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案件冤枉不冤枉?

談文論史


袁崇煥冤不冤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袁崇煥錯沒錯卻是個清晰明瞭的問題。

咱們不妨從“錯沒錯”這個角度朝下聊。

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天啟六年出任遼東巡撫,鎮守寧遠,文人帶兵戍邊,報效朝廷,這一點讓袁崇煥在當時以及後世贏得了不少讚譽。

寧遠一戰,袁崇煥在孤立無援的情勢下,拒絕努爾哈赤誘降,題寫血書,拼死抵抗,並用紅夷大炮一舉擊中努爾哈赤的黃龍幕帳。

此前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因此忿忿而歸,不久就病死在了瀋陽。

這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也是扭轉遼東戰局的關鍵一戰,不管真實的戰果如何,可圈可點是肯定的。

這一戰之後,袁崇煥又在錦州、寧遠再次挫敗皇太極。聽聞捷報,天啟皇帝朱由校欣喜若狂,他在諭旨中說:“十年積弱,一旦挫其狂鋒。”

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位扭轉十年積弱之勢,力挫敵人狂鋒的大將,不久竟遭到專擅朝政的魏忠賢的忌恨,在其黨羽的誣陷下,袁崇煥被迫辭官而去。

崇禎即位後,為了扭轉遼東局勢,主持兵部事務的左侍郎呂純如請求皇帝重新啟用袁崇煥。呂純如給出的理由是:袁崇煥“不怕死,不愛財,曾經打過。”

這幾點的確是袁崇煥身上的閃光點,但呂純如的評價不夠全面,袁崇煥身上其實是有致命弱點——功名心太重,權力慾太強,而且還有文人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這些致命的弱點從他獲得崇禎重用的第一刻起,就鮮明地顯露了出來。

崇禎元年七月十四日,朱由檢召開御前會議,討論遼東事宜,希望袁崇煥能夠提出振奮人心的方略。

袁崇煥為迎合崇禎,竟信口開河地提出了“五年復遼”的方略,並且要求崇禎給他便宜行事的權利。

聽到這樣的豪言壯語,崇禎很高興,在場的許多大臣紛紛盛讚袁崇煥肝膽相照,是當朝奇男子。

但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卻顯得相當的冷靜,趁著崇禎退入便殿休息的機會,許譽卿當面向袁崇煥請教“五年復遼”如何實現?

袁崇煥只輕描淡寫地吐出了四個字:“聊慰上意!”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來,在功名權利面前,袁崇煥實為狂徒。

徐譽卿聽了大吃一驚,悄聲提醒袁崇煥,當今皇上英明之極,你豈可隨口承諾,到時按期責功,你怎麼辦?

按道理,此時的袁崇煥應該冷靜驚醒下來,但他沒有,而是拿出了文人的各種心機。為了給自己的豪言壯志打圓場,隨後他對“五年復遼”附加了諸多條件,例如錢糧、武器必須悉心籌措,用人必須得心應手,朝中不能有掣肘等等。

崇禎不是雄才大略,深沉持局的帝王,經袁崇煥這麼一說,他隨即將尚方寶劍賞賜給袁崇煥,並作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態。

此時的袁崇煥,內心應該是很複雜的,一方面瞬間得到如此大的權利、聲譽讓他很受用,另一方面“五年復遼”又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他的頭頂。

明知道五年復遼不現實,到期怎樣才能向崇禎交差呢?

不是說袁崇煥就此失去了忠於朝廷的一腔熱血,但跟前期比,他心中生出了雜念,那是一定的。

他想給自己解套,只有一個辦法,一邊守戰,一邊和後金達成和談,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和談,結果就變成了彆彆扭扭,錯上加錯,以至於到後來給人背道而馳之感。

如果說為了功名權利信口開河,是袁崇煥犯下的第一個大錯,那接下來擅殺毛文龍就是袁崇煥犯下的另一個不可挽回的大錯。

關於袁崇煥為何要犯大忌,擅殺毛文龍,說法很多,爭議也很大。

但站在根本處看,有兩點繞不過。第一點,如果只是因為軍餉、擁兵自重的問題,這中間是可以調和的,袁崇煥犯不著把自己逼入絕路,走這個極端;第二點,毛文龍在遼東戰局中所能起到的戰略作用,袁崇煥再沒有戰略眼光,這一點也應該看清楚,如此為後金解除後顧之憂的蠢事,他為什麼執意要去做?

