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科学 也应遵循科学逻辑

法制晚报——有话要说

7月29日,多国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建议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介入,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真相究竟如何,事主三缄其口。(8月1日《科技日报》)

业内对韩春雨新基因编辑技术实验结果的质疑,一方面因为国外该行业科学家都没能复制其实验结果;另一方面方舟子揭露其博士论文造假,认为一个有学术造假前科的教授,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值得怀疑。当然,也有文章指出,NgAgo对传统技术的颠覆性突破背后涉及的利益冲突是这次质疑的主因。

客观地说,任何新科学研究成果形成初期必然是不成熟的,只有业内人士不断的质疑、论证,才能实现成果的完善,并为业界和社会所接受。科研人员必须要有直面质疑的勇气,更要有面对质疑时挺身而出进行自我思考、科学论证的实力,二者缺一不可。

但我们应当知道,对科学的质疑本身也必须是科学的,它不应沦为一场口水的攻讦。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科研人员个人操守,应当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本原则,必须经过反复的验证,才能得出最后的结果。

对于科研人员本身,如果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认同,在排除需要保密的相关科研内容后,需要向社会提供详实而全面的数据分析、客观公正的论证过程并接受检验。这也是研究者应有的工作流程和气度。

因此,在时间未曾给我们答案之前,我们不必急于对科研结果下定论。科学质疑的意义在科学发展本身,科学质疑的过程也必然是诡谲精彩而值得期待的。朱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