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陳姓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大姓之一,當今,全國陳姓發展尤為迅速,陳姓人口有五千餘萬,約佔當今漢族人口的4.53%,為中國第五大姓。在臺灣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國內分佈極其廣泛,尤其以河南、湖南、廣東各省為多。

陳姓遠祖是黃帝,血緣先祖是舜帝。周武王封胡公媯滿於宛丘(河南淮陽),陳國成立,媯滿成為陳姓得姓始祖,淮陽是陳姓的祖源之地。陳國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國,共傳20世、26代君主,歷時588年。陳國滅亡,國人紛紛出逃,分散各地,以國名為氏,陳氏開始了新的繁衍播遷。陳國滅亡後陳氏重要的分支有:一陳完公後裔,三陳吳公後裔,四陳亢公後裔,五陳衍公後裔,六全溫公之後裔。兩漢時期,潁川郡取代宛丘成為陳氏發展另一個重要基地,歷史上陳氏的發展,大部分是從潁川出發的,潁川陳氏始祖為陳實。其他陳氏支派還有,以陳勝為代表的陽城陳氏,以陳平為代表的陽武陳氏以及與陳姓同宗的齊國田姓子孫,其代表人物有田儋、田假、田榮、田市、田橫等人的後裔。三國兩晉,陳氏廣泛分佈於今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晉末到南朝,大量中原陳姓南遷。到南朝時,陳姓已成為江南大姓之一,陳霸先建立南陳王朝,使得陳氏發展到另一個頂峰時期,使陳氏子孫遍佈長江與粵江之間。唐宋之際,江州義門陳氏興起,成為當時的豪門大族,開山之祖為陳旺,其後裔分居江南各地。唐宋時期,中原陳氏紛紛南遷,比較大的幾次遷移是:一是“開漳聖王”、陳遠光入閩,被尊稱為 “北廟”始祖。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聖王派”,成為福建、廣東、臺灣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二是潁川陳實後裔陳邕,從陝西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遷至漳州南廂山。被當地陳氏後裔尊為“南院”始祖;三是五代光州固始陳氏,隨王潮兄弟入閩至漳州,後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四是隋朝時期,中原人陳邁鎮守福建莆田,其後裔號稱“十八陳”,成為莆田著姓。此外湖南、廣東陳姓成為當地望族。元末明初之際,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建立漢國,讓陳姓進入了皇室的序列,不過這次輝煌如流星劃過夜空,沒有使陳氏重新走向輝煌。明、清時期,陳姓不僅廣泛地分佈於全國各地,也開始從東南沿海向臺灣遷移,而且還有許多人僑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歐美的一些國家。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陳姓淵源

陳姓的遠古歷程從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和陳氏的血緣之祖舜帝開始。黃帝被認為是陳姓的史前遠祖,而舜帝則在家譜上被認為是陳姓的血緣先祖。陳姓部落是炎黃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封地在宛丘;舜帝時期,陳氏部落處於極盛時期,到夏代一度衰落,商朝略有轉機,自周武王將長女嫁給胡公後,陳姓開始顯赫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後,尋求舜帝后裔,以為祭祀舜廟,將胡公封於陳(宛丘)。陳國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備受周武王以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主的尊寵。可以說陳氏在陳國建立以前,陳姓除了血緣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指為部落的稱號,陳國建立是陳姓由部落符號向血緣家族符號轉化的標誌。陳國開國公胡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國,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主,歷時588年。

有關胡公的記載,歷史書籍較多,但大多記述較為簡單。《二十五史人名大辭典》記載“姓媯,名滿。相傳為舜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封於陳,稱為胡公,為陳國開國君主。”《河南歷代名人辭典》:“媯滿,西周初陳國開國國君,又稱胡公”,相傳為虞舜之後裔。周武王滅商,求舜之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今淮陽),並以長女太姬配之。”《新唐書》記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鈞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生滿,武王妻以元女大姬封之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左傳》昭公八年記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舜。”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由上面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周武王封媯滿於陳原因大概有二:一媯滿之父遏父效忠於周朝,追溯歷史他們同祖同宗,易於統治。而受商人封於宛丘之地的舜帝另一後裔虞遂的後人被認為是親商的,所以周武王滅之而以媯滿代替。二媯滿品行好,胡公不淫,沒有隨著商紂王而沉淪。至於周武王將媯滿封於宛丘,主要是此地曾經是古代陳豐部落的居住地。陳豐部落是黃帝部落聯盟中重要的一支,媯滿是舜帝后裔,他們一脈相承,而傳說中的舜帝出生地也離此地不遠,便於祭祀。

