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征之壬辰戰爭後爲什麼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沒敗呢?

萬曆三大徵說的是萬曆期間發生的三次大的軍事活動,三次軍事活動分別是寧夏之戰,播州之戰以及壬辰戰爭,三次戰爭對應的是三次不同的內容,寧夏之戰主要是保衛國疆,壬辰戰爭是抗日援朝,而播州之戰是平定內亂,雖然壬辰戰爭以明軍全勝,但是日本方面卻一直宣稱自己沒敗,這是為什麼呢?

說道壬辰戰爭就需要說道當時日本的情況,日本在萬曆初年時國家還處於一片內亂之中,萬曆十八年(日本至正十八年公曆1590年)日本個諸侯宣佈向豐臣秀吉效忠,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還並未建立向後面的德川幕府這樣的中央統治機構,而各領主諸侯們依舊擁有自己的領地,並且還有擁有軍隊(這樣的政府結構可以參考民國時期,基本上還是處於軍閥割據),當時日本的軍隊階級是武士,在日本當時供給一個武士需要三十幾個農戶,結束國內戰爭後,對於留下來的龐大軍隊豐臣秀吉陷入了深思。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戰爭後為什麼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沒敗呢?

壬辰戰爭

日本當時的龐大軍隊吸取了國家大量的資源,同時如果將部分軍隊遣散,遣散的軍隊對於社會也是一種隱患,在豐臣秀吉沉思時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就是入侵朝鮮,並且以朝鮮為跳板入侵明朝,同時對於可以在入侵過程中消耗軍隊,並給予國內武士階級晉升空間,同時轉移國內矛盾。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入侵明朝根本不是豐臣秀吉的主要原因,入侵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並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1592年 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朝鮮這邊因為多年國內未有戰事(朝鮮兩百年都沒有戰事了),國內多處道縣都沒有軍隊設防,且朝鮮陸軍戰鬥力非常差,所以在日本發動戰爭時朝鮮軍隊基本上一觸便潰,所以在戰爭發生在一個月後便攻陷了京師,驅逐了朝鮮的李王。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戰爭後為什麼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沒敗呢?

豐臣秀吉

明帝國這邊的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決定對朝鮮抗日援朝,明朝集結戚家軍三千人和李如松的四萬人前往朝鮮,第一階段日軍在平壤大敗,而明軍也無力發起繼續攻擊,所以明日雙方在碧蹄館之戰後開始議和,所以第一階段戰爭結束。

時間僅僅過了兩年,也就是在一次戰爭過後兩年後(1597年),日本再次率領14萬軍隊入侵朝鮮,而這次明朝再次決定出兵朝鮮,初期出兵4萬,後期增兵到7萬,最後以豐臣秀吉去世而告終。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戰爭後為什麼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沒敗呢?

豐臣秀吉

前面是壬辰戰爭的經過,由此可以看出壬辰戰爭中擊敗日軍的基本上只有一次,第二次的時候以豐臣秀吉的去世而結束,並不是明軍全面擊退日軍,雙方議和時對於日軍在朝鮮所侵佔的一些財產,物資均讓日軍運回國內,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日軍雖然在議和後撤退,但是對於實際的物資財產並沒有損失,所以後來的日本的歷史學者認為日本在壬辰戰爭並未失敗。

壬辰戰爭對於三方的結局其實是產生了深刻變化,對於朝鮮方而言幾年的國家收入和人民財產損失殆盡。但是對於日本而言對於豐臣秀吉統一之初所產生的大名權力過大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當然在豐臣秀吉算來算去算漏了德川家康,最終讓德川家康篡權並統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大明王朝呢,其實也是收穫巨大明朝繼續確定了他在東亞的地位,並維持了三百年的東亞地區和平。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戰爭後為什麼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沒敗呢?

梁明海戰

​壬辰戰爭對於日軍而言卻是不能算是失敗,但是對於日後的東亞地區是影響巨大,遼東軍的損失以至於讓少數民族在遼東崛起,同時當時明朝在壬辰戰爭大約支出軍費七百萬兩以上,在戰爭結束僅僅五十年後明朝就滅亡了。對於日本豐臣秀吉的家臣叛亂,最終導致豐臣家族覆滅,德川幕府建立。對於朝鮮損失了幾年的勞動收入,對此壬辰戰爭徹底結束,這場戰爭本來就是帶著目的的戰爭,所以以這個結局結束日本還是可以說沒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