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爲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宮崎駿《龍貓》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之前坤鵬論曾說過,一切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債務危機,也就是借的錢還不上了,並且是大面積的還不上,如今,我國不僅僅是個人,還有企業,還有地方政府,簡直就是債聲隆隆,聲聲入耳,連綿不絕。

先看個人。

這個坤鵬論以前說過,本月初《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這還不算無法統計的民間隱形借貸,實際上中國很多家庭已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歷史少有,國際罕見。

8月20日,央行發佈的《2018年第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目前我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756.67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21%,與2014年的357.64億元相比,信用卡逾期額度已經翻番,與2010年相比,增長接近10倍。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國家為了拉動內需,讓銀行們玩命發信用卡,誘使年輕人拼命花明天的錢,搶著透支。

結果,18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中,平均每人每月儲蓄只有1339元(數據來自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發佈的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這點微末的儲蓄,一場大病,一個意外,一次投資失敗......都會讓他們一夜回到解放前。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再看企業。

8月23日,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說,在去槓桿的過程中,不少集團公司接連爆發債務危機,經營風險凸顯。這些大額風險爆發中無論是國有還是上市公司,都是前幾年在信用環境十分寬鬆的情況下過度舉債擴張的企業,有不少更是所謂的明星企業。

在此環境下,繼前幾年貨幣信用過度膨脹、債務力上升過多過快、不加以控制的情況下,不少企業因債務過重,甚至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這使中國銀行業有可能面臨新一輪不良資產大暴露的局面。

接著說說地方政府。

近日,財務部公佈2018年7月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情況,截至2018年7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71557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

但是,此前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層在某次論壇上層談及地方政府債務時稱,中國的地方債大概是40萬億,很多地方連利息都還不起。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公佈的數據,如果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隱性債務計入中國政府債務槓桿,中國政府債務其實在2017年年中已經佔GDP的65%左右,也就是超過了國際公認的風險警戒線。

為什麼兩個數據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這是因為地方政府欠下的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債務,一類是隱性債務,後者才是地方債務的大塊頭。

這三者中最讓國家頭疼的就是地方債,目前地方政府自己的解決辦法主要有:

借新還舊:用金融的術語是債務置換或者債務展期,將是存量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結束的截止日期,遼寧省今年內所發的地方政府債券,大多為置換債券,用於償還截至2014年年底的地方債務本金。

除了遼寧以外,江西、雲南、四川、福建、湖南等省份也有很大規模的“借新還舊”。

賣地換錢:2018年上半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7萬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三四線城市是“賣地”主力軍。

擴充稅源:最近政府一直在琢磨擴充新的稅源,比如最近風聲越來越大的房地產稅,估計這兩三年是逃不掉了。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超長期地方債:在2018年5月,財政部發文,首次宣佈將發行超長期地方債,在一般債券、專項債券裡,都增加了15年和20年超長期限的品種。

8月22日,20年期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一般債券在上交所成功招標發行,這是我國首隻超長期限地方政府一般債券,也是首隻保險機構認購超九成的地方政府債券。

那麼誰是地方債的最大債主呢?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其實就是咱們老百姓。

銀行購買了地方債的80%,用我們買“銀行理財”的錢買的,目前銀行理財的總規模大約是30萬億,再加上同樣是老百姓交的保險資金,所以老百姓千真萬確是地方債的主要債主。

另外,為了解困地方債,央行近日還調低了銀行購買地方債的“風險權重”,從20%下降到0。

這意味著,地方債開始享受國債同等待遇,並且其利率還高於國債,就不知道銀行會不會賣面子追捧了。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前兩天,坤鵬論聊了國家用“五六七八九”對中小企業的充分肯定和褒獎,並表示“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大中小企業”。

這次,國家的動作很高效,8月22日召開的“國常會”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又出臺了新的舉措:

1.合理確定小微企業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縮短貸款審批週期,適當提高中長期貸款比例。穩健發展中小企業高收益債券、私募債。

2.提出建立“金融機構績效考核與小微信貸投放掛鉤”的激勵機制,加快落實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政策。適當提高貸存比指標容忍度。支持發行小微企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

3.增設小微信貸專項考核指標,使小微企業得實惠,禁止存貸掛鉤、借貸搭售等行為。

坤鵬論提醒大家關注第二條那句“適當提高貸存比指標容忍度”。

貸存比是銀行貸款佔存款的比例,例如A銀行有100億的存款,貸款放出去70億,那貸存比就是70%。

通常情況下,貸存比為50%,既至少有50%的存款轉化為貸款,這是商業銀行的盈虧平衡點,低於50%,就有可能發生虧損。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貸存比越高表明銀行資產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越強,更高的利潤率來自於增加貸款利息收入或減少存款利息支出。

