袁崇煥呢?

一是崇禎多疑,皇太極巧用反間計,令崇禎信以為真,對袁崇煥產生了懷疑;二是崇禎皇帝逮捕袁崇煥的理由,就是他對袁崇煥劈頭蓋臉的一句問話:一是為何“殺毛文龍”?可見當年袁崇煥先斬後奏,殺了毛文龍,令崇禎皇帝是多麼不滿、憤恨和耿耿於懷,只是礙於形勢忍下了,這樣就在崇禎皇帝的心中埋下了種子,當崇禎聽到各種謠言說袁崇煥要通敵謀反的時候,這顆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促使崇禎做出了殺袁崇煥的決定。

再回顧逮袁當時的情況,輔臣成基命曾勸皇上:“敵在城下,非他時比。”但皇上並不聽。其他閣臣也隨之力諫:“臨敵易將,兵家所忌。”皇上卻答:“勢已至此,不得不然。”對成基命和其他閣臣說的這些道理,崇禎皇帝何嘗不知?但為何又“不聽”呢?“勢”之一字出口,便道出了他的隱憂,可能在崇禎心中早就認定了袁崇煥有謀反之心,處死袁崇煥也成為必然,袁崇煥是不得不死呀!

伴君如伴虎,崇禎的多疑性格,導致了袁崇煥的冤死,也導致他自毀長城,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性格決定命運!


密探零零發


袁崇煥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遭大臣彈劾,被崇禎以通敵賣國罪名處以凌遲之刑。死後,京城百姓掙食其肉。袁崇煥無疑是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將軍之一,至於他死的冤不冤,這還要看殺他的罪名是否屬實。



一:擅殺島帥。崇禎二年,袁崇煥以閱兵為名,前往皮島,毛文龍被誘至帳中,袁崇煥列其12條罪名,以上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臣下擅自處死封疆大吏,向來為皇帝所不容忍!袁崇煥的做法堪稱歷史第一人。崇禎聞訊後,震驚不已,奈遼東正值用人之際,崇禎並未因此責怪袁崇煥。皮島雖小,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是大明佈於皇太極身後一顆關鍵棋子,是訂在皇太極心中的一顆釘子。毛文龍被殺,無異於皇太極借他人之手,除去了心腹大患。此舉,無論袁崇煥處於私心還是公心,再次說明袁崇煥是個缺少戰略眼光的將軍。毛文龍死後不久,其手下將士譁變,投降了皇太極。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太極,在毛文龍被殺的五個月後,率八旗鐵騎,直撲關內,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兵鋒直抵北京城下,京師危矣。袁崇煥雖帶兵與各路親王之師,在北京城下擊潰皇太極,但也難免下獄之災,凌遲之刑。

二:與清廷議和。崇禎登基不久,便將賦閒在家的袁崇煥召回重用,並在紫禁城的平臺詢問袁崇煥治國之略。袁崇煥信誓旦旦的向崇禎保證:五年復遼。說他在五年內,可以打敗皇太極,收復大明在遼東的疆域。事後有大臣問他:你有這個能力嗎?袁崇煥笑而回答:此言聊慰聖意罷了。他只是想哄崇禎開開心,可軍中無戲言,袁崇煥這是明顯的欺君之罪。雄心勃勃的崇禎幻想再現大明昔日的輝煌,對新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大力支持,凡袁崇煥所要的軍餉、器械、兵員,無不傾全國之力予以滿足。這也加重老百姓的負擔,為後來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買下禍根。反觀坐鎮關寧防線的袁崇煥,根本沒有收復遼東的信心與能力,他最大願望就是能維持現狀。在沒有崇禎的允許下,私自與皇太極議和。這可犯了大忌,為他的死埋下隱患。

