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影評

《決戰中途島》

《決戰中途島》影評

海報

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中途島戰役真的是遐邇聞名,關於它的電影,也值得每個影評家大書特書。

無論是山本五十六還是尼米茲,或者是南雲忠一,這些都是長期活躍於影視屏幕的經典梟雄。而一向擅長"大製作,大手筆,大場面"的艾默裡奇導演,這次會向我們怎樣演繹這場史詩對決,真的頗為期待。

在小編看來,《決戰中途島》顯然屬於傳統戰爭片的範疇,它更多的是帶有一種科普功能。

由於影片的歷史性,所以這部電影是自帶門檻的,倘若不瞭解二戰歷史的話,去了影院,估計也只能欣賞各種海空華麗特效。

接下來,小編就順著歷史脈絡,給大家大致梳理一下前後因果,以便大家更有效率的觀影。

故事的起點還要從從1941年12月7日日軍發起的珍珠港偷襲講起。在這之前,二戰已然爆發,德國入侵波蘭,日本侵入大半個中國。但美國人依舊是堅持不參戰,憑藉兩個大洋的天險,過著自在逍遙的生活。

然而,一心秉承"孤立主義",不想瞎摻和的美國,卻被日本發起的珍珠港事件拉下了水。日軍的軍事威脅,國內的愛國熱情爆炸,一夜之間喚醒了這個裝睡的龐然大物。

於是這就有了電影開場,開頭咣噹咣噹一通爆炸,挺符合艾默裡奇的手筆風格。

被惹惱的美國,面對痛失西太平洋防禦屏障的事實,動作迅速,火急認任命切斯特•尼米茲為太平洋艦隊司令。

不得不說,尼米茲卻是擁有著極強的戰略洞察力與非凡的想象思維。他一上任就開始了一場豪舉,他組織了16架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要去轟炸東京!

轟炸國都,不吝於直接在日本的臉上給了一記火辣辣的耳光,無論是提高美軍士氣,還是挫敗日軍進攻勢頭,它的象徵意義都是無可比擬的。

這個轟炸計劃最絕的地方在於轟炸完畢並不返航,而是直接飛到中國降落,電影中也設計了中國軍民幫助飛行員逃生的段落。

東京乃是天皇陛下居所,首次遇襲,給日本國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威懾,由此,日軍冒進情緒橫生,也就延伸出了後來的珊瑚島海戰與中途島海戰。

電影當中有條很清晰的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美日的情報對決,這也是中途島海戰美軍勝利的關鍵。

戰役開始前,美軍情報人員在截獲到的日軍電文裡反覆看到"AF"字樣,就判斷這是下一個主攻點,但搞不清楚AF到底是指哪個地方。

於是情報人員玩起了釣魚執法,故意讓中途島美軍發電文,謊稱島上的淡水設備發生故障。果不其然,沒多久日本的電文中就有如下字樣:"據報AF缺乏淡水,攻擊部隊帶足淡水。"

這樣就完全確定了日軍的目標,就是中途島!美軍也開始了緊密的佈防工作,打算這一次,要讓日軍有來無回。

於是在一段時間林林總總的鋪墊襯托之後,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終於打響。

中途島作為太平洋的中心心臟,既是美軍的防禦據點,也是日軍入侵的跳板,乃是軍家必爭之地。

日軍想要畢其功於一役,藉此戰役,徹底掃清美軍的海上力量。具體交戰過程,小編不便多言,詳情可以去問度娘。

電影的高潮點設計在著名的"命運5分鐘"上,頗有戲劇性,這也是電影最刺激感官最酣暢淋漓的一段,這段情節的主要角色就是貝斯特上尉。

交戰過程中,先前因為換彈藥,日軍航母甲板上堆滿了易燃易爆物,此時零式戰機還在加油,還沒升上天空,此時的日軍航母無疑是處於一種近乎零防禦的狀態。美軍趁此機會,馬上命令轟炸機魚貫而下,三艘航母眨眼間變成了活靶子,瞬間起火燃燒沉沒。

而貝斯特上尉採用了古典的"俯衝轟炸"戰術,從上往下加速俯衝投彈,雖然這種戰術,今天已經被淘汰,但這種遊隼獵食的戰術,根本不帶剎車的,絕對是在玩命!

這是《決戰中途島》的最大看點,也是最讓觀眾手心出汗的劇情。

貝斯特上尉在幾乎快要撞上航母甲板的時候,果斷投彈,迅速拉起,擦著海平面脫離日軍航母,一顆航彈結果了日軍的赤城號航母。

說完主體,再講一下優缺點。

小編認為,這部電影補充的感情戲剛剛好,並不煽情,就是這電影的時間線也太長了點。

四場戰役,難免有些流水賬的感覺,僅憑中途島海戰,就足以撐起一部優秀戰爭電影場面。順敘下來,不免有些冗長,容易給觀眾帶來觀影上的疲勞。

對於日軍主官的塑造很成功,無論是山本五十六的奮力掙扎,還是其他軍官的癲狂,都演繹的恰到好處,甚至有種悲壯的色彩。

個人覺得海空特效還可以,雖然看得出預算緊張,但也沒有敷衍觀眾,雖然有些地方看起來有些塑料感,但是確實是盡了心的。

如果,你不瞭解繁瑣的歷史情節的話,把它當作一部海空特效戰爭大片來看也可以。

總體觀感不錯,對二戰歷史感興趣的觀眾,可以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