媯滿,諡號胡公,諡號是古代貴族死後,依照其人生前事蹟功過,評定的一個稱號,為何要諡媯滿為胡公呢?《逸周書·諡法解》“保民耆文曰胡,彌年壽考曰胡”,按照周朝的諡法,我們尋找到這樣的答案,胡公諡號在於媯滿年高壽長,這就是胡公諡號的由來。

陳胡公被周武王封於宛丘,宛丘的意思是“宛中之丘”,“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這樣的地方,易守難攻,在原始社會部落都選擇這樣的地形定居。宛丘曾經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的故都,不遠處有畫卦臺,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就是在這個地方,附近至今還有伏羲墓。西周時期,這裡曾經是陳國君民遊玩的地方。傳說胡公為了防禦攻擊,在宛丘修建了宛丘城。宛丘在今淮陽縣城東三里,根據《陳風》所載,當時的宛丘城為方形,周長九里十三丈,城牆高二丈四尺,有四個門,門有三重。繞城築有土郭一道,即是護城堤,堤高丈許,以防止水患。今胡公媯滿的墓葬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為城壕有水侵蝕墓葬,故以鐵加固保護,民間稱為鐵墓。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陳國建立以後,一度曾經十分強大。東周初年,陳國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河川縱橫,土地肥沃。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期不過周圍百餘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根據周朝體制:四海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周朝同時規定了公爵國與侯爵國方圓百里,伯爵國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方圓五十里。陳國是侯國,初封之地方圓百里,隨著陳國勢力增強,其國土面積也不斷擴張。陳國所轄範圍包括今河南淮陽縣、開封市、新蔡縣、柘城縣、鹿邑縣、太康縣、西華縣、扶溝縣、商水縣、項城縣以及安徽省北部部分地方。

陳姓歷史悠久,如滔滔江河綿延在中國的歷史版圖上。期間陳姓不斷衍化出其他的姓氏,同時又有不同的姓氏融合到陳姓的主流之中。探索這一進程,我們將看到陳姓發展的生動歷史。與陳姓異姓同宗的姓氏有田、王、孫、車、陸、敬、袁、孔、慶、夏、司徒、司城、少西、威、靖、嘗、法、五王、子鞅、子穆、子尚、子芒、子禽、仇子、子石等四十多個。而劉、曹、高、黎、白等姓都有改姓為陳的。另外滿、壯族、苗族、京族、羌族、瑤族、土家族、回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也有陳姓源頭。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姓氏尋宗」陳姓——歷史來源

祖地淮陽

淮陽古稱宛丘,又稱陳。傳說中的古帝伏羲氏、神農氏、舜帝先後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間,羲皇子孫在這片熱土上生息、繁衍、勞作和征戰。他們在這裡創造了華夏遠古的燦爛文化,使其成為一盞光輝燦爛的歷史明燈。伏羲在此“作網罡、正姓氏、制嫁娶、畫八卦、造琴瑟”;繁衍了人類。神農氏“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原始農業。到了夏代,陳屬豫州。周封舜後裔媯滿於此,置陳國。春秋楚滅陳國置陳縣,秦置陳郡和陳縣,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建都於陳,稱陳王。西漢高祖十一年,劉邦封兒子劉友為淮陽王,置淮陽國,以在淮水之北得名。東漢置陳國、陳郡。三國魏太和六年,著名詩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為陳王。隋置陳州和宛丘縣(今縣城)治於此。明代廢宛丘縣入陳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陳州府治,置淮寧縣。1913年廢陳州府,改淮寧縣為淮陽縣,1949年屬淮陽專區,1953年屬商丘專區。1965年屬周口專區,1969年屬周口地區。

本文摘自《中華姓氏中原尋根叢書》作者:李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