三:市米資敵。袁崇煥手中握有大量的軍糧,這是崇禎為支持袁崇煥五年復遼,不惜血本從全國各地徵來的。他不想如何報答皇恩,天真的拿這批糧食與蒙古人做起生意,希望得到蒙古人對他的支持。可蒙古人肯本不吃這一套,拿到糧食後,轉手賣給皇太極。當時,滿族各部落正遭受百年不遇的天災,已到了無糧可食的困境,這批糧食徹底解救了危難之中的皇太極。拿腳想一想,袁崇煥此舉多麼愚蠢、多麼荒唐。等同於自己救了皇太極一命。

以上三條罪名,是不可抹去的史實,連為袁崇煥平反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如此說來,袁崇煥死的不冤,只是死的過於殘忍。假如明朝不是在崇禎手裡滅亡,袁崇煥根本沒有翻案的理由。假如袁崇煥和岳飛一樣被冤殺,也不會到現在還有如此大的爭議。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袁崇煥,是明清之際一個備受爭議的高級將領。

因為明清鼎革,事實已難覓蹤。在明清民族矛盾激烈的時代,袁崇煥事件又被雜糅了許多民族情感,因此樁樁件件,都成了疑案,也成了全民的一樁公案。

袁崇煥自負有將帥之才,是不爭的事實。閹黨被清算,東林黨獨佔朝堂,袁崇煥以輿論進入崇禎的視線。當時的崇禎皇帝,年僅19歲,是一個正希望有所抱負的少年天子。東林黨咱們不說他蠱惑人心,也不說他利義不辨,在崇禎朝初年,皇帝對這樣的正人君子朝廷寄予厚望。因此,崇禎起用袁崇煥,召對國政。言及兵事,袁崇煥言:五年可復遼東。

伍子胥曾說: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伍子胥提出了時間,也提出了任務。吳國滅亡,也確實如其所料。

而袁崇煥所言之“五年復遼”之語,只有一個條件“假臣便宜”。袁崇煥給了一個時間,卻沒有路線圖。為什麼五年可復遼東?要怎麼做?攻戰守備、聯盟背約等,都簡化成了“假臣便宜”。

袁崇煥上任薊遼總督,崇禎皇帝浪漫主義情懷嚴重,幻想著能夠再一次實現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話,因此對袁崇煥所提的要求,無不應允。在國家財政極端困難時,要錢給錢,要糧給糧。明軍晚期,軍中常乏糧餉,也因此鬧出不少兵變。袁崇煥帶著崇禎從全國搜刮來的財富,在短時間內安撫了兵士,順利走馬上任。

接下來就發生了皇太極數次攻打寧錦防線,無功而返,上奏稱“寧錦大捷”。袁崇煥便宜行事,與蒙古議和,與女真議和,計斬毛文龍,沒幾個月功夫,皇太極就入寇關內,大掠京畿。滿清此戰,已是傾巢出動,蒙古人也有份參與。

1、五年平遼,平了兩年,結果皇太極出現在了北京城下,這讓崇禎難以接受。

2、擅殺邊帥,便宜行事,結果皇太極沒有後顧之憂,傾巢出動,這讓崇禎難以接受。

3、議和後金,資助蒙古,結果蒙古人看到後金都可以議和被原諒,自己也參與了搶劫,上了皇太極的賊船,這讓崇禎難以接受。

4、後金入寇,袁氏調度,結果薊北重鎮紛紛失陷,後金軍直抵北京城下,內城震動,這讓崇禎難以接受。

5、崇禎皇帝2年來,花費鉅款,竟然養了一支這樣的遼東軍——袁崇煥還沒有宣判,只是被捕入獄,他們就要回東北,皇城也不顧了。這還是明朝的軍隊嗎?

