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州处于华北地震区所辖的汾渭地震带上,这一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公元1556年1月23日,以古华州为中心发生了8级地震,史称“华县大地震”。明《华州志》云:在震中区“十二日晡时(即申时,指下午3点至5点之间),觉地旋运,因而头晕,天昏惨,及夜半月益无光,地仄立,苑树如数扑地,忽西南如万车惊突,又如雷自地出,民惊溃,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地震发生后,灾民曾考虑用木板作房墙,以便抗震。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载:“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

《咸阳经典旧志稽注》之一“明万历·咸阳县新志,有一段有关关中大地震的记载:

嘉靖乙卯(1555)十二月十二日子刻大震。一时庐舍倾圯几半,而东乡压死者无虑数百。沣渭水溢,巨鱼甚多。卑湿之处,地裂泉出,因而井竭。计一昼夜动二十余次,大树條仆條起,人人自危,面无生色。天子遣大臣祭告、赈恤。至已末(1559)震犹不止。

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

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虽然这次地震的震级较高,但远不是我国有记载的最强的地震,但死亡人数却出奇之多,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

① 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因黄土崩塌造成巨大伤亡。

② 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

③ 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

④ 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一些古建筑当然也没幸免于难,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小雁塔。小雁塔本来楼高15层,地震后塔顶被震毁,只余下13层。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丨小雁塔丨

兴平县孔庙也毁于这次地震中(《兴平县孔庙重修记》碑,明万历九年立,现藏兴平市文化馆);

位于乾县的唐高宗乾陵陵园也被完全毁掉。地震还导致渭河河道北移五公里多......

如今,这场古今中外罕见的灾难已经过去四百多年,白鹿原影视城也以华县地震为题材,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了明朝关中大地震的场景。

这场集灾难体验及地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灾难演出——《关中大地震》为大型实景特效演出,为在场观众还原华县地震现场情景,切身体验地震发生时刻灾民的直观感受。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关中大地震效果图|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陕西省是地震活跃的地区之一,自史料记载以来共发生有感地震400余次,破坏性地震60余次。

其实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中大地震”,小编摘取了陕西古代历史上的几次6级以上地震给诸位看个新鲜,不过请勿发散思维过多联想。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460年前的华县大地震是如何救灾的

华县大地震震后救灾

(一)中央政府的救灾行动

中央政府的救灾行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指导性行为。主要包括修省、祭告神明、安葬死者、赈银赈粮等方面。笔者认为,在涉及祭告神明和安葬死者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上,仍值得商榷。

在震后一个多月,首辅严嵩代表中央政府做出了反应,严嵩在奏疏《山陕地震请乞遣官祭告赈恤》中提到“祖宗朝凡遇重大灾异,即有祭告赈恤之典。兹乞钦遣大臣一员赍捧香帛、祝文前去祭告彼处岳渎山川等神” 。此时遣官祭告目的有四,一是表面上信仰方面的目的,请求山岳庇护子民;二是勘灾,报灾完成后,中央按规定要派员实地勘察灾情,查察地方官吏有无虚报瞒报灾情的情况;三是救灾,邹此行有“便宜行事之权”,携带四万两白银可自行决定紧急救助;四是向灾区传达一个重要信息:朝廷与灾民同在,朝廷非常关心灾民的安危与生活,稳定民心。于是,户部左侍郎邹守愚奉命前往,“领白金四万,从便宜赈之,举大祈岁典” 。从文献记载可知,邹守愚此行先行赴山西,后入陕西,一直到邹守愚病逝于陕西,持续70余天。

赈灾使团的路线选择是很重要的,可是邹守愚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一书根据文献记载 ,整理出邹守愚的路线:二月到达山西,五月进入河南,五月中旬由潼关进入陕西,在陕西停留不到半个月,钦差大臣就病逝于临潼。按照这个路线,结合地震烈度分布,邹守愚看到的灾情应当是稍重—减轻—最重。从山西进入河南,钦差大臣看到灾情有所减轻,势必会认为自己已经穿过重灾区,往后灾情只会越来越轻。可真正进入重灾区 后,他就不得不面临残酷的现实——陕西灾情数倍于山西。当邹守愚进入陕西后,纵使他有心救灾,也没这个能力了——他在途中不幸染上瘟疫,抵达临潼后不治身亡。朝廷派来赈灾的钦差大臣因公殉职,其对灾区人民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连赈灾大臣都被灾荒夺去性命,这是天威震怒。灾民们只能依托地方政府与士绅自救。而朝廷也因此没能及时获得钦差大臣对真正重灾区灾情的汇报,迟迟未向关中百姓伸出援手,同时本打算的祭告西岳典礼也只好作罢。邹守愚此行最大的实际作用既不是祭告山川也不是检灾,而是前文所说第四个作用——向灾民传达一个信息——中央没有忘记他们。这对于灾民来说是一种希望,有希望,才有继续生存的勇气。在邹一行人到达灾区后,“蒲民感激天恩,忘此奇祸” ,可见灾民见到遣官后的激动之情。

在严嵩这份奏折中,还提到第三个措施:“其有骸骨暴露者,督令所在有司掩埋” 。这一措施第一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关怀,地震中一些家户全部遇难,无人收尸,这时就由地方政府出面,集中安葬。1958年山西省河津县出土的一块《地震压死无祀鬼嵬》碑所记就是河津县官府此次地震后替遇难者收尸的事:

第二是受明代人们的卫生观念影响。当时乃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灾后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会引起疫情扩散,为了防疫,必须处理尸体。这一观念深深影响了一批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他们都认为明政府这一举措可以防疫。这体现在许多研究成果中,例如:“为了防止衍生灾害的发生与蔓延,震后需要对大量尸体进行及时处理” ,“(掩埋尸体)为避免震后发生瘟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然而掩埋尸体真的能起到防疫作用吗?笔者查阅了一些传染病学方面的论文,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谬误。传染病学界普遍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标明,发生自然灾害后,死者尸体会构成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因为病原生物无法在尸体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造成震后各种疫情的主要问题在于生物链的破坏和断裂,动物种类以及密度突变。而动物、以及携带病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例如迁徙逃散)则会使疫源地扩散。加之人群大规模流动,恶劣的环境,抵抗力的降低,又会使疫情强度变大。 笔者引用《地震灾难中传染病控制措施及关键技术研究》一文的示意图(见文末图录),以便读者更好理解疫情传播途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采取的这种措施,对于疫情控制,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只不过当时严嵩他们也许真的以为这可以防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