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學的博士跟名牌大學的博士有什麼區別?

fdsgsdfgsdf


眼下拿著頂級學位的博士確實多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說博士滿街走,可能已不算誇張。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個證據:博士已經可以分為普通大學的博士和名牌大學的博士了。

那麼什麼是普通大學和名牌大學呢?一般人心目中,名牌大學就是北大、清華,那麼如果問對方: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算不算,回答大概是:嗯……也算吧。

其實,這已經是中國的頂級大學了,它們叫985大學,全國一共30多所,中國的大學也是官本位的產物,講究級別:絕大多數985大學是副部級,其他高校則是局級。所以所有985大學的博士應該算名牌大學出產的。

再退一步,還有100所左右的211大學,廣義地講也算名牌大學,儘管可能有人不服氣,比如非211的老牌高校河南大學就一直不服氣辦學年頭晚的多的211鄭州大學。同樣,河北大學也對本省唯一一所211高校給了地處天津的河北工業大學耿耿於懷。

大致可以這麼說,985高校的博士一般確實實力要更高(不過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對於外校考入的碩士博士生不大買賬),但是211和非211的普通高校博士就不好說了。其實原因也不復雜,非211高校能有博士點(特別是有歷史年頭的)就是某個專業實力的體現,其博士生在特定專業應該是有競爭力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情況各個學校相當不一樣。有的普通大學新增的博士點實力和水平不敢恭維,有的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博士點,然後其他專業紛紛掛靠,其水平肯定不怎麼樣。舉個例子: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下面招國際政治和鄉村經濟博士,這樣的博士怎麼樣可想而知。

也有相反的情況:江蘇是全國除北京以外211和985高校總數最多的省份(11所),以致於由多個老牌高校合併而成的揚州大學在名校榜上名落孫山。但是其農學院(前身是江蘇農學院)一直有院士,實力很強;其師範學院(原揚州師範學院)也是如此,1980年曾引進國學大師任中敏先生,培養了數名有名頭的博士,例如曾任教於清華大學的王小盾教授。

學界有句話: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雖然如今流行名校到處挖人,但可能仍有一些名師留守在普通高校;此外,一些普通高校可能以優厚待遇聘來少數名師。如果要獲得真才實學,這樣的導師一般是可以信賴的。至於現在高校招博士要看學校的牌子,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展江


首先跟換個角度分析!

有句話這樣說,重點大學讓你坐上軟臥,普通大學讓你坐運豬車(雖然說我們是豬有點不好意思)。就算你倆同時到達目的地,洗乾淨,人家的記憶是旅途美景,你的記憶是旅途的煎熬。那麼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區別與差距到底體現在哪幾方面呢?

一、師資:磕磕巴巴講教科書的人VS教科書裡的人

普通大學是這樣的:

“我上過高數,他們也上過高數。為什麼他們就可以學到把傅里葉級數靈活運用,當初我們直接跳過不講?因為我們的老師貌似也搞不明白傅里葉級數是咋回事。”

“普通院校的負責老師少之又少,上課對著PPT念,PPT醜的不能忍,考試範圍水的不行,最後軟件工程這門課給我印象太深了,不用怎麼上,80+輕輕鬆鬆。畢設做了iOS,整個計算機學院的老師都問不出來什麼問題,水不是一天兩天的。”

重點大學是這樣的:

他們連考大學語文都要出靈活性問題,比如“這一點老師上課用的什麼方法結構去講的”;

北大的老師講課的方法和細緻,為同學答疑解惑並且邀請高管做講座,不僅懂計算機還特懂周易,說著用戶體驗聊到了周易,那是怎樣的情懷。

佈置的作業靈活性更是強了,找bug,做遊戲,挑別人代碼毛病,給別人出算法題。

有人說:普通學校裡的老師是講教教科書的人,一流名校的老師是寫教科書的人,頂級名校的老師是教科書裡的人。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需要大師,大師也需要選擇大學,重點大學由於撥款充足,蜚聲在外,無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能為大師提供相得益彰的效果,反觀之下很多普通高校,既沒有大型實驗室,圖書館的數據庫資源也是捉襟見肘,如此這般自然是難對大師產生足夠吸引力的。

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所謂少見多怪,多見不怪,優質的師資隊伍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學科見識,教授最先進的學科知識,而相對薄弱的師資隊伍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往往十分有限。

二、學習環境:頂級軟硬件VS滿是塵土的土操場

普通大學是這樣:

每個學校裡都有學霸,拋開最高分(骨子裡熱愛學習)和最低分(課不上要退學)的情況,普通大學的學習氛圍就是個渣。

宿舍女生天天淘寶聚美,男生成群結隊dota吃飯喝酒,上課不來家常便飯,幾乎四年沒怎麼做過作業,說是去自習基本都是搞對象,圖書館借書率少之又少。

重點大學是這樣的:

學生們天天有自己的規劃,學習認真學,打代碼毫不含糊,校外實踐積極踴躍,圖書館週末也是滿的。

去年認識一個浙大的學姐,聽她講去報託福補習,上課時發現大半的人都是熟臉像是在學校上大課一樣,而我當時心裡一驚,因為我那時是整個系唯一過六級的人。

一個好的大學,不僅有雄厚的硬實力,還有同樣優質的軟實力,比如悠久的歷史,豐厚的人文素養,再比如許多有趣的活動,有互助的積極的同窗。總體來說,一個學校的風氣是能影響在其中的每一個人的。

在普通大學裡,你會很容易降低自己的目標,你會首先給自己設了限,並且難免被魚龍混雜的人“同化”。反之,在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環境裡,你接觸的人、你的眼界、你談論的話題、你對自己未來的設想,都會是積極和正向的。

當然不排除普通本科中的逆襲者,以及重本中的盧瑟,但這些比例畢竟是較小的,並且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候沒你想象的那麼強大。

三、機會:眼花繚亂的選擇VS處處碰壁的苦楚

本科結束後,大學生們面臨的選擇,一是就業,這是佔比最大的,二是出國留學或國內考研。無論是哪一種,頂尖大學都比普通大學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機會。

考研

你選擇考研,決定圓自己的“985”夢,卻發現考研有初試和複試,初試時由於你要跨校考所以專業課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複習,每天不斷的加各大高校的各種群去低三下四的求學長學姐們給點複習資料。千辛萬苦過了初試,複試時又由於本科學校名氣太小,面試老師甚至懷疑你本科四年有沒有受到應有的專業教育,你要被無止盡的放在“985”本科的考生後面才會考慮。

最終你終於如願考入了“985”的研究生,卻發現你和你的新同學們的基礎差太多,以至於研一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的自己給自己補課。

就業

如果你是普通院校的,那麼你就要就要經受被鄙視的考驗。本科畢業時,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我們不招收這個學校的學生”,“我們只要211的”,“我們只要研究生”。所以當時找了一段時間的工作後了,鐵了心報考華科的研究生。對於一個非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想進國企、研究所,幾乎是不可能。

實習

在名校,會有很多實習機會,就算沒有,你也會主動追尋。然而在普通學校,你所謂的實習,可能就是大一暑假去工廠做一把錘子!

在職場上,由於畢業生社會經驗不足,企業更願意接受名校畢業的學生,因為名校不僅是一個名號,也是求職者十多年學習能力的證明,也代表了他的本科四年是被一個優秀環境浸潤和薰陶的。

至於考研和出國,在一所普通大學裡你可能會舉步維艱,你將面臨信息的滯後和資源的匱乏,甚至很多人連出國的概念都沒有。

名校的學生為什麼優秀呢?其實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是一群自己會努力往前跑的人,不需要別人的鼓勵和督促。根本上說,其出色的能力和過人的素質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關注更多學歷信息關注我的頭條號!多學教育專業從事學歷提升,985.211皆可選擇


多學教育


這還用問,應該是天壤之別,想象一下哈佛、北大、某地方大學三個博士坐在一塊的畫面。我是阿狗,教育生活類專家。我就來講下區別哈。

1、出身區別

學術圈有兩個特點,學歷廉價、講究出身

學歷廉價是指這裡名校的多了去了,博士、博士後海了去了,單純靠學歷碾壓是比較難的。

講究出身主要是兩方面:學歷、師承。第一學歷是哪?最高學習是哪?跟的那個先生?

