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豪傑之士紛紛出來抵抗當朝,朱元璋作為一個草根小農民,餓到要過飯,為了混口飯吃被迫加入農民起義的隊伍裡,那時誰都沒有想到,吃飽了飯的朱元璋志已不在此,他已經默默為自己規劃了宏圖大志,構築了一個當皇帝的夢,但朱元璋到底是為什麼能在群雄中脫穎而出,華麗轉身呢?這可要歸功於以下四點點。
第一點是朱元璋能夠選對自己的立場,順應時代潮流,沒有在吃不飽飯的時候為了一碗飯為當時的皇上賣命,而是在飽受當時殘酷政權之後站在了與皇上相反的一面,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後來各種事實證明朱元璋的選擇是多麼的正確。
第二點是朱元璋奉行以德服人的儒家思想,朱元璋之所以能夠起義成功,做上皇帝,跟他所奉行的儒家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說在朱元璋打下定遠之後,讀書人馮國用第一個加入朱元璋的隊伍,朱元璋本已是吃飽飯就可以,可是馮國用對朱元璋說"有勢者強,有德者昌",意思就是說,你不僅要有實力,還要以德服人才可以,只有這樣,你才能走得更遠。
這句話在朱元璋的心裡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刻朱元璋明白了,要想真正的拯救自己,不僅僅是讓自己吃飽穿暖就可以,而是要拯救天下人,只有天下人都吃飽穿暖,自己才會永遠的吃飽穿暖,可見這句話讓朱元璋在心裡種下了那顆想要成為皇帝的種子,才讓他後來能專心致志的打天下。
第三點就是朱元璋知人善用 ,他把當時所有的賢士招納到自己的旗下,好生對待,不論是自己當時的夥伴湯河還是徐達,或者是常遇春,又或者是有德之士劉基和朱升,都為朱元璋賣命,出謀劃策,這些極大地讓朱元璋少走了很多彎路,選擇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逐漸走在其他起義者的前邊。
第四點則是朱元璋善於出征作戰,其中最著名的一戰就是和陳友諒打的潘陽湖一戰,在潘陽湖的戰役上,陳友諒不清楚水上情形,行軍時用了大船,而朱元璋用了行動方便的小船,就這樣,陳友諒的船就很難行進,朱元璋借勢放火,一把火燒了陳友諒的船,而被燒的船中有誰那?有陳友諒的弟弟,陳友諒看弟弟已死,一時方寸大亂,軍心渙散,就讓朱元璋佔了上風,在亂箭交鋒之際,陳友諒被箭射中頭顱而死,這就解決了朱元璋的大敵,為朱元璋稱帝掃清了道路。
朱元璋在位期間,可稱得上是一位勤奮、廉潔、清明的皇帝,史稱"洪武之治",他的主要政治舉措有如下幾點:
一是政治上廢除存續了千年的中書省和丞相制,其職責由新設立的都、布、按三司分別擔任,既權力分立又互相制約,使得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同時嚴懲貪官汙吏,消除了大量奴婢的"奴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
二是經濟上輕徭薄賦,鼓勵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人民根據當地實際,修蓋水利工程,並且對全國的土地進行測量,人民戶口進行統計清查;
三是軍事上設立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以此取代大都督府,與兵部呈互相交叉制約的態勢;
四是文化上力推恢復漢民族的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力推科舉考試的重興,為明朝培養選拔了一批有識之士。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朱元璋本身是非常聰明能幹並且能審時度勢的一個人,同時他出眾的領導才能也讓他能夠籠絡人心,維持良好的君臣關係,這幾點綜合在一起,朱元璋要想不當皇帝都難啊!
閱讀更多 賢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