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杯二十四年不輟 助推青訓「武漢模式」 中國足協也來「取經」

武漢晚報8月22日訊 (記者周飛) 還有兩天(8月24日),“尚文地產杯”第二十四屆武漢晚報中小學生足球賽就將落下帷幕。對於武漢眾多熱愛足球的孩子和家長來說,這個激情四射的假期快要結束了。他們沒有遺憾,期待著明年的晚報杯早點兒到來。

二十餘年堅守,晚報杯令校園足球文化深入人心。武漢能成為享譽全國的“國腳搖籃”,“武漢模式”能引領全國足球青訓風潮,晚報杯功不可沒。

晚報杯再現“千隊萬人”盛況

1995年夏天,武漢晚報本著豐富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的目的,與武漢市教育局、武漢市體育局聯手舉辦了第一屆晚報杯。起步是艱難的,很多學校對晚報杯不夠了解,許多學生雖然喜歡踢球但卻缺乏組織。此外,賽事裁判也相當緊缺。用晚報杯組委會胡劍虹的話說,“當時(在執罰方面)完全拉不開栓”。很多裁判員,都是一邊執法一邊回家看書補課。一些裁判員,因為天氣炎熱、停電等原因,甚至在路燈下學習。次年,武漢市足協舉辦了裁判員培訓班,不僅提高了晚報杯的執法水平,也培養出了顧春含、付紅珏等一批國際級、國家級裁判員。

之後,隨著中國足球的職業化,全國掀起了足球熱潮。晚報杯參賽人數也出現井噴,1996年達到“千隊萬人”的規模。然而,這只是一時熱情的推動,缺乏牢固的基礎支撐,好景曇花一現。伴隨著中國足壇假球、黑哨事件的不斷出現,愛好者對於足球的熱情也跌入低谷,晚報杯參賽球隊數量隨之減少。雖然如此,晚報杯仍然一直在堅持,從未放棄。

24年堅守,晚報杯逐漸成長。近年來,武漢先後成為亞足聯“亞洲展望”計劃(亞洲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以及中國足協青少年足球培養的重點城市,足球青訓遍地開花,再上臺階。今年,晚報杯再次達到“千隊萬人”的規模,還有長沙、十堰等外地球隊慕名前來參加。

越來越多學校有了“足球傳統”

晚報杯為愛好足球的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也讓學校開始重視起足球這項運動。

早年間,除了開設專業足球項目的體育學校之外,武漢只有漢口地區的足球活動值得一提,但也就是一句“上到古田(四中),下到肉聯(肉聯小學)”,算是概了括。不過自晚報杯創辦之後,江漢區萬松園小學、青山區鋼城小學、東西湖區吳家山小學、漢陽區德才小學、黃陂區前川小學等眾多學校,陸續成為足球傳統學校。有人也許會問:“傳統”就定得這麼隨便?其實,足球傳統校的門檻很高,這些學校都是常年配備足球老師,開展足球教學超過15年,甚至有著自主研發的教材!

正因為如此,才會湧現出萬松園小學的蒿俊閔、鋼城小學的曾誠、吳家山小學的王霜等眾多當今國字號球員,讓國家隊中一直活躍著武漢伢的身影。而經過武漢市足協的大力推廣,如今武漢的足球特色學校,已經發展到408所。

小孩子踢球最怕受傷,對此晚報杯組織者怎麼看?“受傷?踢足球的孩子哪有不摔跤,不受傷的。只要沒有大礙,一點擦傷、摔傷沒事的,還能鍛鍊他們的意志。”市足協一位負責人介紹,在賽場上,裁判員也非常注意孩子們的動作,一旦動作過大,馬上會提出警告,甚至取消比賽資格。“其實,每一位送孩子踢球的家長,都知道運動是‘痛並快樂的’,不會為孩子們出現一些小傷而斤斤計較。當然,無論是校方還是賽事組織者,都會非常注意球場上的安全問題。”

中國足協借鑑“武漢青訓模式”

隨著武漢市足球人口的增加,不同的需求隨之而來。經過多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武漢青訓模式”已然成形。

喜愛足球的孩子當中,“玩票”的佔大多數,基礎差、學得晚,校園聯賽正好為他們提供在校訓練、比賽、相互交流的機會;水平較高、能力強的孩子,就需要各校提供名單,由市足協安排到各區各站的青訓中心進行重點培養;而表現特別突出的孩子,要麼選送進國少隊培養,要麼參加武漢足協尚文青訓計劃西班牙留學訓練營。據瞭解,目前武漢市400餘家足球特色學校,平時經常參加訓練的達數萬人之多,在青訓中心培訓的近千人,到西班牙留學訓練的近百人,而國少隊各年齡段中均不乏武漢伢的身影。