崇禎皇帝恨意難消——“為了徵集這些錢糧,朕掏空了大明的家底,各地的流民起義,朕都忍了,可如今,可一事無成,局勢糜爛……”

很多人都在為袁崇煥辯解,如計斬毛文龍是為了統一調度;如資助蒙古,是為了結盟示好,共擊後金;議和後金,是為了緩兵之計,等待國力恢復;讓皇太極頓兵北京城下,是想借助京城的城堅池深,背城列陣……

可能全都事出有因,袁崇煥確實不是投敵、賣國的漢奸,他在北京城下“中箭如蝟”拼命搏殺的場景,城牆上的人也能看到。可是,以上的種種,難道不能夠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嗎?

比如,市米資敵這裡,完全可以用人頭來換軍糧。天啟皇帝在位時,就是直接花錢買人頭。

比如難以統一調度,殺了毛文龍就能統一調度了嗎?結果後方的牽制作用也沒有了。袁都督完全可以明升暗降,徐奪兵權。

比如背城列陣,背的可是皇城啊,天下震動,袁都督沒有政治頭腦嗎?

與女真議和,蒙古人怎麼看,怎麼想?“你們議和了,會不會聯合起來來打我?”、“與明朝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女真人都能被原諒,那麼是不是我也可以?”結果呢?議和,沒有等來真正的和平,卻送給了女真一個政治盟友。

這樁樁件件,在當時的明人眼裡,都成為了袁崇煥通敵的罪證——其他諸如樹立私恩、與滿桂的矛盾等,都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

我寧願相信,袁崇煥是因為個人不諳熟軍務,調度佈置失當,才造成的這樣的局面。這樣一個殫精竭慮,艱苦奮戰的將領,應有符合他英勇的名分。比起那些屈膝投降的媚敵小人,袁崇煥不失為真漢子。

說到底,袁崇煥是一個知識分子,空懷報國理想,有著嚴重的政治浪漫主義情懷,他的很多舉措,以如今的人力資源角度來看,都不能算作成功。

袁都督其人,治軍寬猛失調,為政舉措失當,攻戰調度無章、對上溝通不暢。他的薊遼總督之職,以職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是失敗的,最終他也是被問責的——只是在那個時候,問責的結果並非是去職,而是殺頭。

在明朝晚期,有許多人為了家國犧牲了生命,袁崇煥也是其中之一,他的悲慘命運,是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一句“五年可復全遼”,讓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他到底是個讀書人,總督一線軍務,非其所長。


而知而行


先說一下袁崇煥(1584-----1630年),子元素,廣東東莞人。他從小就喜歡讀兵書,喜歡用兵之道。他中過進士,本是個文人,歷史上有很多文人,打起仗來也很猛,如秦朝的章邯,明朝的盧象升,還有袁崇煥,都是牛人。

一開始鎮守遼東的是熊廷弼,熊廷弼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一眼就看出“”蒙古只為財物而戰,後金與遼同,志在我土。”他實行了“屯田積儲”,“修邊並堡”,“以夷制夷”的策略,對努爾哈赤嚴防死守,如果他的策略能夠堅持,能夠讓努爾哈赤“終身老死於穴中而不敢動。”變故發生在1622年,當努爾哈赤進攻廣寧時,巡撫王化貞跑了,軍心混亂,廣寧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貞一起被抓。


熊廷弼被抓後,兵部職方主事袁崇煥向兵部尚書孫承宗要了20萬餉銀,督率關外明軍,走上了抗金前線。袁崇煥到了關外,加寬加高了寧遠城,裝備了各種火器,火炮。恢復了錦州,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朝邊防向前推進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由於治邊有功,天啟三年,袁崇煥升任兵部副使。

天啟五年,魏忠賢排擠了孫承宗,高弟繼任,高弟膽小怕事,將明朝在山海關外的軍隊器械都撤入關內,袁崇煥拒絕,自己獨守寧遠。努爾哈赤看到了機會,認為袁崇煥就如同江南富商一樣,一觸即潰。1626年,他親率13萬人馬,度過遼河,直撲寧遠。正是這一戰,讓後金知道了袁崇煥的厲害,在明軍火炮的猛烈轟擊下,後金軍隊傷亡慘重,正在督戰的努爾哈赤深受重傷,回到瀋陽後,不幾天就死了,他的第八子皇太極接替了他,繼任大汗。