咱個人更傾向於毛文龍的存在影響了他的和談,又或者說,除掉毛文龍,是後金為了忽悠袁崇煥開出的和談條件。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說袁崇煥就是叛徒,他不過是想盤活局面,在守住功名權利的前提下,讓“五年復遼”的大話落地。

照這個看法再朝下看,崇禎二年十月下旬,皇太極率領滿洲與蒙古騎兵十萬之眾,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種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表現就不難理解了。

他為什麼只在京城外圍防禦,不積極阻擊?敵軍越過薊州向京城進發時,他為什麼只在後面跟隨,而不包抄攔截?

如此縱敵深入,任由後金敵軍燒殺劫掠,他無非是想借後金壓迫朝廷,讓朝廷改變策略,坐下來和後金和談。

如果和談成了,那他五年復遼的困局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皇太極要的不是和局,而是勝局,所以他藉機布了一個能置袁崇煥於死地的離間之計。

而崇禎也不可能接受城下之盟。

在這種危險且叵測的局面下,崇禎還能怎麼做?

當然要防範於未然。

事不過三,信口開河的大錯在先,擅殺毛文龍的大錯在中,北京城下縱敵深入的大錯在後,崇禎別無選擇,只能殺了袁崇煥。

在當時的時局下,對殺掉袁崇煥,即便明智之士也是沒有異議的,唯一的異議只是覺得崇禎殺的太急迫,穩健一點的話,應該先讓袁崇煥戴罪立功,之後再秋後算賬。

然而,朝堂終究是骯髒的,殺袁崇煥這樣級別的將領,在罪名上一定要上綱上線,否則不利於帝王的權威、時局的穩定。

綜合這些來說,袁崇煥之死,一點都不冤,他應該為自己因私心犯下的大錯買單。

但加到他身上的大罪名確實是冤枉的,至少咱不相信,他真的想背叛朝廷。

他不過是想給自己解套。

結果玩砸了。


黑句本


袁崇煥的死,不能完全說是冤枉,因為他做錯了幾件致命的事。加之,他遇到的是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崇禎帝,結局自然可想而知。

我認為袁崇煥做錯了兩次致命的事:

第一件事,袁崇煥擅殺大將毛文龍,引發了嚴重的後果。首先,毛文龍的死,讓後金從此少了一勁敵,使得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後金能騰出手來致力於擴張戰爭。就在毛文龍死後僅三個月,後金10萬大軍就繞過長城,直逼北京城下,雖在秦良玉等人的浴血奮戰下解除了此次危機,但經此一役,明朝官員更加深刻認識到毛文龍之死對大明帝國的危害,並遷怒於袁崇煥的處置失當。

擅殺毛文龍的後果不僅於此,毛文龍死後,毛文龍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對此心懷怨恨,在山東登州等地發動兵變,隨後投降後金,成為日後清軍的重要力量。

另外,崇禎皇帝雖然也對毛文龍的所作所為心懷不滿,但更對袁崇煥擅自處死毛文龍的行為十分生氣,以致崇禎認為袁崇煥是個專橫跋扈的將軍,起了殺心。

第二件錯事。崇禎二年,即1629年,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直逼北京城下,崇禎帝急忙調集兵馬來京護駕,袁崇煥親率9000精兵趕赴京師。也許是袁崇煥救駕心切,竟違法明廷“非禁衛軍不得入京畿”的祖制,直接率軍駐紮在廣渠門外。這在封建時代,僅此一條,就已是滅門之罪了!