武漢足球青訓,為何會出現井噴?“全情付出,不望回報。”市足協一位負責人如此總結。據瞭解,目前武漢市每年花在校園足球以及青少年足球訓練上的經費達數千萬元人民幣。“以去西班牙留學的孩子為例,一人幾十萬元人民幣,自己不用負擔。”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也是市足協工作的一個重點。“我們四年前就邀請了西班牙巴塞羅那俱樂部前青訓總監貝拉及其團隊駐漢指導。這支12人的團隊,不僅成為武漢青訓教學指導的中堅力量,還被中國足協看中。”市足協負責人介紹,中國足協相關部門對武漢青訓模式大加讚賞,對貝拉團隊的教學理念相當認同。他們力邀貝拉作為顧問,為國少2005和2006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專業指導。

曹文偉:看到中國足球的希望

“晚報杯舉辦的初衷,主要是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活動豐富的假期。沒想到,這麼多年下來,還帶動了武漢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發展,甚至讓人看到中國足球的希望。”原武漢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負責人曹文偉說。24年前,許多孩子的暑期業餘生活單調,在電視前一守就是一個夏天。為了給孩子們“找事做”,武漢晚報與武漢市教育局、武漢市體育局聯手舉辦晚報杯,想著讓孩子們既有玩的,又能鍛鍊身體。

說起當年辦賽,曹文偉說:“那不得不說,市體育局和市足協才是真辛苦了。”當年,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連一個專業的裁判員都找不到。但大家在開賽前一個月現學裁判員規則,現場相互協作,就這樣在摸索中完成了第一屆晚報杯。此後,隨著報名參賽球隊增多,組委會不斷開闢新的場地,培養裁判員,做好服務工作。

24年晚報杯,比賽場地從水泥場、土場變成人工草坪場;比賽時間從烈日當空的“全日制”變成相對涼爽的早晚“兩班倒”;裁判員從毫無執法經驗到成為國家級、國際級。“晚報盃賽事辦得越來越好,更讓人欣慰的是,從晚報杯中不斷走出國字號球員,為武漢爭了光。”

晚報杯原本只是為了豐富孩子們的業餘生活,但足球的魅力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校園足球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在足球普及方面,武漢市走在了全國城市的前列。“也許正是有著這樣的足球普及度,武漢才會誕生那麼多國腳吧。”曹文偉說,自己雖然退休了,但依然會關注武漢足球的發展,關注武漢青少年足球的培養,也會關注晚報杯的發展,“因為他們是中國足球的未來”。

足球不僅改變孩子,還改變了家長

2016年,堤角小學又送了文輝和徐振威兩名小球員去了國少隊。這已經不知道是該校第幾次將學生送去國少隊了,但在堤角小學教練胡軍看來,這算不了什麼。“如果武漢每所學校都能送兩個孩子到國號字球隊,那才好。”他說,“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堤角小學是武漢市的足球青訓中心之一,胡軍作為教練員,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球技,培養他們堅韌的性格,還要讓他們學會尊師重道。

據胡軍介紹,文輝和徐振威都是很有個性的孩子。文輝幼年母親去世,是外婆帶大的,性格頗為頑皮、任性。在經過了足球訓練後,他懂得了大局觀,知道了團隊意識,自己獨特的個性也沒有被埋沒,而是通過球技展示出來,以至於被國少隊看重。在文輝帶動下,妹妹文靜也愛上了足球,跟著一起訓練。

徐振威則用自己的行動打動母親,讓母親從反對到通過看訓練改變觀念,支持自己踢球。只要是徐振威在武漢的比賽,母親必到現場觀看。如今徐振威在西班牙訓練營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他的母親也成為西班牙隊球迷和西甲球迷,只要電視中有西班牙球隊的比賽必定觀看。

胡軍說,這兩個孩子非常優秀,在通過足球訓練後,他們不僅改掉了很多壞毛病,而且很有禮貌,也知道心疼自己的家長了。

堤角小學只是武漢市24個足球青訓中心之一,雖然每一個青訓中心的教練員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是從武漢市各個優秀足球特色學校選派出來的,其中還不乏前國腳和職業球員。武漢市足協還特別聘請了西班牙巴塞羅那青訓團隊駐漢,定期對各青訓中心進行指導。這也確保了武漢足球青訓的質量,為培養更多的足球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