遼東大捷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接下來就是皇太極和袁崇煥的對決了。和他爹一樣,皇太極也不是對手。天啟七年,明熹宗病逝,他的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崇禎。崇禎繼位後,重用袁崇煥,提拔他為兵部尚書。有一次,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利,虛報軍功,袁崇煥使用崇禎賜給他的尚方寶劍殺了毛文龍。事實證明殺毛文龍是錯誤的,熊廷弼在任時,拉攏毛文龍,使後金兩向作戰,疲於應付。更嚴重的是,毛文龍手下有一個人叫孔有德,此人是火炮專家,他投降了皇太極,從此皇太極也有了紅衣大跑,戰鬥力倍增。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善罷甘休。1629年十月,他率領幾十萬後金軍隊,繞開錦寧防線,繞道河北,直撲北京。袁崇煥大出意外,趕忙帶著明軍急行軍了兩天兩夜趕到北京城外,沒有打擊尾隨而來的金兵,立刻衝上去打退了圍城的清兵。皇太極敗退後,一心想怎樣除掉袁崇煥,後金剛剛俘獲過兩個太監,楊春和王德成。皇太極就派人在他們睡覺的地方談話,中間有一句“看來袁巡撫與大汗有密約,事情馬上就會大功告成了。”並且故意放走了太監楊春。楊春跑回去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崇禎報告。崇禎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招來袁崇煥求和祖大壽,以擅殺毛文龍和逗留不決兩大罪過,逮捕了袁崇煥,到了第二年,下令殺了袁崇煥。



袁崇煥死後,整個遼東淪陷。明朝再也沒有人擋得住皇太極。


關山明月779


對於袁崇煥死的冤這個問題,主流思想認為是冤枉的,但目前也有許多人認為袁崇煥的做法也有許多爭議,待看完袁崇煥的生平再做評價。


袁崇煥像

袁崇煥的主要功績:

第一:軍事上獨當一面,1625年袁崇煥在孫承宗的支持下據守錦州、松山及大小淩河,修繕城池,整備軍力,收復失地200餘里

第二:寧遠大捷,1626年在薊遼經略高第的掣肘下,孤軍備戰寧遠城,令奴酋努爾哈赤久攻不克,且遭到彈傷,袁崇煥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堅守孤城,斃傷金兵無數,重創努爾哈赤,取得了輝煌的寧遠大捷,連天啟皇帝也連連稱讚“此七八年來的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第三:寧錦大捷,1627年,皇太極率軍攻寧遠和錦州,歷時25日,袁崇煥時任遼東巡撫,依託城堅壕深,炮火犀利,重創後金軍隊

第四:京城保衛戰,1629年八旗軍繞過寧錦防線,在蒙古兵的帶領下分兵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入寇京師,袁崇煥率兵馳援,在京城德勝門、廣渠門展開了大戰,大挫金兵氣勢,迫使皇太極退兵

從袁崇煥的功績來看,他不愧是明朝末年遼東的擎天柱

為什麼袁崇煥會被殺呢?雖然被凌遲處死時宣佈他有十二大罪,但歸根結底有兩點

第一:黨爭,明末黨爭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袁崇煥文人出身,為閹黨不容,但是袁崇煥軍事上無可挑剔,其受人把柄之處在於輕率處死毛文龍,雖然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但這幾乎成了明末武將的標配了,再說毛文龍卻有戰功,鎮守皮島,威脅後金後方,毛文龍一死,其部多有投降清朝之人,而且且不說毛文龍罪有應得,但畢竟是身居總兵,位高權重,且地理位置重要,袁崇煥擅自作主殺掉毛文龍,崇禎皇帝必然心有忌憚,而且也給了政敵攻訐的把柄

