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敗日本最好的機會,一牛人上書攻占日本,可惜被康熙拒絕

近代以來,閉關鎖國的日本和清朝先後被歐洲大流氓敲開國門,此後幾乎同時走上維新變法的強國之路,並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過一場甲午戰爭,成為兩國的分水嶺,日本經此一戰,國運日盛,最終成為強國,一度瞧不起亞洲,要加入歐洲。而清政府的上升勢頭則被打斷,逐漸沉淪。

清朝打敗日本最好的機會,一牛人上書攻佔日本,可惜被康熙拒絕

民治維新和戊戌變法

其實在清朝初年,清朝本有機會滅了日本,絕除後患,不過康熙帝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

這得從施琅說起,施琅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完成國家統一,是英雄;也有人說他認賊作父,幫助清廷對付漢人政權,是罪人。這個我們以後再聊。我們來說說他的一個奏摺。

施琅本來是明朝將領,跟隨鄭成功去了臺灣,他非常擅長水戰和跨海作戰,是不可多得的水戰將才。不過這樣一個人才,卻被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猜疑,兩人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得罪未來董事長的施琅無奈之下只好跳槽,投降了清朝。康熙知道施琅的才能,立刻讓施琅統領水軍,為拿下臺灣做準備。施琅在東南沿海日夜整軍備戰。最終在1683年攻佔臺灣,完成統一。

清朝打敗日本最好的機會,一牛人上書攻佔日本,可惜被康熙拒絕

施琅

此時的清朝水軍,經過多年的訓練,戰力正值巔峰。施琅向康熙上書,大意說,自古以來,日本野心很大,長期禍亂中華,前(明)朝飽受300年倭患滋擾。應該趁此兵峰強勁之時,滅了日本納入版圖,以絕除後患。而且,施琅還保證,自己親率水軍,有十足把握可以成功。

我們知道,日本尚武善戰,自古就不好對付。強如巔峰蒙古,三徵倭國卻最終失敗。那麼施琅如果真的去打,結果如何呢?可以說,有很大可能性能夠獲勝。蒙古之所以會敗,主要是因為蒙軍北方騎兵出身,不擅海戰,而施琅的水軍,經過多年操練,戰力很強,此時清朝在整體國力上也非常強大。在平定準葛爾和打敗沙俄上,國力和戰力體現的很明顯。

清朝打敗日本最好的機會,一牛人上書攻佔日本,可惜被康熙拒絕

曾經拯救日本的神風

不過最終,考慮西北尚不穩定,而且日本對清朝還算尊敬,康熙最終否決了這一提議。也錯失了滅掉日本的最好機會。

此後一方面清軍軍力和國力逐漸衰落,另一方面,也無人再有膽識提出這樣的提案。直到200多年,時移世易,反倒是日本先敲開了清朝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