當時朝廷一些閹黨早已對袁崇煥十分不滿,便藉此機會大肆造謠說袁崇煥通敵賣國。這麼多事情同時發生,加之,生性多疑的崇禎帝早已對袁崇煥有了殺心,確實讓崇禎帝不得不相信袁崇煥的謀反行為證據確鑿。


參知正史


要說袁崇煥死的冤,也確實有點冤,但總體並不冤。後世評價這位抗清名將,說他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關於袁崇煥遭到冤殺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春明夢餘錄》記述:“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如果僅以抵禦後金的統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煥死的是有點冤。而如果將袁崇煥案件的前後經過進行詳細梳理,又會發現,似乎死的並不完全冤枉。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的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的“寧錦大捷”,應該是袁崇煥人生最輝煌的兩場戰役。然而,“寧錦大捷”後朝廷賞賜有功之臣時,袁崇煥卻遭到了魏忠賢黨羽的彈劾,理由是沒有前去救援錦州,僅給予官階晉升一級的封賞。為此,袁崇煥於七月憤而辭官回鄉。之後,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鎮守寧遠。

如果大家看看歷朝歷代的忠臣,除非朝廷罷黜,可有因封賞不如意憤而“撂挑子不幹”的。因此,袁崇煥此舉不得不遭人詬病。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同年末誅除魏忠賢及其主要黨羽。

崇禎元年(1628年)初,朱由檢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對袁崇煥尤以厚遇,任命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當年七月,袁崇煥回京述職,於大殿之上提出了“五年復遼”計劃,朱由檢聽後大加讚賞。然而,在散朝的時候,光祿卿許譽卿對袁崇煥不滿道:“皇上英明,如此重用於你,你怎麼能信口開河,五年復遼,如果實現不了,又該如何面對?”聞聽此言,袁崇煥心知失言,但大話已經說出去了,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為此,他特地面見朱由檢,提出“五年復遼”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朱由檢二話不說,當即命令戶部、工部、吏部、兵部等職能部門5年內積極配合,要錢糧給錢糧,要裝備給裝備,要人給人,要兵將調兵將。

可以說,朱由檢對於袁崇煥的信任,已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但是,袁崇煥為將多年,豈能不知“軍中無戲言”的道理,而他就這樣對皇上“戲言”了。正所謂:“一滴水見太陽,窺一斑而識全豹。”由此可見,袁崇煥的統軍之能,怕沒有流傳的那麼厲害。

同時,為了增加袁崇煥的權重,朱由檢特賜其尚方寶劍,令其便宜行事。誰知,他卻用這把“尚方寶劍”私自將朝廷的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斬殺。原因是毛文龍和自己的兵改意見相左,又不聽自己相勸致仕還鄉。

然而,毛文龍同樣也是明末一位難得的將才。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與袁崇煥達成請和,於是率兵渡過鴨綠江,征討朝鮮,而袁崇煥卻利用這個機會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禦。不久,朝鮮和毛文龍先後向朝廷上書告急,朝廷詔命袁崇煥前往救援。為此,袁崇煥派出水軍增援毛文龍,另派趙率教、左輔、朱梅等將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牽制後金軍。不曾想,這時的朝鮮又突然倒向後金,並協助後金反攻毛文龍,結果朝鮮和後金軍皆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

可惜這樣一員大將,沒有死於戰場,卻死於同僚袁崇煥之手。對此,朱由檢並沒有怪罪袁崇煥,依舊對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煥又是如何回報崇禎皇帝朱由檢的。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繞開袁崇煥重金打造的錦州、中左、大凌防線,先後佔領遵化、三屯營等明朝重鎮,總兵朱國彥和巡撫王元雅與戰不力自盡而死、大將趙率教戰場陣亡。很快,皇太極的10萬大軍又越過薊州向西,直逼國都北京城。這時,袁崇煥也正好率領大軍趕回北京。此事件,史稱“己巳之變”。

到了此事,袁崇煥可能感到有負聖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顧行軍疲憊,婉拒了朱由檢的賞賜慰勞詔見,立即於城外進行佈防,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於南面列陣,王承胤於西北列陣,袁崇煥於西面列陣。最終後金軍進攻無果撤退,而劉應國、羅景榮等明將又率兵乘勝追殺,再次斬殺後金軍上千人,由於整個戰局明軍倉促應戰,反而死傷更多。後來,袁崇煥又派任守忠率領500火炮軍,向後金軍營寨發起轟炸,後金軍見難以堅守,遂果斷返回錦州,北京之圍化解。