這裡面看似有悖論的地方,但實際上是一回事。目前比較優的學歷跨度與師承就是:著名985本科+top2碩士(名師)+常青藤博士,博後再具體討論。

這樣出身、學歷、師承一下解決了,而且海內外都有資源。這是成為一線學者的必備條件,所以多數達不到很正常。

2、實力區別

不同學校博士的門檻是不一樣的,和本科一樣,對應的就是實力差別。

阿狗前幾天和一女孩吃飯,北大本碩博,可能沒那麼優雅,但感覺人家優雅。

這是表面現象。

從實力上談,事業、格局、文章都很強,而且他們的師資、國際交流、項目本身也很多。

當三年後訓練出來實力顯然是不一樣的。

記得明粉說北大歷史博士不要求發文章,但人家發三四篇c刊一般不太難;我們要求發兩篇,不少人還得延期。

3、發展區別

舉個簡單例子,明粉考研到了本校,小夥伴去了清華。

三年後,明粉給我抱怨,人家機會真多,起點比我高好多。當年兄弟們一塊二呼呼的玩的時候過去了。

明粉就是愛抱怨,不過抱怨之餘還是有信息的。不同學校發展不一樣。

北大加哈佛、牛津之類的,基本去國內任何學校都可以,走人才引進很簡單。

北大本碩博,國內985基本可以去。

九八五的博士,就得看你的學術成果與出身了,一般是地方院校到211,個別985不等。

地方大學博士就得去本校,或者幾個兄弟院校交換,或者地方學院。

不同的層次,發展肯定是不一樣的。

至於特例,肯定是有的,但比例可以忽略。

總結:

區別就這麼害海了去了,你可以不服,但不要和我爭辯,自己先找材料給自己自圓其說再說。

至於拿個別特例反駁,特例一般就不出現在我的分析中。


一枚明粉


看世界盃比賽,你是相信巴西、西班牙這樣的強隊更可能奪冠,還是相信沙特、巴拿馬?

為什麼相信巴西?

因為它是足球之國,因為它歷史上奪得過多次大力神杯,因為它的球星星光閃耀,因為它有出色的執教團隊,因為……

沙特、馬拿馬,雖然也進入世界盃,但它們都是普通球隊

而巴西隊,是名牌中的名牌

在普通或名牌大學讀博士,同樣道理。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從“人、事、物、財”四個方面來比,看得更清楚。

人:

名牌大學,有更多高段位的師長,同門朋輩也更優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近朱者赤,耳濡目染也是教育。

人脈是財富,結交優秀的人,就是建立自己未來事業的人脈圈。

楊振寧談到自己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書時,接觸的科學家包括費米、泰勒、李政道……都是物理教科書中的人物。在這樣的朋友圈中,想不成功都難。

事:

經濟學家張五常說,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學者,就要研究重要的課題,不要把時間精力浪費在普通的課題上。

名牌大學,研究的課題起點更高,學術積累更多,國際化程度更高。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更加接近重要的課題,更容易做出有影響力的成果。

物:

名牌大學,學校的經費更充裕。某些土豪的名牌大學,光校友或企業捐款,一年就幾個億。學校完備的實驗硬件設備,普通大學望塵莫及。

現代的科研,出好成果要拼儀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是做研究,普遍大學的效率是拖拉機,名牌大學的效率是高鐵,二者如何競爭?

財:

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90%以上都被名牌大學包攬。科研領域,課題組間的貧富差距,其基尼係數,估計比非洲最不平等的國家差距還大。在富裕的課題組,花錢如流水。而在經費緊張的課題組,精打細算,有上頓沒下頓。

培養人才是最貴的,是用在把的錢燒出來的。就像培養飛行員、潛艇軍官,那都是黃金等身的財力付出。

培養優秀的博士,又何嘗不是靠大把燒錢。“人、事、物、財”,哪一個不需要強大的財力做支撐?

普通大學,燒得起這個錢嗎?

所以,你覺得,普通大學的博士跟名牌大學的博士,有多大區別呢?


羅思揚



木易可雕92268059


這是一句廢話,普通的大學有博士學位嗎?最高也不過是碩士學位,甚至是學士學位,還有許多不能授位的。既是博士學位,就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985或211,還是其他有博士授予權的學校,起碼都是省部共建的學校,其師資力量能用懷疑嗎?不要老把眼光盯著清華北大,中國有成就的科學家並不是這兩所學校包攬的,其他學校所佔比例也是相當大的。真正到了博士這一級,學成後能有差的人嗎?大家總喜歡說這也沒用、那也不成,難道國家的科學成就自己出來的嗎?把清華北大說得那麼好,在錄取時成績難道全部是頂尖嗎?要好好想想再說。每年的高考試卷都是幾套,其難度最深的和最簡單的又能怎樣去計算呢?如果是全國一張卷子,這樣說還算符合。既然卷子上有差異,又怎能說其他學校的教育不成呢?只有說在同等的情況下略有出入而已,象文化強省的考生,其成績本來要比清華北大錄取其他省份的要高,象這些人莫說在其他學校,就是讀個專業也比他們差不了。基礎是最主要的,後上去的只是在所學之時能暫時領先,久而久之未必強得了他們。就象建高樓大廈一樣,如果基礎不穩,儘管再用鋼筋混凝土,也只是在短期內不會怎麼樣,時間久了就會自然崩裂。好成績是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不是學校好醜的效果。只要善於思變、追求至高,就一定取得屬於自己的東西。


