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時至今日,許多網友依舊認為,重慶是四川的一部分,不僅同屬巴蜀文化範疇,而且講著相似的方言,有著相似的傳統,烹飪著相似的佳餚,甚至有人連重慶火鍋與成都串串都分辨不清。他們認為四川一分為二,只是行政區劃的分割,兩地的歷史文化、民俗傳統,其實是一脈相承且難以割裂的。事實果真如此嗎?本文將從歷史和文化角度,給出答案。

巴與蜀,淵源大不相同

巴蜀之稱,源自先秦時期的巴國與蜀國。實際上,兩國發源地不同,分屬文化圈不同,除了相鄰的理由外,實難並列。根據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推斷巴國起源於大溪文化(約公元前4400~前3300年)。春秋時期,巴國與楚國戰爭頻繁,巴國被迫多次向西遷移都城,最後定都於今重慶。蜀國,則是由興起於岷江上游的蜀山氏與蠶叢氏,順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建立的,最能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距今約5000~3000年)。只因春秋戰國時期,巴國不斷向西發展,才與地處成都平原、向東擴張的蜀國有了頻繁聯繫。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孕育巴文化的長江三峽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滋養蜀文化的成都平原

巴蜀文化,提法並不嚴謹

“巴蜀文化”作為學術術語提出,僅僅幾十年而已。作為四川樂山人的郭沫若,一定有強烈的地域自豪感,進而推崇巴蜀文化,欲與三秦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比肩。其實,將巴文化與蜀文化簡單相加得出“巴蜀文化”,並不嚴謹。大量考古證據顯示,巴文化與蜀文化,同受中原文化影響大,相互之間影響微弱。相對與蜀的交流,巴與楚的交流更加密切:楚國的虎紋,源自於巴國的虎紋;巴國的鐘和鉦,取法於楚國;巴人所居住的“吊腳樓”,類似楚國的“層臺累榭” ;楚國銅戚神像,與巴國銅戚形制相似;歌曲“下里巴人”,流行於楚國都城……可以說,“巴楚文化”的提法,相對而言更加準確。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左:巴國青銅虎鈕錞於 右:蜀國三星堆面具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上:巴國貴族編鐘 下:楚國曾侯乙編鐘

南宋時期,四川一詞才出現

將巴文化與蜀文化並列,源自一次行政區劃的調整,這已是秦滅巴、蜀1300多年後的南宋了。南宋政府將川峽四路,即夔州路(今重慶奉節縣),益州路(今四川成都市),梓州路(今四川三臺),利州路(今四川廣元),合稱為“四川”路,“四川”作為地理區劃由此得名。四川的行政區劃,被之後的元、明、清三朝以及民國所沿用,直到1997年重慶直轄。光陰荏苒,似水流年,許多代人在人為的、行政區劃的影響下,誤認為巴蜀自古一體。事實上,“四川”一詞,出現時間很晚,將巴文化與蜀文化並稱 “巴蜀文化”,時間則更晚。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宋 川峽四路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武侯祠、白帝城、劍門關、三臺古鎮

當今川渝兩地的文化和傳統,受外來影響較大

宋朝以來,每次朝代更迭都伴隨著長期戰亂,川渝損失大量人口。所以,君臨天下的統治者,都會向川渝遷徙大量人口,最近一次是清朝的“湖廣填四川”。來自兩湖、兩廣和江西的移民大量遷入,川渝地區約80%的人口是移民的後代,重慶、成都均建有湖廣會館。川渝兩地方言相似、習俗相近,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外來的移民。由此可見,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四川,在文化上並沒有輻射重慶,更不是川渝文化的源頭。四川和重慶,均吸收了來自大量外來移民的文化和傳統,並以不同方式發展與變化。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重慶湖廣會館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四川湖廣會館

盆地與峽江的塑造,使得兩地差異巨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盆地文化和平原地形滋養出的四川人,與峽江文化和山地地形滋養出的重慶人,性格上的差異迥然不同。筆者認為最能體現兩地人民性格的,是均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蜀繡”與“川江號子”,“蜀繡”精美,寓意著安逸與享樂,“川江號子”激昂,寓意著不屈與抗爭。此外,還有大家熟悉的兩地菜餚,四川的特點是小吃多,十幾盤碟子,菜品豐富,同時也較為清淡,講究傳統;而重慶的特點是家常菜豐富,大鍋大盆裝菜,大麻大辣,喜歡創新。網上有許多有趣的圖文,大家可以搜索。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川江號子

從歷史與文化角度,漫談重慶與四川的差異

成都茶館

綜上所述,作者的觀點是:

一、巴文化與蜀文化起源不同,“巴蜀文化”的提法不嚴謹。

二、讓後人形成巴蜀自古一體的觀念,源自宋朝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

三、自古以來,川渝兩地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遠遠大於互相影響。

四、重慶與四川,從歷史淵源、文化傳承、民眾性格來看,均有很大差異,1997年後,更是各自獨立的行政區域,網友們不要再犯錯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