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南開校父嚴修與廊坊三河

嚴修(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5日),字範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與張伯苓同為南開系列學校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南開校父”。同時,他還擅書法,與華世奎、孟廣慧、趙元禮共稱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德宗光緒九年(1883年),嚴修中癸未科進士,殿試位列二甲第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1894年(甲午年)任貴州學政,凡任四年。任內曾捐資辦學,並奏請朝廷,要求廢除科舉,開辦經濟特科。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辭職回津,仍相信中國必須變法維新,在天津他棄政從教,大力興辦教育。首先在家中興辦嚴氏家塾,聘請張伯苓任教。宣統初年,仍主持順直教育事業。袁世凱被罷職後,也被清廷禠職。

王垚:南開校父嚴修與廊坊三河

1906年間.鄉紳鄭菊如將津城西南“南開窪”十餘畝空地捐贈給敬業中學用作新校址,嚴修與王益孫、徐世昌、盧木齋諸人共捐銀二萬六千兩建築新校舍。一年多以後校舍建成,因學生日增,甚感教室緊仄的中學堂始搬離嚴宅,遷入新址,學校隨之更名為南開中學堂(亦稱南開學校)。1919年9月25日,南開增設大學部,1923年5月大學部遷到八里臺的新校址。1923年9月,增設女中部(前身為嚴氏女塾,後更名嚴氏女學、嚴氏女中,1923年更名為南開女中。)1928年,增設小學部。他在南開學校設立了嚴範孫獎學金,周恩來在去日本留學及以後留法勤工儉學時,都得過嚴修的鉅額資助。1929年3月15日嚴修逝世。逝世後,南開校友集資在南開中學內興建了“範孫樓”。

當年在張佩綸的調教下,嚴修曾經寫下“男兒膽氣須磨鍊,要向風波險處行”這樣剛健的詩句用以自勵。除創辦南開學校的“事功”外,就是戊戌變法前夕上書光緒倡開“經濟特科”的那份奏摺。嚴修生平曾兩次冒險上奏,奏開經濟特科乃其一,攝政王載灃開缺袁世凱之後抗疏勸留乃其二。兩次封奏意義不同,均展現了嚴修不輕易外露的硬氣和鋒芒。但是,嚴修一生的著述除了洋洋大觀的嚴氏日記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詩詞之外,絕少有其它行世。他中年時發過這樣的感慨:“好爭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威,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藥者必不壽,好著書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輕著述而重躬行”,樂於擇取“回實處去做”的路徑,與一般文人的崇尚虛文有很大不同。

王垚:南開校父嚴修與廊坊三河

嚴修先生祖籍浙江慈溪東鄉,“清順治年間,先生的七世祖應翹以經商遷居天津,遂為天津籍。祖父名家瑞(1805—1872)(譜名道亨)字宇香,生子仁波。伯祖道尊,字師範,無子,遂以仁波承繼道尊。父嚴克寬,自仁波(1830—1880),長蘆鹽綱總。生二子,長名振,次名修。以振承繼宇香,故字香孫;以修承繼師範,故字範孫。”(嚴仁曾:《嚴修先生自訂年譜輯注》)仁波還生有一女,名淑琳,嫁與天津華世琯。

嚴修先生的曾孫嚴文凱於2017年2月,在一篇題為《一代人師——嚴修》的文章中說“我的曾祖父嚴修,字範孫,1860年生於天津”。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嚴修先生的出生地應該為今河北省三河市。嚴修先生所撰的《範孫自訂年譜》中記:“咸豐十年庚申(一八六0年),一歲,生於京東三河縣。我家自戊午避英法聯軍之難,遷居三河”。三年之後,又記:“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年),三歲,祖母之喪,全家回津。是年,餘患痘兒死。餘妹生。”在二十五、六歲之時,嚴修還又曾回三河寓居一年,於其地讀書暢遊,《範孫自訂年譜》分別記:“光緒十年甲申(一八八四年), 二十五歲,補讀《爾雅》,兼課崇兒。十二月,三子智府生。十二月,赴三河,借居鹽店讀書。是歲,有法越之役。光緒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年),二十六歲, 正月、三月,兩遊盤山。居三河一年。冬,入都。臘底還津”。

王垚:南開校父嚴修與廊坊三河

對嚴氏家族寓居的情況,三河市的前代地方誌有明確的記載。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曹禎等所纂《三河縣新志》卷十一《文獻志▪人物篇下》載:“嚴家瑞,字宇香,選遊擊;子克寬,字仁波,選守備,原籍天津三邑之鹽商也。仁波咸豐八年值英法聯軍之亂,攜眷避於三河之段甲嶺鎮,遂家焉。秉性慷慨,好公益,恆急人之急,雖處貧困施與無吝色,說者以為有乃父風焉。僑居段甲嶺時,鄉人有不能娶者給資以娶,死有不能殮者出資以殮,受其賜者頗多,然皆忘其姓氏,迄今父老猶交口稱之”。

王垚:南開校父嚴修與廊坊三河

數年的三河生活,給嚴修的一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於民國五年(1916)曾撰詩說:“吾祖吾親逮我身,泃陽曾閱幾年春”,詩內的泃陽即是今三河的古稱。民國二十四年《三河縣新志▪藝文志》收嚴修與三河有關的詩文作品較多,如《乙卯仲冬與李錫三重聚三河八日別後賦寄》《丙辰三河汪大令君碩寄示近作次韻奉和》《憶兒時瑣事漫成十三首隻錄四首》《嚴修三河郝孝子詩》等,均反映了三河給著名歷史人物嚴修所留下的深刻印記和濃厚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