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你是在做手工、學陶藝嗎?別傻了!

週末輔導班?沒意思!假期訓練營?太苦了!暑假興趣班?沒興趣!那要幹些什麼才能有意思、不苦、有興趣。去百變泥匠學手工、學陶藝吧!想做什麼做什麼,有意思;室內環境涼爽,不苦;種類豐富,有興趣。其實會做手工、會做陶藝的人越來越少,這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岌岌可危,你以為你在學陶藝、學手工嗎?別傻了!其實你是在做一件大事。

人們對“傳統手工藝”一詞絕不陌生,但真正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據2015年《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我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佈在農村、近7成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繼承人、近7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願不高。

10月19日,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隨“BMW中國文化之旅”來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開講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人們常說傳統手工藝瀕危是因為受到現代文明巨大沖擊,趙普卻認為傳統手工藝要走進現代生活,才能得以傳承。

那麼為何中國傳統手工藝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呢?

你以為你是在做手工、學陶藝嗎?別傻了!

“首先,有的手工藝傳承比較封閉,後繼無人。許多手藝甚至到現在還堅持傳男不傳女。”

趙普舉例雲南烏銅走銀第六代唯一傳承人金永才。烏銅走銀創立於清朝雍正年間,在中國工藝美術界與北京景泰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可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金大師的兩個女兒,也只能眼看著父親的手藝而不得傳承。

“又比如今天北川主要做羌文化的傳承,但北川的非遺保護能不能和其他地方進行交流也是一個問題。走進來是一方面,走出去也很重要。”趙普如是說。

傳承人內部有封閉的同時,外界情況也不樂觀。在中國的各個角落,人們往往會發現大同小異的“手工藝品”。趙普說:“尤其繁華街區的同質化特別嚴重,都是 義烏製造 。這些產品在小商品市場都可以買到,只不過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旅遊街區。”

而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數人其實對傳統的東西並不關心。趙普認為,完整的文化空間是民藝傳承的條件。許多民藝一旦脫離空間的營造就難以顯露出自己的全部魅力。比如茶杯、茶盞、茶壺等器物的某種價值是在整個茶席的空間裡去體現的,又比如貴州安順的地戲面具如果脫離開刻之前必須舉行的鄭重儀式,僅僅拿到城市中來作為一件雕塑品欣賞,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我們缺乏曾經在農耕文明中的氛圍要素,所以保護起來非常困難。我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和教育。”

對比之下,你就知道差距到底在哪!

你以為你是在做手工、學陶藝嗎?別傻了!

國外的傳統手工藝現狀如何?趙普舉例日本:“你去京都、奈良,會震撼於日本人對生活的精緻要求。日本千年老店有7家,五百歲以上老店有32家,二百歲以上老店有3146家。而我們呢,都是0。”

他感慨,日本一百五十歲以上的老店超過5萬家,而中國僅有5家:六必居醬園、剪刀老字號張小泉、中藥老字號陳李濟、同仁堂及涼茶老字號王老吉。趙普說,在家庭方面,日本的一大特徵就是匠人世家直至今日也還守護著家業,保持著活性。很多設計師都是匠人世家出生,有人是千年以前畫師世家的後代,也有人祖上在六百年前專做盔甲。例如像樂和清水這樣的家族,是存續了四百多年的著名陶業世家。

在日本民間,為了改善鄉村傳統手工藝瀕危、人口流失嚴重的現象,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率先發起了“一村一品”和“造鄉運動”。也就是把一個村或一個地區最值得驕傲的東西,無論手藝、風俗還是土特產,開發成在全國乃至世界都能叫得響的產品。“在日本,這個站點你要是不買(手工藝品),到下一個站點就沒有了。”同時,日本民間還興起生活工藝館,不僅供匠人在內沿襲傳統,也讓觀光者可以在專人指導下體驗各種器物的製作。趙普感嘆這“既有市場機制,又有民間情懷,更有國民特質。”

而日本政府對傳統手工藝的投入,更可以從一條時間軸上可見一斑: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公佈了《文化遺產保護法》。“那時候日本戰敗剛五年,還沒從廢墟里走出來,可見他們對文化珍視到什麼程度。”1974年5月,日本政府又推出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趙普直言:“人家上來就是法。法律和條例可不一樣。中國要先出辦法、條例,好不容易再頒佈法律,有的條例頒佈了還不一定能按法律來。”

再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的笠間陶瓷“笠間燒”為例。在笠間地區,陶業是唯一產業,產品都由手工製作。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笠間燒窯已經停業甚至消失,僅剩下14家作坊還堅守。“日本政府怎麼做呢?昭和23年他們設立茨城縣陶瓷產業指導所,進行職業培訓、市場調查、新材料試驗開發,還指導圖書資料及技術情報向公眾開放。我們引以為傲的景泰藍,全部被日本吸收學習。”

此外,日本市場也給予傳統工藝更大的尊重和扶持,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趙普說:“在日本,許多現代工業的背後其實不只有流水生產線,更是手作的天地。匠人精神雖來源於傳統,卻與現在這個時代共存。比如刨木頭可以用電鋸,但必定是經木匠的手把木頭的表面刨得非常圓滑。生產可以通過流水線,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藝人親手完成。”

傳統手工藝必須走進現代生活

你以為你是在做手工、學陶藝嗎?別傻了!

高爾基曾說一門手藝的消亡就代表著一個小型博物館的消失。趙普深以為然:“如果你以為失去的僅僅是一樣東西,那大錯特錯。其實是工具、匠藝、心法,整個系統都沒有了。現在的酒都是工業製造,而真正小作坊做出來的酒,每個師傅出手的都不一樣。配料和掌握火候,是大師傅的獨門手藝。”

“現在的狀況是,年輕人不愛學,都出去打短工了,因為短工來錢來得快。”

那麼傳統手工藝何去何從?趙普的答案是:“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有了交易,產生利潤,匠人才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有了足夠的尊嚴和體面,手藝就有傳承下去的可能。而手藝品買回去是要用的,不是供起來的,所以若不能結合當下的生活,手藝的保護就走不遠。”趙普堅信,許多瀕危傳統手藝的拯救之難不是在於認知,而是在於其產品與現代生活的脫節。

“趙普老師說得很對,任何傳統手工藝想發展傳承必須走進生活,還必須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傳統手工藝必須有買和賣才能讓 傳承人活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張氏剪紙”流派第五代傳承人張鈞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傳統手藝和非遺什麼時候能讓老百姓都喜愛用,傳承人真正的春天就來了。

“但走進現代生活不意味著改變傳統手工藝,不意味著過度開發。過度開發指的是大量仿製複製,可是中間環節根本沒有傳統制作工藝,那這隻能算工藝品、旅遊紀念品。”

“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是從最近三五十年斷的,中間有短暫的重生。其實從打倒孔家店開始,中國人就開始與傳統決裂。因為我們捱打了,中國人總結原因是技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為了向西方文化學習,我們隔斷傳統,向過去揮手告別。我們一直在告別,以致於在一百多年的告別史中,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趙普感慨,手藝和非遺的作用在於讓我們能追根溯源,“四書五經是古代文人仕舉必須要學的,現在有幾個人完全看下來了?那我們拿什麼來複原我們的文化?我們起碼可以從那些和我們日常生活還有關聯的中國手工藝開始,把我們和過去聯繫在一起。”

所以說,在百變泥匠學手工、學陶藝的孩子們,不要以為自己是在做手工、學陶藝了,別傻了,其實你是在傳承,小編為你的行為打call,贊贊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