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與書信有關的,信、簡、牘、箋、素、函、札、緘

譚汝為

書信屬於應用文的範疇。書信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特殊的魅力。古代散文中許多名篇都是書信體的佳作,例如:樂毅《報燕王書》、李斯《諫逐客書》、司馬遷《報任安書》、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李陵《答蘇武書》、李白《與韓荊州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等,以及現代作品,如《兩地書》、《傅雷家書》等,都是名著。限於篇幅,本文主要解說與“書信”有關的一組詞語。

怎樣理解與書信有關的,信、簡、牘、箋、素、函、札、緘

在古代,“書、信”二詞有別,“書”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使人,就是送信的使者。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時稱為“書”,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等。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例如“情書”“家書”等。

信——“信”字從人從言,是個會意字,即所謂“人言為信”。本義是言語真實,誠實。《說文》:“信,誠也。” “信”字的本義是信實、信用。《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是古義。

“信”的今義為書信。乍看起來,“誠實”和“書信”這兩個意義之間似乎沒有什麼聯繫,實際上並非如此。“信”由“誠實”引申為相信,又引申為信使,因為只有相信的人才能作為信使。遇有緊要的話,必須派可靠的人帶去,就稱這人為“信”。《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衝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其中的“信”就指傳話送信的人。杜甫《寄彭州高適、虢州岑參》:“詩好幾時見,書成無信將。”這裡的“書”,指書信。“信”指信使。“將”就是“傳送”的意思。至於“信”指書信,那是比較晚的事情了。

“信”又引申為音訊。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之一:“西憶岐陽信,無人遂欲回。”又由“音訊”引申為書信。《南齊書·張敬兒傳》:“得家信雲,足下有廢立之事。”這樣看來,“信”的現代義書信是由“信”的本義“誠實”演變來的,只不過由形容詞變成了名詞。

怎樣理解與書信有關的,信、簡、牘、箋、素、函、札、緘

現將古代書信的各種名稱介紹於下:

1. 簡——古代在紙張發明之前,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稱為“書簡”,指信件。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拿竹子當紙往上面寫字,稱之為“竹簡”。在書寫之前,要挑選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脫水,就是把竹筒的水份蒸發出來。經烤灼,竹筒表皮滲出水滴,猶如人體“出汗”。經烘乾的竹簡易於書寫,且不易為蟲蛀。故稱經烘烤處理過的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

2. 牘——古時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文章,有明確規定:政府寫詔書律令不得寬於三尺,民間寫書信不得寬過一尺。故書信又名“尺牘”。

3. 柬——與“簡”通用。是書信、名片、帖子之類的通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4.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一尺見方的白絹(或白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為書信代稱。

5. 箋——原指供題詩作畫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紙也稱為“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也指寫信或題詞用的紙,如“便箋”“信箋”等)

6. 函——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魚形木匣遞送,這種木匣稱為“函”。後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信函”“來函”“公函”等。

7. 札——原指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後指書信,如“信札”“書札”“手札”等。

在古代詩詞作品中,“書信”往往和“鯉魚”“雙鯉”“雙魚”連在一起。例如:

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

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趙令畤《蝶戀花》)

關於“魚傳尺素”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漢代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實質上“雙鯉魚”是信封,“尺素”是一尺見方的本色絲絹,就是信紙。

詩中的“雙鯉魚”是指雕刻或彩繪成魚形的兩塊木板,作為一底一蓋。木板上刻有三道線槽。把書寫在絹帛上的信放在兩板中間,合攏齊縫後,用細繩在線槽處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繩端或交叉處,封以粘土,上蓋印章,以防私拆。這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信封了。

收信人開啟信函後,魚形信函則分為兩塊,就成了“雙鯉魚”了。至於“呼兒烹鯉魚”,使用藝術表述手法,形象生動。舊時燈謎有“呼兒烹鯉魚——打一城市名”者,謎底為“開封”。這可從閱讀欣賞側面說明人們對這幾句詩的理解。

戰國、秦漢時期,用這種木製信封。魏晉之後,流行用紙、帛作書寫材料,信封就由木板改為厚繭紙製的兩片,兩面仍繪有鯉魚形。直至唐代,還在仿製鯉魚形信封。因而,古代一直以“雙鯉”代稱書信。

信封的落款處習慣寫“某某緘”。《說文》:“緘,束篋也。”可見“緘”的本義,是捆箱子的繩子。《漢書》載:“解篋緘”,就是解開捆箱子的繩子。《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在周廟裡看到一個銅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三緘其口”是說用繩子把銅人的嘴綁了好幾道。現在形容閉嘴不說話,如“緘口”“緘默”等。“緘”的本義是封閉,又引申為“封”,指把公文或書信 封蓋上,勿使旁人看到。

怎樣理解與書信有關的,信、簡、牘、箋、素、函、札、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