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休閒垂釣和競技垂釣的出發點和目的性或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都有追求最佳成果的企圖,不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發揮出自己的作釣能力。所謂作釣模式,就是釣手在整個作釣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垂釣的思想能力,若能精通其中的規律和細節,便能根據釣場上其他釣手的作釣表現,迅速揣測出人家的大概想法,辨識其攻略的取向,以及處理釣況的方式是否合乎邏輯並別有創意,是否敢於突破常規模式,之後汲取其釣法精華,搭建起屬於自己的作釣模式。

作釣模式的形成

對於羨慕他人中魚的瀟灑動作,準備加入其中享受作釣樂趣的新手,或者是已經準備好釣具,卻不知該從何起步的釣手來說,出釣前最好做一些功課,對釣獲優良做好心理準備,切勿毫無把握地憑空想象。釣手可以先試著瞭解當季的水中生物,熟悉它們的習性和動態,精通手中各種釣具的用法,再觀察一下釣場的實際作釣環境,如此這般下來釣手就會順理成章地產生作釣的想法了,這是踏出擬餌垂釣的第一步,即擬餌垂釣的基本心理建設——作釣思維。

之後,隨著出釣次數的增多,積累的可靠經驗值增加,用於判斷各類釣況、釣獲訊息的參考值將錯綜複雜的想法梳理成系統化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作釣模式。這是通往擬餌垂釣殿堂的臺階,能夠讓釣手在作釣過程中獲得更多釣獲的同時,擁有輕鬆愉快的垂釣心情。

當面臨水域廣闊的釣場環境時,釣手的作釣思維與應對方式難免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天氣變化、釣場水位深淺等。水質較為清澈的淺場環境充滿了對釣手邏輯思維的考驗,在此處作釣時,釣手應將作釣重點放在探測標點的實際狀況上,判斷出對象魚的動向,及為何棲身此地的原因。根據對象魚的實際情形,如單純的路過、短暫的停留或覓食、身負守護家園重任的產魚等,制定詳細的作釣策略,這就是專業釣手所謂的作釣戰術(TACTIC),確切地說,這僅算是作釣戰略(STRATEGY)中的一部分。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大面積水域作釣模式,同樣離不開大自然基本法則

在競賽場上,越是難以捉摸的嚴峻釣況,越考驗釣手辨識各種情況,以及適時應對的能力,越需要以科學化的作釣思維進行突圍。不論處於怎樣的釣況,都能將作釣節奏進行得有條不紊,這才是釣法高明的釣手將知識與經驗巧妙運用的智慧之舉。

所以,合乎邏輯的作釣思維是擬餌垂釣的重點,也是擬餌垂釣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我以往發表過的文章裡,經常提到與作釣模式有關的例子,其實所指的就是戰略性(STRATEGY)這個詞。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北美釣魚書籍或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TACTIC和STRATEGY這兩個英文單詞,英漢字典對它的譯釋是:TACTIC是戰術、STRATEGY是戰略。若從垂釣的邏輯角度切入,TACTIC(do the things right)是指垂釣方式的正確性,頗有按部就班執行任務的意味;STRATEGY(do the right thing)是指將整個作釣過程規劃完善,儘可能做到鉅細靡遺的謀略策劃。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這境況應該不難看出魚在哪個位置?

舉個自駕出行的例子,STRATEGY是指周善的預定計劃,TACTIC是指駕駛員憑藉知識、經驗和技術,去應對途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依照原計劃順利到達目的地。不過,若計劃的路線出現差錯,或駕駛員的知識與能力出現問題,恐怕很難驅車出發了。釣手可以因為釣況低迷而感到無奈或失望,卻絕不能讓自己丟失信心,只有充滿信心和想法才能突破困境,這就是作釣模式的實用性——拓寬了作釣能力可及的維度。

什麼樣的水域比較適合作釣,是擬餌垂釣最為關心的內容,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泊、深海、淺灘中有著眾多優良的釣場,都是擬餌垂釣的理想水域。其中,湖泊、水庫釣場屬於靜態型水域,江河、溪流釣場屬於流動型水域,釣手可根據自我的喜好進行選擇。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較容易辨識的岸際標點

釣場不同,釣手在釣具選擇方面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考量,不過只要耐著性子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就不難發現無論生存環境如何變化,魚兒都會遵循大自然的法則,在季節、日照、水溫、食物源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衍生出遷移、停留或繁殖的行為。

我國疆土幅員遼闊,各處水域受所屬緯度及水質的影響,彼此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從而產生不同的魚情。在一處陌生釣場作釣前,釣手除需研究對象魚的習性外,還要觀察所處釣場的環境及釣況,這是釣手必做的功課,是構思作釣模式的第一步。