事後,朱由檢又豈能不進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煥,但他卻將我當成傻子來耍,還“五年復遼”,自己都差點成了金軍的俘虜。

因此,當魏忠賢的餘黨王永光、袁弘勳等人趁機煽風點火,誣陷袁崇煥與後金軍勾結,私放後金軍入關時,朱由檢便信了幾分,隨於十二月將其收監。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擅殺毛文龍的罪名一併被翻出,結果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產被抄沒,家人被三千里流放。此後,朱由檢對於所有領軍大將的猜忌之心開始逐步加劇,17年內換了17任兵部尚書,54個內閣首輔,數位大將遭到冤殺,近百官員喪命,進而將大明江山推向了深淵。其實,這一切的始作蛹者,和袁崇煥的有負聖恩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要說袁崇煥不冤,是由於他放的大衛星“五年復遼”計劃所引起;要說他冤,是當他得知後金軍逼近京都時,能夠千里迢迢迅速回援,最終逼退後金軍,事後朝廷也應該給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但是,如果將岳飛換成袁崇煥,顯然這一切是不會發生的,而且極有可能成就一段“千古君臣楷模”的佳話。


祥子談歷史


袁崇煥被殺到底冤不冤,我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評論一下他做的事情,大家心裡就有數了,首先崇禎再殺袁崇煥之前至少採取了很謹慎的態度,歷經了將近一年的司法審理調查,其中有幾項是坐實的。第一資敵糧餉,我想問問假如我們的國家跟敵國開戰,身為國防部長,戰區司令的袁崇煥居然賣給敵人糧食這如果都不算叛國的話,歷史應該改寫,就沒有漢奸一說了!第二,遣散援兵,京城保衛戰打到白熱化了,滿桂等多名總兵為國捐軀,各地援軍源源不斷的來到京城,袁居然讓自己的部隊去阻擋前來勤王的部隊,這又是什麼行為?勸架啊!第三攜裹喇嘛入京,袁崇煥北京勤王,要求入京休整,但也無可厚非,可你軍隊中居然夾雜著敵國的使者,換你是崇禎你會不會懷疑?第四擅殺毛文龍,擱到現在,你一個軍區司令,沒有中央軍委的授權,貿然就把其它軍區的司令員給槍斃了,你是軍委主席崇禎會怎麼想?所以說袁崇煥的問題,至少我覺得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個人認為殺的不冤!


用戶遵化楊哥


個人認為,不算太冤,至少被他殺死的毛文龍要比他冤得多了。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古今忠餒有誰知?”袁崇煥到底有沒有私通滿清,這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而事實上,袁崇煥在被崇禎皇帝處死之前,也的確存在通清叛國之嫌疑。而從袁崇煥被處死後,北京百姓分食其肉這點來看,至少當時的百姓也普遍認為袁崇煥是“漢奸”的!

回顧袁崇煥此前的一些舉動,也著實可疑。首先,是私斬大將毛文龍!別忘了,毛部一直在敵後的皮島駐防,始終忠於明朝,不斷干擾滿清的後方。



這就如同明朝架在滿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時刻牽制著八旗,使之無法全力進犯關內。而毛文龍的死,無疑為滿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好處;畢竟背後的隱患沒了,毛部也隨即叛變降清,成為滿清的又一支新生力量。

因此,之後滿清進犯勢頭的加劇,以及明軍反擊力度的削減,與毛文龍的死、部眾的出降都有較大的關係。



其次就是,袁崇煥利用崇禎的信任,到任後便開始排斥異己,逐漸獨攬遼東軍政。然而,這種專橫卻不見得就有利於平遼......

最後,袁崇煥與滿清之間的書信來往次數不斷增多,這也是事實。而如果,他這麼做是想和清朝議和,其實這一點也是有些說不過去的。因為,袁崇煥這麼做,無疑是與之前他在崇禎面前,口口聲聲承諾的五年平遼計劃,是大相徑庭的。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袁崇煥是有叛明降清的可能存在。回想起袁崇煥當年,自以為崇禎年幼可欺,居然敢向崇禎開出空頭支票,誇下海口的說“五年平遼”。

要明白的是,這點所產生的後果,可是十分可怕的。在明朝那時的政治環境下,再結合崇禎的尿性,等他所承諾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煥橫豎都得一死!這一點,為官多年,幾經起落的袁崇煥豈能不懂?