碧野28


一.含金量差別

無論是進入科研機構還是找工作等,社會的認可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薪資待遇也會不一樣,當然如果你是普通大學的博士生,有很好的科研成果那另說。

二.圈子不一樣

博士生導師往往會影響你接下來的一生,越好的博士生導師擁有更好的技術和人脈資源,對你以後的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是身邊的同學,普遍來說會更優秀,出了社會也是更高質量的人脈資源。

三.項目層次不一樣

名牌大學的導師做的項目會普遍比普通大學的更有難度深度,這對個人的成長和見識也是不一樣的提高。

喜歡的話關注一下哈


愛搞笑的灰大叔


在正式談個人想法以前,首先有必要對中西方對於博士含義予以簡單區分。在我國,往往傾向於認為博士為“廣博”之意(有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在西方,博士則暗含著“專業”之意,即博士是在某一個小點上對人類知識作出貢獻的人的榮譽稱號!而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上還是西方那一套,因此博士的培養目標不是“廣博”,而是在某一細分領域鑽下去,能夠做出一些創新,發現些新的知識,貢獻於人類的知識!有了這一點了解,我們接著可以從一般意義上談談名校和普通學校博士的差異!第一、大師之差異: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有大師而不是大樓,在哪裡遇到大師就更容易變成厲害的人,畢竟對於名師出高徒的效果,大家都太熟悉了!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關鍵在於思維方式~如何發現好的研究問題,如何展開研究,以什麼邏輯進行研究成果的報告展示,也是學生應該學習的根本,而不僅僅是和大師搞關係!第二、學科平臺之差異:除了導師,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平臺了,哪一個平臺能給博士們提供良好的學風、良好的科研平臺、與國際大牛同行交流合作的機會,哪一個就更有機會和條件去把握學科研究領域的動向、研究課題的深入價值挖掘!第三、培養過程把關之差異!博士培養,關鍵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太難了(上了一二十年的學了,思維方式早已固定,突然想改變,太難了;即使在專門訓練下偶爾改變,也需要長時間的鞏固才會牢靠,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國內外博士的培養都要長週期培養吧!)!既然轉變難,培養過程的把關就太重要了~不用懷疑,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總會存在大量的人掉隊,具體原因多種多樣!總的來說,名校也好,普通學校也好,誰能接近大師,誰能擁有更好的條件,誰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誰就更容易成為高質量的博士!


海浪拍打著沙灘Web


對於這類問題,本人做如下回答,對於喜歡的人起到拋磚引玉,對於不喜歡的人也不要噴我。

儘管很多人不喜歡把高校劃分為三六九等,但經過多年的競爭和發展,我國高等學校的三六九等已經產生。從目前發展狀況可知,作為我國高校第一梯隊C9聯盟、除去C9聯盟的985、221工程大學、普通一本、普通二本等。

能夠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學校在上述這幾個層次的學校中都有,但這些層次的學校在師資、實驗室建設、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博士畢業的標準都是有差別的。當然博士畢業後的含金量還是有區別的。

當然,對於一個人而言,出身不能決定一切,但出身還是決定起跑線的,這也是為什麼名校畢業生俯視一般學校畢業生的原因。

誠然,一個人在一生所做的一切不完全取決出身,這需要工作後的加倍努力,力爭在某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本回答供參考!


野生動物專家李長生


最大區別是眼界。

我在一所211高校讀了碩士,後來又去了華東5校中的一所讀了博士,也接觸了一些世界級高校的博士,最大的感受就是眼界的差別。

我碩士的有些同學就在本校讀了博士,他們中的一些不可謂不認真,不努力,但是他們在接觸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課題,研究方向,研究者時都存在缺陷,他們很難跟得上最新的研究,更難融入到頂級研究的圈子中,他們的眼界相對有侷限。

我目前就讀的這所學校,和境外高校合作緊密,年輕老師基本上都是頂級高校畢業的博士,他們帶來的是最新研究,合作的是最頂級的學者。

因為常有國外高水平學者來做報告,因此可以發現他們的眼界更是不同。他們往往做的是拓展當前界限,希望去引導邊界的發展,而不是固定在當前的界限。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