第二:明朝文人大嘴巴的毛病,崇禎即位後,和袁崇煥有段對話,史稱“平臺應對”,崇禎皇帝問袁崇煥需要多長時間能收復遼東,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時間恢復遼東,事後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五年內如何收復遼東,袁崇煥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

但崇禎皇帝卻看到了收復遼東的希望,給予了袁崇煥極大的信任,但信任的結果便是“己巳之變”,皇太極兵圍京師,給崇禎極大的羞辱

通過袁崇煥的生平,可以看出袁崇煥的確被殺的冤,造成這位悲劇的原因固然有袁崇煥自身的缺點,但也是明末朝政腐敗、黨爭酷烈的必然。


飛翔的背影


不是一般的冤,應該說是“千古奇冤”,類似於宋代的岳飛將軍。

其一、主動請纓,死守寧遠,擊敗努爾哈赤。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蕭條,軍備廢弛,努爾哈赤趁機崛起於東北,並速迅攻佔遼東廣大地區,連續擊敗熊廷弼、王化貞、袁應泰等遼東邊防將領,遼東局勢岌岌可危。時任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道:“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此時,剛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的袁崇煥,主動請纓,單騎出關巡視塞外,並說道:“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何等之豪邁壯志。不久,努爾哈赤親率十三萬後金主力圍攻寧遠,遼東經略高第主張放棄關外之地,不發一兵一卒救援寧遠;袁崇煥則主張堅決抵抗,並用紅衣大炮擊傷努爾哈赤,後金大敗而歸。努爾哈赤感嘆:“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其二、再戰寧錦,敗皇太極于堅城之下。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大汗之位,並立刻發兵錦州,意圖通過軍功來提高自己在八旗中的威信,削弱其他貝勒的權力。錦州位於遼西走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遏制金兵攻打山海關的咽喉要地,此時駐守此地的是袁崇煥手下的大將趙率教,而袁崇煥、祖大壽、何可剛等則駐紮寧遠,互為支援。皇太極首先是攻擊錦州,遇挫後便攻打寧遠;皇太極攻堅不成,便想引誘明軍出城決戰,誰知袁崇煥又是依託堅城和紅衣大炮轟擊後金,同時派小股部隊襲擾敵軍背後,皇太極再次遇挫,又掉頭攻打錦州,但還是失敗了,於是只能撤兵。這便是天啟年間明軍取得對後金軍的第二次勝利,史稱“寧錦大捷”。

其三、京師告急,連夜回師勤王,再敗皇太極。後金在錦州和寧遠防線遭受兩次大敗之後,其兵員損失慘重,再加上適逢“小冰期”,皇太極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滿文老檔》記載到:“時國內大飢,鬥糧食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由此可知,後金當時是遇到了極大的經濟困難,很可能會因此而爆發動亂,引起內部的分裂,於是皇太極便不顧其他貝勒的強力反對,親率大軍繞道蒙古,從喜峰關入寇中原劫掠,來次豪賭。此時,袁崇煥雖說是督師薊遼,掌管薊州、天京、遼東、蓬萊等地的軍務,但薊州的軍務實際是掌握在薊遼總督劉策手中。所以,袁崇煥還在遼東之時,便連續上書朝廷,要求加強薊門、遵化等地之防務,以備不測,但不被採納。即使如此,袁崇煥在回京救援之時,還是分兵前去救援遵化;而自己則率九千關寧兵連夜趕往北京,並提前三天趕到,崇禎甚是欣慰,下令犒賞將士。不久,袁崇煥、祖大壽、戴承恩、王承胤佈陣廣渠門,正面迎擊皇太極,並將其擊敗,如若不是王承胤擅自南撤,後金將損失更大!

