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不敵後金,為何不能議和?袁崇煥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漁陽戍


類似的問題本熊曾經回答過。這裡相對系統地回答一下,不一定準確,看看就算了,就當是看個故事。

首先,明朝對後金的態度是不存在議和的。為什麼呢?因為後金之於明朝只是個附庸,後金創始者努爾哈赤是明未李成梁一個奴役,所以明人對後金的稱呼是建奴(以事論事,沒有抹黑後金和吹捧明朝的意思),而議和是什麼意思?議和是國與國之間的談判才能叫議和。而明朝對蒙古都不議和,會和附庸的後金議和?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即使皇帝想開條件讓後金稍停一下,但是,有錢嗎?明未的國庫有多空虛自不多說,明未那班只會哭窮實則富得漏油的京官才不會管誰當皇帝……(請參照李自成進北京後刮到多少銀兩、糧食)最後,巴不得仗打得越兇的晉商會同意停戰嗎?

上面說的是“議和”的可能,下面就說說袁督師。

袁督師在清康熙前,對於明人,尤其是被努爾哈赤“走訪”了一圈的京郊人士而言,是百分百的痛恨有加,無它,換作你被人燒殺搶略一圈也恨吧?至於後來變成存在爭議,主要還是滿清“文字獄”的功勞。本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原則,滿清第一次“修”明史就花了數十年,還多次“編輯”,原始史料十不存一,當中的水份請自行腦補,本熊說得已經夠直白的了……單就明史去看,袁督師實在沒有“賣國求榮”的必要 後金能給袁督師什麼?要不是撿了李闖的“死雞”,後金打著“為崇禎平亂”的旗幟,後金要敲開各地城防都不容易啊,還談何入主中原?袁督師雖然愛吹牛兼且書生意氣,但還是“忠君愛國”的……應該……


守竹園的老熊


議和了啊。結果牛皮破了,蠢笨萌!以第一次滾蛋為例。

需要強調的是,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都不是獨立發生的事。

寧遠之戰,以孫承宗構建關寧防線,制十四萬大軍被彈劾糜餉(十四萬大軍沒有進攻能力,純屬坐吃山空),孫和總兵馬世龍合謀偷襲耀州結果柳河敗逃,由此引發後金報復!

而寧錦之戰,從老奴死開始,袁大傻揹著上級督師王之臣(而且還以與王之臣協商為名,下嚇得王之臣趕緊上奏撇清關係)派李喇嘛弔喪,弔喪變成了議和!

皇太極派特級演員方金納數次往寧遠,表現極為恭順,什麼“三步一叩首”,忽悠袁大傻;同時在蒙古部落宣揚為袁大傻馱著金銀財寶主動求款議和(王之臣:“近日通官過都令處夷鞭其背雲:‘你漢人全沒腦子,終日只說我們不助兵,你自家馱載許多金帛,著哈喇替他弔孝求和,反教別人與他為仇,我們也不如投順也罷了。”)。

皇太極在謀劃什麼?後金不容易啊,地廣人稀,兵力不足產出也有限,還三面環敵(東南方的毛文龍和朝鮮、西南方的關寧軍還有西面的蒙古)!特別是那混蛋毛文龍!

寧遠之戰前,袁大傻以山東右參政(管錢糧)兼兵備,抗命(高第要求提前從遊哨之地的錦右一帶撤兵)而在右屯丟棄了三十萬石的糧草。結果打起仗來,這些糧草來不及轉移(爛米燒掉了),(好米)搬運到海邊時被老奴給截獲。老奴讓大軍辛辛苦苦把這些糧草從海邊又搬回右屯。哪知道老奴打寧遠時,毛文龍的一幫窮鬼分兵幾路偷襲後方,結果老奴撤兵經過右屯時下令把這些糧草全燒掉!

袁大傻子也樂意議和啊!升了當巡撫,怎麼也得做點功績啊!硬拼是打不過後金,乾脆就築城復土!剛結束關外四城的修復工作(夏雨連綿把寧遠城都整垮了),這邊議和就開始在松山、錦州、大小淩河築城。

皇太極傻嗎,就這麼瞪著看對面的大傻築城?其實皇太極在派阿敏帶大軍征討東江,順便揍朝鮮。你修你的城,我先幹我的,反正築城又不是一會就完。

毛文龍和朝鮮被揍的消息傳到朝廷(由於冬季海凍,傳到的時間已經很晚了),朝廷沸騰了,這是哪門子議款?這邊求款,回頭就揍我的盟友。兵部尚書說了,怎麼也得給點color給在寧遠待著的後金使者方金納,不能讓他們太囂張!結果袁大傻先把方金納等人放跑了,再給皇帝報告,我已經寫信讓方金納帶回去勸皇太極退兵,眾大臣說我議款要不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議和用間)!

