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

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

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二十七代天師之曾孫。祖敦信,父處仁,仕宋知臨川縣。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嗚,忽笑,賦詩曰:“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

九歲嗣教。崇寧二年,懈州奏鹽池水溢,上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蕾為害,宜宣張天師。”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闕召見,問日;“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上悅,令作符進。上覽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上問能書否,對曰:“臣嘗書《 道德經》 。”遂取進上。問修丹之術若何。 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競以扇求書,以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之所御也;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處。瑜頃,雷電晝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問:“卿向治蛟蕾,用何,將還可見否。”曰:“臣所役者關羽,當召至。”即握劍召於殿左,羽隨見,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封汝。”世因祀為崇寧真君。

明年三月,奏鹽課復常。五月,召見賜坐,問道法同異。對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名,何同異之有。”上曰:“然若有同異,便與言為三矣。”因進天心蕩兇諸雷法,上親祀之。七月,建壇傳授經錄,演法講說道妙,參禮者雲集,皆領悟而去。上御天祥殿,從容問道及時政。對曰:“元佑諸臣,皆負天下重望,乞聖度從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對曰:“陛下弘建皇極,無偏無黨,以天下蒼生為念,幸甚。”力乞還山。上獎諭許之,贈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禮餞於國門。

四年復召,建醮內廷,因密奏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玄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業,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及漢天師像。”屢乞還,不許,問何所欲,對曰:“臣所欲,上清觀弊陋偏僻,眾欲遷而新之,力所未能。”命江束漕臣,即山中度地遷建,賜田以食其眾。復立庵於山之北,為天師修煉之所,御書靖通庵額賜之。有亭曰修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奉玉冊,上祖師號,封為真君。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學者,率數千百人。

大觀丁亥,上遣使,命醮於山中。且召赴闕,時徐神爺同館居,無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歸休。”對曰:“歸則便歸,何思何慮。”神翁遽坐而逝。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桔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內侍奏仁濟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地久之,遂蘇。上覆命以大甕數十,貯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上遣使問道要,且言神仙可學,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進。歲大旱,命禱之,雨三日。授大虛大夫,辭不受,御製詩以賜。

大觀二年,還山。賜金帛,力辭曰:“臣一野褐爾,得以無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別曰:“聚散本常理,出處無定期,浮生倏忽,諸公勉之。”還山,與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還山,即西源築庵居之,扁曰:渾淪。沂陽瓊林臺北有為愛西源,好絕句五首。”時石自方從鄱陽來,與之遊。一日,語以死生之變。自方曰:“吾得全於天,不知好生,不知惡死,奈何得以死哉。”答曰:“不然,爾謂得全於天,天覆得全於何。真宰不明,性識交熾,一真獨露,萬劫皆空,則天亦無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復召,以疾辭。俾弟子王道堅奉謝,以修德彌災為告。劫改上清觀為宮,授道堅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預禳國難,遂還籲江。王文卿皆以道術同顯於朝,既還山,亦常往還,由是日曠逸自怡,或風晨月夕,窮幽極險,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題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龍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人莫能測。嘗遊麻姑,憩齊雲亭,嘆曰:“蓬萊步入,清淺其桑田乎。”靖康之變,其言始驗。丙午,金人寇汴,上與太上皇思天師預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慶觀,索筆作頌曰:“一面青銅鏡,數重蒼玉山,恍然夜船發,移跡洞天間,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閒,西山下紅日,煙雨若潛潛。”書終而化。時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師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張憲適至,率士民葬於龜山之下。

初天師在京時,太學生陳東、易觀以終身問,天師曰:陳東為忠臣,垂名不朽。易觀為縣,以壽終。□ 高宗南渡,陳東上言,乞罷黃潛善,汪伯彥,東被殺。易觀為太和令,家貧,以年終。

天師既化,越十六年紹興辛酉,西河薩守堅遊青城,遇於峽口,授以符法,及《水調歌》 一闋,授書一緘,履一隻,令達嗣天師。抵山,嗣天師發書,異之,令人啟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後亦有遇於武夷、羅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廣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壘,禮膺尸祝之榮,蚓奕葉振邁於真風,宜錫號優祟於昭代。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潛心沖默,善性粹和,道集虛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嘗因宋主燕閒之問,極陳老氏清淨之宗。神得一以靈,故禱祠而輒應。物歸根曰靜,惟精氣之長□ 存。是用增寵秩於仙階,襲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陽穀,豈徒想於高蹤,乘白雲,歸故鄉,尚柢承於先命。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虛靖天師寶誥(1)志心皈命禮。白雪丹霄,黃芽舊積(2)。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3)。玉局籙符漢祖傳,正一斬邪之秘旨(4)。維一登名於紫府,為一掌握於雷霆(5)。伐疵癘於青寧,滅妖氛於下界(6)。巍巍蕩蕩,渺渺玄玄(7)。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8)。隨機格物,鹹邪遵承(9)。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演化天尊(10)。

【註解】:

(1)虛靖天師寶誥:張繼先(公元1092年-公元1127年),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北宋末年著名高道,為龍虎山天師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飛昇,世壽三十六載。

(2)白雪丹霄,黃芽舊積:白雪,即水銀,也指唾液。黃芽,即丹鼎派所說之黃金。白雪黃芽合稱“黃白之術”。舊積,積累修道。

(3)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三五飛步,即踏罡之法。《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經》雲:正一法本一氣而生三,動化於五,故號“三五法”也。

(4)玉局籙符漢祖傳,正一斬邪之秘旨:籙符,召役神將之法碟。漢祖,東漢祖天師張道陵。

(5)維一登名於紫府,為一掌握於雷霆:登名,即上奏。紫府,一說為神仙居住之宮闕,一說為丹成之後出元神之所。雷霆,雷法。

(6)伐疵癘於清寧,滅妖氛於下界:疵癘,災害瘟疫。此句言虛靖天師鹽池收妖之故事。

(7)巍巍蕩蕩,渺渺玄玄:形容詞,喻虛靖天師道法之玄妙。

(8)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度,達到。三花,人花、地花、天花。人花煉精化氣、地花煉氣化神、天花煉神還虛。五氣,五行之氣。此句可見虛靖天師道法之高。

(9)隨機格物,鹹邪遵承。格物,窮究事物原理。鹹邪,感應。此句喻意虛靖天師之廣大聖德。

(10)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演化天尊: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封“虛靖弘悟妙道真君”,道教尊為“玄風演化天尊。”

張繼先思想著述

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

合併圖冊(2張)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係,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

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擯棄他法,是謂“破妄”。

張繼先會通祥宗,除繼承其家傳符籙道法之外,亦兼修內外丹。他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乃是由於“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籙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後代天師明張宇初輯有《虛靜真君語錄》七卷,多敘述張繼先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的《心說》謂心與神,道異名而同義,守一虛無,即離塵絕世。一念萌動,即墮輪迴之苦。其論說、書信、詩歌,明張宇初編次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收入《正統道藏》。另外,《正統道藏》又收有署題“虛靖張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