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又爆大消息,楼市避险情绪上升,这一次大家真的慌了?

棚改又有大消息。

7月12日下午,住建部发布会表示,今年上半年棚改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5%。其中在最受关注的棚改动向方面,住建部也给了明确表态: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应该调整安置策略,更多采取实物安置的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

住建部还表示,其实早在2017年,相关调整就已经展开。

去年8月,明确商品住宅消化周期在15个月以下的县市,应控制货币化比例,更多采取实物安置。

去年11月,又进一步明确,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仍采取货币化安置的,棚改专项贷款将不予支持。

所以,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确认,棚改刹车早已于一年前启动。

综合之前国开行的放风,我们可以确认,一些棚改货币化过度的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及时收手,而是采取了一种“抢收”的策略。这种策略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上半年,各大房企拿地和销售额的井喷。

拿地方面,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300个城市土地市场成交额为19513亿元,同比上涨27%。土地市场仍然保持了较高热度,三四线城市贡献甚大。仅6月份,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额就达到了1654亿元,环比上涨了66%。从楼面价和溢价率来来看,也都明显超过了一二线城市。

销售方面,1-5月份中西部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远高于东部。

棚改又爆大消息,楼市避险情绪上升,这一次大家真的慌了?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一、大开发商加速优化库存,或就此从三四线城市撤离

一二线强力限价,三四线城市相对宽松,大部分开发商的利润越来越依赖三四线城市。但是现在几乎可以宣告这种好日子到头了。

住建部在12日表示,库存较高的城市仍然支持货币化安置,但是这个体量已经比较小了,更多的城市实际上不需要继续采取货币化安置了。易居研究院监测的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住宅库存总量为42708万平米,同比减少8.2%,仅相当于2012年3月份的水平。部分城市比如大连、杭州、金华等城市,商品住宅库存同比跌幅高达53%、49%额和41%。

接下来,房企会面临多重困难,比如要迅速优化库存,尽快脱手一些次级项目;比如如何继续找到足够多的购房者,长期的高周转已经迅速消耗甚至透支了大量需求;再比如如何解决大规模到期的债务问题。这一切都是串在一起的,这一次挑战更大,因为刺激不会再重演。

总之,开发商们接下来只能继续把高周转做到极致,要与自己拼,要与时间拼。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以高周转之名,行撤退三四线城市之实。

棚改又爆大消息,楼市避险情绪上升,这一次大家真的慌了?

二、三四线城市或就此衰落

去库存本来是给地方的一笔长期低息贷款,这些流动性本意是帮助三四线城市摆脱债务泥潭的。不过实际上很多城市却借此大规模举债扩张,这些借来的资金一般是进入了地方城投平台,新增了大量隐形债务。比如今年曾被暂停地铁项目的包头,类似这样的城市有很多。

但是,随着棚改的熄火,接下来的融资将主要以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为主,这会使地方的债务“显性化”。未来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一些被隐藏的风险会越来越多的浮现,地方债务违约或许会越来越多。

此外,大量三四线城市已经历了一轮房价暴涨,此时棚改熄火,人口和产业等基本面方面的根本劣势会重新主导楼市,这决定房价下跌基本成定局。

而且三四线城市几乎不可能再次崛起了,因为这一波棚改几乎耗尽了所有的潜力,再想刺激也找不到载体了。在这一波大行情中,个别城市掏出的地铁,高铁概念只不过是聊以慰藉罢了,改变不了大势。

棚改又爆大消息,楼市避险情绪上升,这一次大家真的慌了?

三、一二线城市也不容乐观

虽然上半年,不少二线城市新房市场屡屡曝出万人摇号,但更多的楼盘实际上销售并不乐观,而且他们当中有不少也是有棚改刺激的。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二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是不断上升的,但成交量却不容乐观,成交量低迷实际上是房价回调的前兆。这是应该引起警惕的。

至于一线城市,最近一两个月,身处北京的我明显感觉到中介开始着急了,催促潜在客户看房的电话越来越多。而在上海,当地今年有过卖房或置换的人应该能感觉到,周期拉长了不好,无论是自己卖的房子还是打算买的房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砍价,参与二手房交易的人真的少了。

我的感受是未来半年至一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形势不容乐观,再远一点,仍然不确定。

棚改又爆大消息,楼市避险情绪上升,这一次大家真的慌了?

现在来看,“短期看金融”的确发威了,调控没能扭转人们的预期,打消购房热情。但棚改熄火,资金收紧,却真正让大家感受到了楼市的寒意。整体来看,楼市避险预期正在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避险情绪或继续发酵成悲观情绪。

当然,这种情绪在此前的三轮楼市短周期中早已重复出现过,这次到底会有多大能量,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