關鍵是到最後,遼事未平,倒是讓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師城下。這換做誰當皇帝,那都會大發雷霆的。加上一些文官的添鹽加醋,那袁崇煥也就難逃一死了!

但不管如何猜測也好,有一點事實是,袁崇煥至死之前,都沒有叛敵,仍舊為國而戰。因此,袁崇煥就是忠臣,不是“漢奸”……


這些歷史要讀


不冤,一點都不冤。

全體漢族剃了頭,穿上馬褂,跪在八旗兵的鐵蹄下,匍匐喊“嗻”,接受刀與血的洗禮,冤嗎?

我看不冤。



一個沒有英雄,即使有,也要千方百計否定和抹黑英雄的民族,有什麼權力喊冤?怎麼配得上統治這片大好的萬里河山?

“通敵”的袁崇煥,“浪戰”的盧象升,“詐死潛逃”的孫傳庭,一個個都倒下了。

“堅貞”的毛文龍,“殉國”的洪承疇,“忠直”的魏忠賢,萬古流芳。

居然有臉說別人是奴才。

中華文明維護的是什麼?是龍椅上那張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漢族屁股嗎?



因為乾隆皇帝說了袁崇煥幾句好話,就認為袁崇煥通敵。如果漢族人就這點智商,我倒是覺得,反間計也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我記得康熙曾經讚美過鄭成功,還寫過詩。所以鄭成功這個韃子應該被萬世唾棄。

康熙皇帝還曾經為史可法立祠。史可法這個滿遺分子。

雍正皇帝在岳飛墓前親題“碧血丹心”四個大字。

乾隆也讚揚過岳飛,親自題詞讚頌“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一時”。

因民眾憎恨奸臣秦檜,嶽王神廟前的秦檜跪像屢毀屢建,共計8次。其中,清代重鑄了5次,是重鑄秦檜等四人跪像最多的朝代:

清雍正9年,李衛重修岳飛祠墓,錢塘知縣李惺重鑄四跪像,並立碑記之;

乾隆12年,布政使唐模重鑄四跪像;

嘉慶7年,巡撫阮元用收繳的外國海盜鐵炮兵器改鑄四跪像;

同治4年,布政使蔣益澧重修岳飛祠墓,又重鑄四跪像;

光緒23年,布政使張祖翼又重鑄四跪像,刻碑記之。



不嫌丟人,一個自詡為數千年禮儀道德的民族竟然需要另一個識字不過千,文化不到百年,人口不足二十萬的民族來教育怎麼樣辨別忠奸和善惡。

明朝開國重將藍玉,身臨絕域三千里大漠,披肝瀝膽,親冒矢石,九死一生,驅逐北元。手握免死鐵券的他,罪名是“謀反”。他冤不冤?

土木堡之變,于謙受命於危難,臨敵不驚,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立下奇功,“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冤不冤?

後金崛起,熊廷弼率兵御之,寸寸焦土,節節抗擊,被努爾哈赤深恨之。一朝被禍,傳首九邊,他冤不冤?

盧象升的屍體晾在戰場上不許收殮,冤不冤?

孫傳庭“詐死潛逃”,孫太太羞憤跳井,冤不冤?

袁崇煥冤嗎?不冤,他“忠魂依舊守遼東”,維護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垃圾政權?保衛的是什麼樣一個垃圾民族?



剃頭的時候覺得不公平了,換衣服時候覺得不公平了,被殺得人頭滾滾的時候覺得不公平了?