朝廷讓袁大傻派兵去牽制後金,大傻之前僅派了一千多的水軍(其實最初設置水軍的目的是用來運糧的,從山海關到寧遠)直接救援東江,後續就推三阻四。

等皇太極搞定毛文龍(損失比較大)和朝鮮(簽定兄弟盟邦)後。以築城是沒有議和停戰的誠意為藉口,“爾一面遣使議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派大軍來強拆!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領兩黃旗和兩百旗,進攻大淩河城。大小淩河城的明軍正在修城呢,還沒修好,一看敵人來了,方寸大亂,只能逃跑。明軍逃到哪裡去呢?只能是錦州啊,這周圍只有錦州修好了,只有錦州安全。但是呢,明軍跑,後金在後面追,到了錦州城下,城裡守軍一看,後面還跟著敵軍呢,這哪裡敢開門?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城下的同胞被後金追殺。大、小淩河的守軍見錦州沒有開城,越過錦州繼續跑,實在沒地方跑了,最終被後金殺個片甲不留!(見《滿文老檔》)

就這麼一瞬間時間,大傻美夢就告破了,錦州周圍的右屯、大淩河、小淩河全部完蛋,同時完蛋的還有人口、牲口、糧食。於是剩下的錦州,就成了一個孤城。寧錦大捷——寧錦大劫!

錦州解圍無望,揍得大傻向皇帝叫喚皇太極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幸虧後金的實力不夠(軍事兵員武器和後勤經濟都不夠)而退兵,寧錦之戰虛驚一場!

就這樣半年時間,皇太極豪賭用兵,以議和為緩兵之計,“中空外竭”“鬼怨神怒”的後金個個擊破逐步突破包圍圈,毛文龍殘了物資補給更難獲得,朝鮮成了後金的兄弟邦並進貢,又分裂了蒙古部落和大明,大明終不能渡過大淩河立足,遼事越發敗壞無可收拾。

而大傻也就“光榮而體面”的滾蛋!


晃天下


換做我,肯定議和,別說我沒骨氣,內有李闖,外有後金,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大不了賠錢,甚至不用稱金為正朔後金也願意,後金也沒想到入主中原就那麼容易,其實從後來發展也可看出,滅明的不是後金(清),是李闖(大順)。大順滅明,未站穩腳根,被清趕跑了。假如和請議和,騰出手來打李闖,絕對不成問題,況且與清議和後,經濟`軍事壓力會相對減輕,國內矛盾減弱,李闖也不會進一步擴大,只有捱打的份,假以時日(雖然前面說了那麼多,但全面消滅李闖絕不是很容易的事,且不可掉以輕心)。 退一步,明連李闖也打不過,還可封李闖為王,李闖本沒啥大目標,封他個西北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也比滅國強,如果手腕玩得好,利用李闖和清互懟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袁崇煥,大將一個,用他不用他改變不了歷史軌跡,即使不殺他,只要大方針不改變,就憑崇禎那250,也避免不了亡國之命。 皇帝不是一個人,不能光憑義氣辦事,他代表一個國家,皇帝一死,國亡,老百姓更受苦,該示弱時示弱,國運弱時沒辦法,儘量減小內外矛盾,讓老百姓過上相對好點的日子才是王道。 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過是後人噴出來的,只有為老百姓爭利益,皇帝受點委屈才是好皇帝,才是合格的政治家。


等閒197


袁崇煥在明末防禦後金的軍事鬥爭中,所起的作用是雙重的。在早期,確實起到了防禦後金入關的作用。但後期,隨著幾次勝利之後,開始驕傲起來。居然想當然的在崇禎皇帝面前誇口說,五年平遼。後來,作為邊將,揹著朝廷和後金私自和談,矯詔擅殺毛文龍,依託城池消極防禦,既沒有尋機主動殲敵,也沒有防著後金軍隊繞過山海關,經蒙古人控制的地方進攻北京……


雲漢217


這裡只想回答第一個問題。明朝為何不與後金議和呢?一句話,明朝缺乏能屈能伸的頑強精神和“騅不逝兮”的現實狀況。這和崇禎的剛愎自用和東林黨的腐儒政治有關。在敵強我弱,存在亡國滅種的危機關頭,仍存在“萬國來朝”的上國思維,以致於出現涯山之後無中國的局面。崇禎也想過議和讓步甚至割地賠款,但話一出口,就會受到東林黨書生們以祖宗之地、古禮古制等堂而皇之禮理由反對。弄得最後誰也不敢提。這就是明末時期的民粹道德綁架的政治環境。步步抵抗,步步失敗。和後來的抗戰相比,戰略大不一樣。戰略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曲線救國等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民粹之下無理智,變通之中有生機。


劉世林425


第一個,努爾哈赤起兵原因就是明軍殺了他祖父,這是血海深仇;第二個,明朝君主沒有苟安的,一定是血戰到底;第三個,明軍面對的不僅僅是後金,還有大順,也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題主的袁崇煥作用,首先加強了明軍信心,寧遠城打敗了努爾哈赤,破滅了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延緩了後金的步伐,延緩了明王朝的滅亡。


CompleteCosmos


這就是明朝和其他朝代的不同,明朝皇帝很有志氣,能動手不吵吵,沒有和外敵談判的概念,基本都和普京一個性格的,只要外敵侵入就是打。


談笑聲聲


明朝有祖訓,不和親,不割地賠款,打仗也不能義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