其四、制定收付遼東戰略,聯合蒙古,戰守相輔。袁崇煥在平臺對策崇禎時,許下了“五年收復遼東,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的諾言。而如何收復遼東呢?袁崇煥談到:“遼東宜守不宜戰,輔之以和談,實緩兵之計”,崇禎亦是認可。也就是說,必要時的“和談”,崇禎是同意的,並沒有反對。再者,袁崇煥對大明軍隊是有深刻認識的,若與後金野戰,無異於自取滅亡,依託堅城、大炮、蒙古,層層推進,困守後金,待到國力復甦之時再將其徹底解決才是最佳策略。所以,在蒙古察哈爾部遇到困難之時,袁崇煥將糧食賣給戰友(林丹汗支持大明);後來察哈爾之一部投靠後金(林丹汗沒有投降),為皇太極做嚮導入寇中原,袁崇煥卻被扣上了“米市資敵”的罪名,實在是冤枉至極。

其五、所謂皇太極“反間計”,乾隆下令褒獎。袁崇煥被凌遲的原因之一是與皇太極議和,妄圖勾結後金滅亡大明。那如何證明是“勾結”呢?理由是皇太極不小心讓一位被俘虜的太監聽到袁崇煥使者(真假未知)與後金和談之內容。這就奇怪了,皇太極的保密工作這麼差嗎?與袁崇煥此等名將和談,豈能讓一俘虜聽到。而後人也說是“反間計”,既然是“反間計”,就證明袁崇煥確實是冤枉的。後來的南明弘光朝廷為之平反,說他是位大英雄。乾隆帝更是下令褒獎:“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要知道,真正的投降者洪承疇、吳三桂是被列入《貳臣傳》的,而袁崇煥卻沒有;錢謙益等降清士大夫之書籍、詩詞等則一概銷燬,《四庫全書》不予收錄,而熊廷弼之著作得以保留。


縱橫國史


‘袁崇煥是萬厲四十七年進士出身,官受知縣,在入京朝覲時得到賞時,進入兵部任職,得以瞭解戎機。面對女直人在關外連續攻擊,經過一番實地音察後,主功向皇帝朱由校請纓,率軍鎮守關外,在實際戰鬥中展現出著越的軍事才華。在1626年正月取得寧遠大捷,和夏季的寧錦大捷。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是十七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天才軍事家之一,靠十三副盔甲起兵,以“七大恨"為叛亂藉口,一生打了十三次大型戰役幾乎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最後一次敗在袁崇煥手下,最後報憾而死。袁崇煥是大明朝的柱石也,和南宋岳飛一樣令後人敬仰,兩個人命運相同。惜哉!如果袁崇煥不死,多爾袞的鐵蹄能.否從洞開的山海關下援北京解主中原亦未可知也。袁崇煥受魏黨構陷辭職後,祟禎皇帝重新啟用他為兵部尚書,統領關內外諸軍,賜上方寶劍有臨機專斷之權。袁崇煥擁兵關外,專制一方加上性格原因,日漸驕縱,將帥不和。特別是利用先斬後奏之權,殺了離島主帥毛文龍,使女頁人無顧之憂,可以長驅入寇關內,這成為袁崇煥被殺的主要原因。清皇太極繞過寧遠防線入寇北京後,袁崇煥千軍弛援打退清軍。這個時侯由於祟禎皇帝對他的猜忌,魏黨構陷,皇太極乘機離間,袁崇煥被捕入獄,被羅織了與清庭議和,巿米資敵和擅殺島帥的罪名於1630年在北京凌'遲處死,北京百女士爭食其肉。袁崇煥被宣佈為叛國罪外處死,明朝自毀長城,始速禍焉。袁崇煥之死爭議頗多,但他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機主動請纓,以文官之身行武職,披堅執銳,戰勝強敵的功績不容抹殺。大浪淘沙始見金,洪承籌,吳三桂之流只能遺臭萬年。袁崇煥在南明和清乾隆阜皇帝時給3了正面肯定,如今更被我們後人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