還有臉談公平。

兩個字:活該!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有明一代,涉及大臣的冤案不少。

有的是因為犯了皇帝的忌諱,比如洪武、永樂時期的一些案件;有的是因為權閹、權臣當道,受到構陷含冤致死,比如於謙;有的是因為政治鬥爭,受到迫害。後二者,基本都得到了平反。

袁崇煥案件冤枉不冤枉?我認為,不冤。

其一,從法律角度,袁崇煥案件從下獄、審理、定罪到執行每個環節都沒有問題,不存在冤假錯案的問題。袁崇煥案件經三法司八個月調查審理,最後由崇禎皇帝召集內閣、五府、六部官員,做出結論,定罪執行,並無不當,反映了當時朝廷的共識,也符合當時的民意。當然,也有少數官員為袁崇煥喊冤的,袁崇煥案件也涉及到了政治鬥爭。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為袁崇煥有功於國、忠誠國家就認為有冤,畢竟功是功,過是過,罪是罪。何況,袁崇煥的功是因為政治需要被誇大了,其罪過遠大於功績。

其二,從袁崇煥一方角度,袁崇煥從被抓到入獄、處決,本人始終都沒有辨解、喊冤,只能說明袁崇煥自己心中有愧,辯無可辯。看袁崇煥是否有罪,還有一個很好的觀察對象:祖大壽。袁崇煥被當廷下獄,在場的祖大壽嚇得發抖,三天後帶關寧軍逃回遼西。朝廷並未對祖大壽問罪,你祖大壽要帶兵跑什麼?皇帝和大臣不禁要想,關寧軍是不是已經成為了袁崇煥的私軍?你祖大壽對袁崇煥的罪行肯定知情並參與了,否則你為什麼畏罪而逃。最後,考慮到遼東前線和北京防禦的實際情況,朝廷才不得不用袁崇煥的親筆信把祖大壽招回。祖大壽的逃跑實際上反而坐實了袁崇煥的罪名。從這一點來看,祖大壽也算是“豬隊友”,否則,袁崇煥的下場可能不會那麼慘。

其三,從明朝、清朝後續行為角度,正反兩方面都證明袁崇煥罪名成立。從明朝一方來看,袁崇煥死後的十多年,崇禎皇帝曾六下罪己詔,總結反思施政錯誤,始終沒有涉及袁崇煥一案,說明崇禎皇帝和朝廷都不認為袁崇煥案件有什麼問題。而清朝一方,為了政治需要,在編修《明史》時推崇袁崇煥,並編造了所謂皇太極施“反間計”的材料,乾隆皇帝還為袁崇煥平反,這些行為反而證實了袁崇煥罪名非虛。


花開時節思春秋


三國時期的謀士賈詡,有亂武之稱,如果賈詡被漢朝人殺了,估計沒幾個人覺得冤。而袁崇煥擅殺節將,私下議和,其行為和賈詡的亂武差不多了。

袁崇煥被殺其實一點都不冤,崇禎帝在處理袁崇煥不夠果斷,對於明末局勢的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



袁崇煥該殺第一原因在於擅殺毛文龍,這裡且不說毛文龍該不該殺。毛文龍是平遼總兵、左都督、太子太保,手握天啟帝賜予的尚方寶劍,是明朝的一品節將。

而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也手握尚方寶劍,按照明史記載:“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總兵不用命,立奪其帥印,簡以副將代之。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這就意味著,袁崇煥的權力只能將毛文龍免職。



但是袁崇煥卻不經過審判直接斬殺毛文龍,這對於武將來說,影響就是一品節將都可以直接殺掉,那麼作為其他武將,該怎麼混官場?

自從宋朝建立之後,採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將地位開始下降,到了明朝這種趨勢更盛,達到”文視武為奴婢,武視文為仇寇”的地步,武將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明朝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對皇權制約很多,所以皇帝也需要團結宦官、武將來制約文官集團,以達到權力的均勢。袁崇煥殺毛文龍,實際上是對崇禎皇帝的基本盤的一次打擊。

作為崇禎帝,在毛文龍被殺的第一時間,就需要將袁崇煥明刑正典,以示對武將的安撫。但是崇禎帝在皇太極打到北京後才抓捕袁崇煥,這期間給武將的信號是,只要能平遼,文官可以隨便不經審判擅殺武將。



這樣以來,武將的生存環境大大惡劣,意味著文官靠不住,隨時都會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殺,皇帝不管,沒處喊冤。就算是打了勝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殺,武將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極。

