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滅亡後,吳國爲什麼還能夠抵抗魏國十三年才滅亡?

shi兔子


這個題目是不對的。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兩年後,魏國就跟著滅亡了。司馬炎篡魏,取而代之建立晉政權。

1、晉取代魏,實際上給了吳國予喘息之機。

新的王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晉武帝司馬炎不得不把重心放在新的國家、新的朝廷上,對東吳採取拉攏誘降之策略,倘若能不戰而屈東吳之兵,這當然是最好的結果。

對於新興晉國拋來的和平橄欖枝,吳國皇帝孫皓一開始並沒有拒絕,他甚至派使臣張儼、丁忠前往晉國弔祭司馬昭。當然,這也是順便探探新朝的虛實。出使回國後,丁忠對吳帝孫皓說:“北方並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我們可突襲弋陽,可一舉取之。”

蜀國滅亡後,東吳能夠自保已屬不易,然而,暴戾的孫皓竟然破天荒地想出擊晉國。公元268年,東吳寶鼎三年,西晉泰始四年,北方爆發一次大水災,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四郡災情嚴重。幸災樂禍的孫皓把這次水災當作天賜良機,派左大司馬朱績領兵攻江夏,右丞相萬彧領兵攻襄陽,兩國兵火重燃。

對東吳的入侵,晉武帝給予堅決反擊,他命義陽王司馬望統領中軍步騎兵兩萬人駐紮於龍陂,以支援江夏、襄陽。其實這次出兵都是多餘的,不久後,便傳來消息,晉國荊州刺史胡烈率部反擊,擊破朱績的進攻,解了荊州之局。

不過,孫皓不肯善罷甘休,他又指派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攻合肥。丁奉雖是驍勇戰將,仍然沒佔到便宜,被晉國安東將軍、汝陰王司馬駿擊敗。

2、晉國的內憂外患

與吳國的主動進取相比,晉國顯然得十分被動。

晉武帝司馬炎實有難言之隱。

首先是天公不作美,天災頻頻,繼公元268年四州大水災後,次年青州、兗州、徐州再度爆發大水災,晉國各地糧食告急,甚至在非災區的荊州,部隊的軍糧只夠維持三個月。沒有糧食,如何發動進攻呢?

其次,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強勢崛起,成為中原政權之一大隱患。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有兩支,其一是鮮卑,其二是匈奴。自從魏明帝曹睿死後,司馬氏奪取,帝國內耗相當嚴重,給鮮卑、匈奴重振旗鼓提供良機。

公元270年,鮮卑酋豪禿髮樹機能率部叛亂。秦州刺史胡烈出兵進剿,不僅未能撲滅叛軍,反而被鮮卑人所殺。胡烈一死,西部為之震動,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的扶風王司馬亮救援不力,被皇帝免職。朝廷以尚書石鑑為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再次討伐禿髮樹機能。

鮮卑的叛亂推倒了第一張骨牌,很快,匈奴人跟著鬧事了。

鮮卑起事後,匈奴右賢王劉猛在幷州宣佈脫離晉政權,並迅速出塞,割據自雄。在鮮卑與匈奴的示範下,涼州胡人紛紛叛變。時任涼州刺史的牽弘率部討伐叛眾,諸部胡人與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聯合,反而包圍牽弘的部隊,晉軍大敗,牽弘也死於非命。

鮮卑、匈奴以及其他胡人部落的叛變,極大牽制晉軍南下伐吳。

3、陸抗:東吳的最後長城

在蜀國滅亡後,吳國外有強敵,內有暴君,卻還能撐十幾年,一個重要原因是有陸抗、吾彥等優秀的將領與人才。陸氏家族是吳國的中流砥柱,從陸遜到陸凱到陸抗,他們幾乎撐起吳國的半邊天。暴虐皇帝對陸家還是比較客氣的,因為皇帝也要別人來保護他的神聖權力。

公元272年,吳國昭武將軍步闡獻西陵向晉國投降。晉國派三路人馬接應步闡,然而陸抗搶先一步,挫敗晉師,平定叛亂,化解一次重大危機。陸抗守禦國門,與晉軍將領羊祜雖是敵人,卻頗為相互尊重,一時被引為美談。可以說,陸抗是東吳帝國最後的長城。陸抗死後,吳帝孫皓任命其子陸晏、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父親舊部,表面上是對陸家充分信任,實際上卻是把軍隊一分為五,削弱各人的實際權力。

陸抗死得早,對他本人並不是壞事。至少他不必親眼看到吳國的滅亡,至少他是帶著一絲希望死去,而非徹底絕望。陸抗雖有不世之才華,然而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絕對無法阻止吳國的滅亡。

4、伐吳時機的成熟

公元276年,羊祜被提拔為晉帝國徵南大將軍,他馬上上書皇帝司馬炎,提出徵吳主張。

羊祜還制訂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多路同時進擊,一舉消滅東吳。

奏疏上達朝廷後,皇帝司馬炎閱罷十分贊同。不過,大多數官員持反對意見,認為擾亂秦州、涼州的鮮卑勢力正盛,難以分出重兵征服吳國。

在羊祜上書後的第二年(公元277年),晉軍終於取得對鮮卑之戰的偉大勝利。曾經追隨父親起兵反對司馬氏的文鴦,此時成為晉帝國的平虜將軍,他仍與年輕時一樣驍勇善戰,他統領涼州、秦州、雍州諸兵,大破鮮卑酋豪禿髮樹機能,諸胡部落共有二十多萬人投降。此役令河西的鮮卑勢力大大受挫。

北方局勢大為改觀,南征便提上議事日程。徵南大將軍羊祜已是重病在身,為了說服晉武帝司馬炎,他上書請求入京面聖,皇帝批准他的請求。

謁見皇帝后,羊祜開始兜售他的徵吳計劃。他指出,吳帝孫皓之暴虐已到極點,現在若果斷髮動南征,取東吳易如反掌。倘若孫皓突然死掉,東吳換一位明君,那麼即便有百萬雄師,也未必能跨越長江征服吳國,後患無窮。


對羊祜的分析,晉武帝司馬炎十分贊同。倘若發動伐吳戰爭,羊祜自然是總司令的最佳人選,只是他現在重病纏身,怎麼辦呢?這一年羊祜五十八歲,他自知重病難愈,去日無多,不可能親自指揮徵吳之戰,便向皇帝司馬炎推薦杜預接替其職。

儘管羊祜未能完成平吳之事業便去世,留下些許遺憾,然而後來晉國平吳之戰略,實出於羊祜之手。平吳戰爭中最重要的兩位名將,杜預與王濬,均是羊祜所推薦。從這個意義上說,論平吳之事業,羊祜實有不可磨滅之功。

直到這時,伐吳時機才完全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