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土记者”的华县柳枝人魏济民

华县“乡村记者” 9年发表报道20万字

作者 李华文

低矮的土屋是工作间,旧自行车是代步工具,黑色小包放进车筐,里面装着采访本和钢笔……83岁高龄骑车外出采访,风雨无阻,他就是华县柳枝镇东新庄的魏济民。

被称为“土记者”的华县柳枝人魏济民

记者在魏济民的陋室看到,墙角堆满报纸,墙上贴满他获的各种奖状。一头白发的魏济民,额头爬满皱纹,但目光炯炯有神。2000年成为通讯员,魏济民冒着风霜酷暑,走村串乡,活跃在田间地头,采写新闻。

新闻报道是费心劳神的苦差事,但魏济民从中品味出甘甜,乐此不疲。他的采访对象多是普通村民,但让魏济民困惑的是和采访对象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采访一户村民买了小轿车,他认为是好事,但对方嫌他张扬;报道村里一家老大的好媳妇,引来老二媳妇的不满。

完成采访,回家在昏暗的灯光下爬格子写作,然后贴邮票邮寄。魏济民说现在好了,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建龙协助下,他可以在宣传部打印后邮发。近9年来,他发表报道360多篇,累计20万字。作为渭南市年纪最大的通讯员,他多次受到嘉奖。

魏济民平时抽2.5元一盒的烟。他表示自己写报道并非为挣稿费,一年下来的稿费也就几百元,他看重的是为村民鼓与呼,“我在乎的是稿件发表那一刻的欣慰”。

村民评价他活得充实快乐,但也有人不理解:“这又不挣钱,年纪大了不享清福,瞎跑折腾啥。”对此,魏济民不以为然。他认为老有所好,是一种锻炼。

说到采访写作的好处,魏济民认为,外出采访骑车锻炼,腿脚灵便;写作思考使头脑灵活,耳聪目明,“我一顿要吃两个大蒸馍、一碗半红苕稀饭……”“老有所爱热笔耕,以此为乐写人生。生命不息笔不停,柳枝青青并非终”。魏济民说他正在着手将发表的作品结集出版,取名《柳枝青青》,以表达对新闻事业无怨无悔的追求。

《柳枝青青》靓华州

作者 陈乐本

一生勤奋耕耘,孜孜以求,长年奔波于乡土田野之间,为百姓所写,为百姓所呼,为百姓所歌,他的作品集《柳枝青青》一出版,立时轰动了华县,成为华县城里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为了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奉献社会,华县县发书记薛东江,县长杨森明为该书题了词。该书的作者就是现受聘于华县柳枝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普通农民魏济民。

魏老先生今年83岁,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文化老人,解放前在西安读书时,他就向旧时的媒体投稿,解放后他追求新生活,思想进步,曾在教育、金融业拼搏多年,一九六O年国家困难时期主动请缨回乡支援农业一线,把一生奉献给了农村,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新闻事业。

他热爱生活,更热爱新闻写作,几十年来,共在中、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近400篇,成为农村当地响当当的“土记者”。

《柳枝青青》收录了魏老先生几十年来写作的160多篇文章,大约13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有人生感悟、社会观察、文化教育、通讯、消息、言论等。它的出版可谓跨越时代的凯歌,从这本集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华县农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更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广大农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新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柳枝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跨时代的变革,新人、新事、新风尚在推进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魏老先生育有三儿两女,如今儿孙满堂,生活无忧,理应安享晚年,但他却偏偏选择了新闻写伯这一整天东奔西跑的苦差使。有人劝他:年龄大了,应好好攒几年钱防老,可魏老有自己的主意,留钱留房产,不如留下一份精神遗产,他毅然选择了出书育人,总结一生为社会、为儿女留下一笔精神遗产。

魏济民老先生于2013年7月24日在华县柳枝镇东新庄村黄河组家中因医治无效,不幸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