不敢看向皇太極的武將,也會留下保留實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時期,保留實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將比比皆是,不論仗打贏還是打輸,保留自己的實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風戰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戰的王樸。



所以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犯了極其嚴重的政治錯誤,帶來的影響就是武將徹底離心離德,對大明朝出工不出力。而崇禎的放任,更是加深這一惡劣影響。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政治錯誤是什麼概念,稍微解釋下,比如現在,文官插手軍隊事物,或者將軍插手地方事務,這就是嚴重的政治錯誤,至少會要斷送政治前途的。若不處理,地方官和軍隊相勾結,會有軍閥割據的風險,所以這種苗頭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扼殺。



袁崇煥該殺的第二個原因其實很簡單,薊遼督師總管對後金作戰,結果皇太極打到北京城,這是多大的失職?現在的食品出問題,多少人慾殺監管人而後快吧!再想想袁崇煥被殺時的人生啖其肉,只不過歷史重演罷了。



袁崇煥該殺的第三個原因還是擅權,在崇禎前期,明朝對後金並沒有媾和的規劃,對皇太極勢力主要是以平定為主,袁崇煥上任之初也是這麼給崇禎提議的。

但是在袁崇煥在任期間,有多次意圖和後金和談的計劃,這又是個極其嚴重的政治錯誤。這就好比二戰,美國國會已經對日宣戰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卻接觸日本,意圖和日本和談,這罪名,大家可想而知。



對敵對勢力是和談是剿滅,這個權力是中央決定的,水滸傳裡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煥這種行為,真不像一個成熟官僚的所做所為。



所以袁崇煥有兩個嚴重的政治錯誤和一個嚴重失職,為此被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是什麼冤案。

假設袁崇煥成功平遼,這些行為也會為明朝埋下很多隱患,加深文武對立,官員擅自代替中央定外交策略,這兩點都會加深明朝的危機。



另一個影響在於,崇禎剛上任的時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煥的,但是卻迎來當頭一棒,給年輕的崇禎帝帶來極大的陰影,自此之後崇禎就不信任官僚,對於達不到預期的官員殺的殺,撤的撤,總共換了幾十任首輔、尚書等,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



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崇禎帝說臣乃亡國之臣了,就是因為袁的事情讓崇禎不信任了。這裡並不是洗白,崇禎帝的所做所為確實是亡國之路,只是探討下他為何會有臣是亡國之臣的想法。




野望史今


我曾無數次為岳飛的精忠報國而扼腕,也曾無數次為于謙的老成謀國而嘆息,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有大功於江山社稷卻終被皇權愚弄得身首異處的人。

相反,我卻從未對袁崇煥動過其情可憫的惻隱之心。

袁崇煥之死,一定程度上死得理當有此一劫。袁崇煥案可謂是波詭雲譎又錯綜複雜,有沒有摻雜著袁崇煥可能的綏靖報國的冤至今都不好說,但摻雜著其將國家利益與江山社稷視作兒戲豪賭的不冤這一點是板上釘釘走不了的。所以姑且不說冤不冤,只談他有沒有錯。顯然,錯肯定是有的,並且是大錯。


首先我們從他開始輕許“五年復遼”開始。從最開始當著滿朝文武向崇禎誇下這句海口時,袁崇煥就大錯將鑄。滿朝文武乃至崇禎皆以為其有定國安邦之才與五年復遼之策,豈料回頭有同事問他“何策?”他卻來了一句“但聊慰聖意爾!”。

同事一聽嚇一跳,合著滿朝文武如此信任你你這就是為了一時哄皇帝開心的玩笑話啊?!

