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評》嚴蓬評價《巨齒鯊》:視覺效果震撼 內容差強人意

《今日影評》嚴蓬評價《巨齒鯊》:視覺效果震撼 內容差強人意

1975年誕生的電影《大白鯊》成為不朽的銀幕經典之作,自那以後,各式“鯊魚”題材的電影層出不窮,8月10日正式上映的《巨齒鯊》也為觀眾呈現了史前巨鯊的奇觀,即便有“硬漢”傑森•斯坦森、中國女演員李冰冰的加盟,但觀眾的視線卻始終無法脫離這隻從馬裡亞納海溝出逃,破浪來襲的猛獸。8月14日,《今日影評》特邀影評人嚴蓬和觀眾一起探討《巨齒鯊》引發的威力和沉思。

拆分《巨齒鯊》

恐怖氛圍營造成功 立意不夠有力

節目中,電子騎士嚴蓬將《巨齒鯊》分為魚頭、魚身和魚尾三個部分。首當其衝的是魚頭,在氛圍的營造上,“魚頭”成功咬開觀眾的心理防線。嚴蓬表示,這部電影無論在視覺效果的衝擊性和驚悚效果的營造上都表現得非常好。比如說巨齒鯊的“巨齒”,以及海地神秘的環境。“如果大白鯊是一個潛水艇的話,這就是一個航空母艦”,嚴蓬如此比喻。電影把深海的恐懼和人類對巨大物體的恐懼結合在一起,而且這種恐懼貫穿全片,達到了怪獸片的基本效果。

《今日影評》嚴蓬評價《巨齒鯊》:視覺效果震撼 內容差強人意

接下來是魚身,也就是內容的呈現和表達。嚴蓬表示,《巨齒鯊》的內容屬於“乍一看說得過去,但是細想還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人從潛入海底到浮出海面的過程過於簡單,給觀眾的時間感也過於快。這個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從深海到淺海,人需要經歷很長的減壓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分階段的,否則人的肺無法承受這麼快的壓強變化。反之,卡梅隆的電影中就很注意這一點。嚴蓬在節目中提到卡梅隆之前導演的電影《深淵》,其中描述了人需要一步步減壓,然後才能進船。《巨齒鯊》中的另一個比較大的知識漏洞是,如果不是遇到極端狀況,鯊魚很少去淺海捕食,因為它容易被淺海的珊瑚割傷皮膚,而片中的鯊魚則像是編劇塑造出的主觀形象,使得其在劇情上略顯平庸。

《今日影評》嚴蓬評價《巨齒鯊》:視覺效果震撼 內容差強人意

魚尾是一條魚前進的動力,在這部影片中,“魚尾”則代表著影片的立意。嚴蓬認為《巨齒鯊》的影片立意則過於簡單“魚尾”不夠有力。怪獸片主要立意多是通過怪獸來直麵人物內心的恐懼,或者怪獸本身象徵著自然力量,人類若要毀滅自然,則會被自然力量反噬。比如《侏羅紀公園》反思人類在倫理和科學上對克隆技術的擔憂;《大白鯊》則象徵人類戰勝外部戰爭的恐懼;《金剛》和《哥斯拉》中,在怪獸死後也激起了觀眾的同情心。而《巨齒鯊》中人物的任務就是去消滅鯊魚,至於消滅後是否對深海自然生態帶來影響,如何去彌補生態失衡的狀態等內容則完全沒有討論。

題材不夠特效來湊

怪獸片也需要動人故事

如今的怪獸大片想象力很豐富,場面也越來越激烈,但是往往卻顯得頭重腳輕。從《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再到《哥斯拉》,從40年前的《大白鯊》到如今的《巨齒鯊》,只是過去經典作品的翻版。嚴蓬表示,現在的怪獸電影越拍越極端化,找到特別巨大的類似於恐龍或者其他史前怪獸,加一些科幻包裝製成一部電影。這說明現在確實不容易找到容易刺激觀眾的題材,所以只能在視覺效果上做文章。然而,怪獸到底代表著什麼,它將如何與人類相處,才是怪獸片值得探討的問題。嚴蓬提到比較正面的例子是《金剛》,導演彼得傑克遜成功讓觀眾相信金剛和女豬腳之間的感情,所以好的怪獸電影需要讓觀眾有情感投射和共鳴,才能講好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今日影評》嚴蓬評價《巨齒鯊》:視覺效果震撼 內容差強人意

《巨齒鯊》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海底侏羅紀,能看出創作者的匠心,人類與洪水猛獸的戰鬥也在電影技術的推進下不斷升級。但電影不僅僅止步與奇觀,多重商業元素,只是加分項,其背後傳遞的意義,更值得人深思和探尋。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週一至週五晚22:00檔於CCTV6電影頻道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