其實理解起來並不難,銀行的錢不是趴在賬上光看不用的,只有把錢貸出去,才能獲得利差,才能賺錢,理論上貸出去的越多,只要到期都能收回來,賺的利差才會越多。

但,為了防範風險,防止銀行盲目擴張,我國1995年版的“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的存貸比不能超過75%。

於是,這個規定與存款準備金的作用類似。

因為有法律約束,75%不能突破,但現實中如果需要銀行膽子更大些時,該怎麼辦?

2014年6月,同樣是為了穩增長,咱們國家通過調整分子分母的“迂迴”辦法突破了75%的限制,比如:從分子中減掉一些貸款項目,在分母中增加內涵,放大其值,最終實現了增加貸款供應量的目的。

2015年8月,因為國家特別特別需要信貸大擴張,而75%又束手束腳,想越線,還得繞彎彎,乾脆將其連同貸存比從“商業銀行法”連根刪除,將其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

當然,存貸比監管指標依然是監測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對預防風險依然發揮重要預警作用。

雖然“國常會”暫時還沒有具體說提高多少的容忍度,但我們可以先看看貸存比中的分母到底有多少,逼近180萬億!

加上前面提到的地方長期債,坤鵬論看到的了新一輪的寬鬆轟隆隆地來了,萬億級是沒跑的!

坤鵬論:為什麼我們總是用金融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

寫到這裡,不知各位老鐵有沒有深思過一件事,為什麼國家總是在用金融的辦法來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

要知道金融從來不創造財富,它只是財富轉移的遊戲,並且是將財富從大多數人向少數人轉移。

不管是超發貨幣,還是允許地方政府髮長期債,還是賣地,又或者放鬆貸存比,擴充稅源,全都是金融的套路,無不用其極,說白了,全都是割老百姓的韭菜,薅老百姓的羊毛。

難道是我們的財富太多了嗎?

難道政府不知道這樣濫用金融,會越陷越深嗎?

金融造成的問題絕對不能簡單地用金融解決,因為健康的金融是附生於實體經濟,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搞垮國家的壞金融,因為人們只想著玩錢套利,躺著就能賺錢,誰還想站著工作呢?!

難道國家不知道應該雙管齊下,一邊用金融手段,一邊用真材實料的輕稅簡政恢復企業信心,讓他們從內心中願意與國共克時艱?

在坤鵬論看來,最本質的禍根就是我們這幾年金融的過度畸形發展,印的錢太多,超出了真實財富太多太多,我們欠的債更多更多,到目前為止,印的錢都填不了那麼多虧欠那麼坑,同時,印錢還拉低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通過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成為了我們前進路上的溝溝坎坎,一旦遇到不符合它們利益的事,就會百般阻撓,千般纏絆。

第二,現實是,我們的時間不多,客觀上已經等不及實體經濟用勞動、用生產創造真正的財富了,相對於越來越危重的經濟基本面,加速而來的灰犀牛,即使完全市場經濟,也顯得太慢了!

另外,像最近以蔣錫培為代表的企業家所提出的建議,國家再高效審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牽扯到方方面面,甚至背後還千絲萬縷著各方利益糾纏,都是系統大工程,制度好定,但還需要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員真正落實執行,比如就減稅這一點,不少官員把它等同於“減少財政收入”,2015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甚至威脅說“減稅會觸發地方財政危機”。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里根的那句名言:政府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坤鵬論認為,現在的態勢是,幾顆大雷的導火索正在滋滋燃燒,一旦有一顆爆炸,連鎖引爆,粉身碎骨,對於國家這個拆彈專家,該怎麼辦?

似乎選擇只能是一邊延長導火索,爭取時間,一邊集合全力一起拆雷,甚至不惜局部爆雷,炸死個把人,也不能讓大雷先爆,與此同時,抽調人力調研長效改革措施,並不斷釋放利好和信心。

所以,我們看到的情景是:

我們正在使出洪荒之力用所有能用到的金融手段延長時間,再用盡所有金融手段,甚至不惜依靠擠壓底層勞動人民的基礎生活開銷,“團結”起全國人民共克時艱難。

領導曾說過:大道至簡,中國歷史上,但凡一個時代的政治比較“簡”,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就會被後世稱為“盛世”。

衷心地希望,它不只停留為名言,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實。

唯有如此,才能萬眾一心共克時艱。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