你以為他這是山人自有妙計的自謙之詞?那你就錯了。後來崇禎問計,這貨為了圓謊隨便扯出了最基本的兵甲、糧草、便宜行事之權等。這時候他的同事趕緊給他捏了一把汗,這貨是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顯然,東林黨出身的袁崇煥不能免俗,有著東林黨人清談誤國、剛愎自用的一系列臭毛病。

從後面與後金的戰事來看,“五年復遼”這句話果然是這貨為了譁眾取寵說出來的糊塗話。在毫無通盤考慮的情況下就輕易許諾還順帶著把崇禎尚方寶劍騙來了。乍用著很爽,等到崇禎反應過來掉腦袋的時候也很快。你把崇禎當傻子一樣戲弄,這個欺君之罪,這個玩笑開得可就有點大了。

當然,袁崇煥在遼東與努爾哈赤乃至後來的皇太極的戰鬥,早期的成績還是值得肯定的。根據種種跡象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是被他的大炮轟得重傷不治而亡不假。

然而所謂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一個努爾哈赤過去,一個更讓他頭疼的皇太極又來了。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複仇心切的皇太極打得招架不住。

袁崇煥也許曾錯誤地以為打敗努爾哈赤不敢說贏,最起碼應該也能作為談判資本迫使後金與自己求和停止戰事。然而,沒想到皇太極是個比努爾哈赤狡詐無信的好戰分子,這樣一來“五年復遼”的夢想馬上就變成了催他命的欺君之罪,這簍子捅大發了。

然後便是震驚朝野的擅殺毛文龍之案。時至今日相比於說袁崇煥不長腦子殺掉毛文龍這一牽制後金的核心人物的說法,我更傾向於相信這應該是其在正面戰場無法戰勝後金後而與之磋商的綏靖政策。從後來蒐集出其與後金皇太極的私交頻繁書信來看,極有可能他被皇太極忽悠雙方談和而條件是除去毛文龍這一後金枷鎖。後來袁崇煥被捕對其與後金私交過密也表示默認,但拒不承認其有通敵叛國之罪。從這一點來看,其綏靖的可能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其次,後金十萬鐵騎兵臨北京城時,正是他袁崇煥遊而不擊縱容了後金的長驅直入。然而本希望他狙擊後金,這貨竟就一直不遠不近的率大軍跟在後金大軍後面不追也不擊。這就更佐證了其綏靖的可能性。他可能在壓寶,將所有的希望放在了皇太極信守承諾見好就收退出關外上。然而,畢竟是太天真。皇太極就那麼輕而易舉地將兩人書信賣個破綻給了崇禎就挑撥得崇禎把他凌遲處死。


開始先是把皇帝當傻子一樣忽悠他“五年復遼”,接著為了圓這個謊又忽悠皇帝把軍政大權交給他,然後為了實現謊言先斬後奏又把大臣毛文龍殺了,最後又抱著僥倖心理居然把江山社稷的平復希望壓寶在了敵人身上。如此人臣,且不說他通敵叛國,光是其欺君罔上,謀國不忠,擅殺大臣,敗壞社稷的罪名便能讓他死一萬遍了。

崇禎對他有多恨,愣是讓劊子手在菜市口將他千刀萬剮而死才行。百姓紛紛給劊子手丟銀子只為爭其一塊肉和著燒刀子一起吃。關於袁崇煥,百姓別的可能沒看見,但是對於其對後金遊而不擊的事實卻是看得真真的。百姓對只聽到的尚且要恨更何況這眼見為實的呢?!


不書


從邏輯來講,怨,不怨。是兩種結果。冤帶來的邏輯是,無罪而量刑,或者是有罪而量刑過重。不冤的邏輯是,有罪而量刑適當,或者是有重罪而量重刑。

我比較認同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授的論點,就是袁崇煥捲入了關於錢龍錫的政治鬥爭當中,成為了犧牲品。因為是整個審理過程持續了8個月時間,而這八個月時間裡,案件調查方向從純軍事調查,變成了政治調查。從調查袁崇煥為什麼殺毛文龍,變成了袁崇煥殺毛文龍時錢龍錫起什麼作用。那麼整個案子就發生了徹底的性質變化。

錢龍錫又是什麼人呢?錢龍錫是內閣大學士,同時也是主導崇禎皇帝審理閹黨案的主審官,整個閹黨集團的量刑人。

我個人的感覺,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大規模的反攻倒算。是一次利用袁崇煥事件對錢龍錫個人的政治攻擊。因為袁崇煥入獄的第二天,錢龍錫也入獄了。這不是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