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築文化,充分體現了前人文化藝術無比的高度

除了中華民族的共性文化特色之外,潮汕也有自己的個性、方言、戲劇、音樂、菜譜、功夫茶、工藝品、民俗風情和人文心態等等。但潮汕的古建築文化,更是五彩繽紛,令人歎為觀止。

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築文化,充分體現了前人文化藝術無比的高度

潮汕厝,皇宮起

潮汕古建築由於它的鮮明的個性化,別具一格地聳立於中華建築之林。

潮汕古建築的佈局

潮汕古建築形式多樣,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廟、民居、亭榭樓閣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於中原古風,吸引了北派風格,結合地方的環境、天象,創造性地設計建造了四合院的改進型的下山虎式、四點金式、駟馬拖車式等組合的村落。它抗颱風,防地震,形式美觀而又堅固耐用。

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築文化,充分體現了前人文化藝術無比的高度

四合院內建築

下山虎式是一種獨家小院式,它適應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廳、兩大房、兩小房、天井、門樓仔等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條件基本完備的小院落。

四點金式是由下山虎進化而來,規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廳一般不超過十五瓦槽,房間不超過十瓦槽,四點金則都不小於此。除中軸線大廳、天井、門樓,大廳兩側有大房,大房前有過水(一般為灶間),天井兩邊有對稱兩小廳,俗稱東西廳仔或南北廳仔。門樓兩側有兩廂房,有側門兩個或四個通兩花巷,如單花巷都俗稱單片劍,兩花巷為雙片劍,主人多為人口較多或較殷實人家。

駟馬拖車式是潮汕民居的極品,它規模最大,功能較全。它的基本組合為中間部分中兩進或三進式祠堂建築,兩邊兩花巷,有相互對稱的四座四點金分列兩旁,有後巷、後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衛功能是其他建築形式不可相比擬的。普寧洪陽德安裡是多座駟馬拖車、四點金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陳慈黌府是在駟馬拖車基礎上,吸收和應用西洋建築材料和技術,更進一步完善,是駟馬拖車極品級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駟馬拖車都望塵莫及。

潮汕歷史上先民對宗教的信仰,對神的崇拜,便建造了眾多佛寺和神廟。佛寺的規格較為統一,敬奉西方三聖、十八羅漢、也有觀音寺或文殊普賢院等。

神廟的名稱極多,有天后宮、九天玄女廟、武帝廟、文廟、城隍廟、三山國王廟、雙忠公廟、福德廟、土地廟等等。這些神廟和佛寺的最大區別是佛寺多為重簷歇山式,而神廟為祠堂式,特別是天井兩側多設有龍虎井。

土地廟規模最小,小至1至2平方米,甚至普通人家在牆腳貼上“土地之神”就可以算數。

石牌坊也可算為潮汕一個特色,它的石作非常精工,但多立於城鎮。後經城市道路的改建,保存不多。潮安驪塘有一急公好義亭,內外石刻聯對是李鴻章及張之洞的墨跡有非常人的研究價值。

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築文化,充分體現了前人文化藝術無比的高度

厝內屋頂內飾充滿文化

建築風水

潮汕古建築文化的進步都受到儒家學說,特別是易經的制約和影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唐到民國初期,勘輿師和命相學家的生意興旺是當時的社會現象,在建屋前,請地理師來看風水,從方向到環境,八卦到八字,五行的生剋制化等都做了非常複雜的研究。潮汕建築物的主要朝向多為坐北向南、坐西北向東南、坐東北向西南的較多。勘輿家們都以主人的命格和方向分金作為選擇的標準去定房屋的坐向。潮汕民居厝頭全部都是硬山式的,一律以金木水火土的外形,其一為裝飾作用,其二是為了適應屋主的命格和運數,定下分金和厝頭的尺寸和形式。

勘輿師也稱風水或地理先生,風水學原於周易,傳說伏羲定先天八卦,周文王設後天八卦。三國時的管輅、晉朝時的郭璞,這些儒家都有著作傳世,特別到晚唐的楊筠松,也稱楊公、楊救貧先生,唐僖宗時為司天監,黃巢之亂後流落到江西贛州(楊公祠2004年由筆者設計承造,座落於江西贛縣客家文化城中),他的眾多弟子在南宋、明、清時期大量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是勘輿學的南派鼻祖。時下的地理先生,大多出於楊及其弟子、曾、廖公門下。

建築特色

厝頭潮汕古民居無論檔次高低都是硬山式的(佛寺大殿多為歇山式),即在山牆上直接裝飾厝頭為硬山式。厝頭裝進山牆內為歇山式,厝頭裝在山牆外邊懸著為懸山式。

厝頭(屋角)歷來都講究所屬五行,有金、木、水、火、土。金式厝頭為圓形,無稜角;木式的較為高且直,有稜角;土式為方平,矮胖;火式為尖鋒或三角;水式為波浪或三個金式組合。後來還有金生水式、土生金式等改進型。厝頭也和主人命格有關,一般都為風水先生所指定。民居厝頭多數為土、金、木式,少數為水式,極少數為火式,廟宇多用火式,或許用意是希望香火旺盛。

中脊和嵌瓷民居的中脊可分為高脊中低脊,一般大廳頂為高脊,前廳為中脊,次房或花巷為低脊。厝頭的順延方向為垂帶,潮汕的垂帶多樣形式十分豐富多彩,有的可與皇宮的裝飾相媲美,因為潮州嵌瓷的大量應用於中脊和垂帶頭,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屋頂裝飾獨特景觀。常見的有中脊通花嵌瓷,浮肚嵌瓷,神廟脊上龍及百花百鳥的嵌瓷作品,是潮式建築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石雕門樓肚的石雕也是潮汕獨特的藝術,在現代機械工具未曾面世的情況下,那些翎毛花鳥,走獸飛禽,人物及景觀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木雕和彩繪金漆木雕的應用,精細的雕刻技術,令人歎為觀止,它和黃楊木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油漆中的楹梁彩繪,俗稱作錦,色彩斑斕,和西藏民間藏畫都是民間藝術在建築業的廣泛應用,但潮州彩繪更顯精細,色彩更豐富。

蒿尺過去的老木匠,建祠堂都沒有圖紙,只有蒿尺,即用一根長木條,上刻尺度、滴水、檔高、門寬、窗高等都錄在其中,一尺定終局,這是非常傳統但已過時的施工方法。近有臺灣建築專家專來訪問我,說潮汕古建築非常有名,你是否對蒿尺內行?我說蒿尺的道理我知道,它裡邊機械地規定某些尺寸屬於好字,某些尺寸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壞字。蒿尺這一傳統,在我們這裡已失傳。

潮汕的民居,特別是祠堂,對下水道是十分考究的,水口的選擇、流經的線路,都是經過風水先生的擇定,建者不可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