光照與釣場的關係

陽光不僅影響水體的溫度,光線強弱也會影響水中物體的能見度,是食物鏈形成的關鍵。陽光是浮游植物的能量來源,浮游植物是浮游微生物的主要食物,浮游微生物又剛好是小水族的食物,而這些小水族們活動的位置便是餌魚聚集地,餌魚多了就會吸引掠食魚類的靠近,構成了一條完整並充滿活力的食物鏈。很多時候釣手都是透過這些變化,觀察餌魚在食物鏈內外的行為。

餌魚隨時都可能因意識到危險而突然遊開,或是躲進附近掩體待危機解除後再尋找攝食的機會,但不會就此放棄就食機會。掠食性魚類基本上都以日照的強弱和角度變換獵食位置,最常見的是當陽光充足時,食物鏈終極魚類特別是體型較大的魚類,會選擇掩蔽條件較好的地方,或藏身在掩蔽物體的陰影裡,或潛游到水位較深、有障礙結構的水域,謀取發動攻擊的時機。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較容易辨識的水中標點

天氣、水溫變化的影響

水溫的變化可分為季節性的變化、受天氣影響出現的一日或數日延續性的變化。季節性水溫變化的特徵是週期較長,在水情較為靜止的水域如水庫、湖泊等,表面上看起來呈現靜止的狀態,因此部分釣友常會忽略水體本身的“流動”性。

當水面在光照的作用下溫度升高,或因鄰近水系注入而產生不同的溫差時,就會在水下形成“對流”現象,此種對流所產生的最大影響是促使水中食物鏈的位置發生改變,如溫度的改變會使得某些初級消費者,或生產者發生移動,而高一級的消費者為能獲得食物自然也會隨之移動。此種現象在較深的水域裡較為明顯。水域環境、水體結構的變化,加上各類水族嗜溫性的差異,加深了生態活動的複雜度。

在幾百畝的小型人工水庫,或是較小、較淺的水域,水溫的變化較迅速且單一,不會出現水溫層、水溫塊、水溫團等,與數萬畝水域受到溫度影響的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小型釣場作釣時,釣手只需觀察水溫與魚類活性的變化就可以了。如果遇到暴冷、暴熱的天氣,就需要觀察數天前的氣象記錄,參考氣壓、氣溫和水溫的情況做出綜合性的考量。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競賽時同時進到標點所較量的,是對當時魚情認知能力

風向的影響

在各個水域中,風向總是扮演著推手的重要角色。不同的風向及風速,導致了對流現象的加速或延宕,使得水錶有機物的位置發生改變,或形成塊狀漂浮在水體表面,或是形成條狀在水體表面遊動,從而帶動了水中食物鏈的移動和變化。

此種情況通常會造成掠食性魚種的躁動,掠食性魚種往往出現反常的索餌行為,在特定位置、時段出現急促的咬口,也就是行家口中所謂的典型的窗口期。風,是我們作釣過程中的伴侶,若只是針對魚獲而言,多少會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感受,但掩飾不住釣手心中對風的企盼。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同一個範圍裡,卻明顯存在不同的窗口期

對象魚習性與就餌情況

以磯釣拋撒誘餌為例。也許有人會將這種行為單純定義為把魚誘過來,而忽略了誘餌中摻入的南極蝦所起的作用,其實,這是讓魚類先吃些適口性的美味食物,藉以激發出魚兒強烈的索食反應。

然後,再用南極蝦作為釣餌,給予對象魚明確的索餌方向,這與傳統釣打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問題在擬餌垂釣時同樣會遇到,餌魚在標點裡的活動是存在時效性的,對象魚很有可能只對特定顏色、造型的餌產生興趣,而我們的作釣方式若不是餌魚行為模式,基本上就會遭遇作釣困境了。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在廣闊水域作釣時,釣手的作釣思維與應對方式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我們相信,釣手的釣獲多少通常與其對水域環境的認知程度成正比。此篇文章純粹以基本原理進行推敲,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釣手能夠從中獲得更寬闊的作釣思維,面對各種釣況時能夠表現出足夠的作釣理念和自信,在每次出釣活動中都能為自己規劃出完美的作釣模式,為自己拓展出更多的選擇空間。

此文並沒有提到湖泊標點的辨識,以及相關作釣技法的論述,也沒有提到水體結構和擬餌的選擇,原因在於“作釣模式”是個相關因素環環相扣的概括名詞,其中存在著規律和不規律的變化,以及許多不可忽視的細節,繼而帶動與自然進行互動的節奏。這就如同參與賽事活動的釣手,同樣的賽程、賽事規則,但如何合理支配賽事過程中的幾個小時,全憑釣手自己的安排。釣手合理的賽程安排,是競賽作釣模式的主軸。關於作釣模式,並不是幾篇文章就能交代清楚的,此次僅說明了作釣模式和作釣方式的分界,接下來將會陸續為釣手闡述其他擬餌垂釣的內容。

如何突破常規,搭建自己的作釣模式?先從這5點出發……

這是個很典型的標點,但魚只會在不同的時段,出現在不同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