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你是不是也會這樣,對不熟悉的人客客氣氣,卻很容易跟最親近的人發脾氣。發完脾氣也會後悔,但是下次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如果你也正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相信你看完這篇文章一定會豁然開朗。

-01-

為什麼會對陌生的人很客氣,

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我們時常會對親密的人、在意的人非常苛刻,對他們有很多無理的要求,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歇斯底里,開始憤怒、抱怨,繼而冷漠、絕望。

比如會要求他能秒回短信、隨時關注自己、為自己做某件小事等。

後來聽從事心理學的教授講課,才知道了這種現象是一種人的心理常態:有的人會抱怨伴侶工作忙不夠陪自己、不夠關心自己;抱怨父母不對自己多一些鼓勵和支持等等。

那些情緒、指責、抱怨、苛刻,更像是自己是在用生命向對方吶喊:“你對我的關心不多,你為我做的不夠。”

雖然我們有時候自己也會充滿了內疚。覺得不該這麼對待親密的人。但是又控制不住,當他不能滿足自己某個需求的時候,情緒又開始爆表。

最終就陷入了:「苛刻—憤怒—自責—更苛刻—失望—絕望」的死循環。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對親密的人發火,提無理的要求、苛刻、憤怒。這個狀態讓我們自己很痛苦,也讓親密的人很受傷。

當你在憤怒的那一剎那,如果願意停一下,去聆聽憤怒,憤怒其實是一種強烈的需求。

我對你憤怒,是因為我想從你這要,想從你這拿走一些東西,以得到滿足。

因為你是我親近的人,所以我想要從你這裡得到的東西更多,我有多憤怒,其實是我多需要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於不相關的陌生人,總是客客氣氣。我們對他們沒有需求,所以也不會產生憤怒。

但是,用憤怒和抱怨表達自己需求,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

被憤怒就像被閹割一樣,會讓人產生特別強的無力感,覺得做什麼都是錯,從而什麼都不想再做,即使想去做到也會感到力不從心。

被抱怨會讓人產生特別強的淹沒感。

被抱怨的時候,人會感覺到自己做了多少都是0,被盯著的永遠是沒做到的部分。即使做了30、60分,只要沒有達到對方的100,都被定義為了0,繼而產生了做什麼都白做的感覺,像是被吞沒了一樣。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02-

「我很需要你」

這是一個事實,卻很難說出口。

既然我們如此的需要被愛、被關心、被看見,為什麼不能直接表達說“我需要你來關心我、愛我”,反而要用一種反面的、甚至會傷害到親密的人的方式來表達呢?

“需要”這個詞,給人帶來的最原始印象就是弱者才需要別人。一旦承認了需要,就意味著我比你低,自尊心就受不了。

如果你只是出於某種義務或不耐煩而做的,索要來的就沒意義了。

那感覺像是一種施捨,好像我在乞討你的愛一樣,即使我得到了愛,我也沒有尊貴感。

其本質就是不安全感:如果我不能在心裡層面上完成比你高,我就是危險的。

我需要你,也意味著你可能不滿足我。當我需要你卻不滿足,那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重挫,我害怕你拒絕。

我需要你,但我害怕說出自己的需要。不直接說出需要,其實是怕表現出自己的脆弱。

於是我只有通過憤怒的方式,來讓你知道你錯了而改正,好滿足我。或者通過假裝不需要來告訴自己:I don’t care。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再深一步,我需要你,那麼你就掌管著我。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你掌握著我的生存資料,掌握著我生命的權利。

這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你掌控了我,萬一你拋棄我怎麼辦,你傷害我怎麼辦,這不是很挑戰我的原始安全感嗎?

這是極深的恐懼感,而我們習慣面對這種恐懼感的方式就是進化,成為憤怒。

憤怒是一種保護,會讓人感覺起來強大一些。能憤怒的人,都是企圖用情緒來壓迫對方。

因此從感受上來看,憤怒是把自己抬到了比對方高的位置以自保。憤怒是防禦恐懼的方式,通過反向的形式。

如果我們看到了自己或別人的憤怒,一定也同時看到了恐懼。剝開這個憤怒的外衣時候,被拋棄、被傷害的恐懼就會呈現出來。

有的人連憤怒都進化不出來了,直接跨越到絕望。

發展出合理化的信念進一步的安慰自己:

其實我不需要,我沒有這些我也可以過得很好。沒有人有義務滿足你,你只能變得更強大,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03-

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去表達需要?

表達“需要”,要直面自己內心的脆弱和真實的需求,也就需要有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

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們不承認自己是有“脆弱”的,我們不接納自己像個缺乏愛的孩子一樣,內在是有被溫柔呵護、被愛、被關注的需求的。

然後就會通過不斷的“示強”,來保護內心的脆弱。當我們剝開這個憤怒的外衣,怕被拋棄、怕被傷害的恐懼就會呈現出來。

人們之所以會恐懼,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滿足。

我們從來不會對必然會發生的事感覺到恐懼,比如當我對ATM機有需求,插卡必然會出錢,我們從來不會恐懼萬一不出錢怎麼辦。(前提當然是你卡里有錢且你記得密碼)。

但是心理需要不是,因為我們有太多次沒有被滿足的經驗,所以我們內心並不相信它真的能被滿足。

沒有人可以完全滿足、理解、在乎、重視另外一個人,總會有照顧不到的時候。被照顧到內心感受是一種間斷性強化的過程,間斷性強化最能強化人的核心信念。

間斷性強化就是有時候能滿足,有時候不能滿足。比如說賭博,有時候能贏,有時候不能。正是這個偶爾的強化,讓人慾罷不能,並想每次都贏。假如從此概率真的為0,人也就真放棄了。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被滿足也是這樣的,你所在意的人有時候能滿足你,有時候不能,讓你產生了“他是可以滿足我”的感覺,繼而讓你想要每次都得到滿足。

與賭博相同的是,每次得到強化了,你就小小高興下,每次沒有得到強化,你就會啟動各種防禦機制:憤怒、抱怨、假裝不需要。並再次驗證了這個真理:

沒有人真的完全在乎你,沒有人可以完全滿足你。他們終究會忽視你。

然後就會產生一種很深的不值得感。雖然我在要,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會被滿足。

如果你去審視內心,你會發現,憤怒與抱怨的背後,有一種徹頭徹尾的絕望感與孤獨感。一種難以言表的壓抑和悲傷,無處安放,不能流淌,不可言說。

而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痛苦就來源於此:我從內心並不相信你能滿足我,但是我還是想問你要。結果就是你真的不能滿足我,然後我就很生氣。

人們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絕望,對於不能自我滿足的憤怒。

為了應對這種悲傷,就以憤怒的形式投射出去要別人來滿足。

-04-

如何正確表達我們需要別人

我們生活在關係中,生命即是關係,每一個人都不是萬能的,我們確實的需要著彼此。

但我們以前對於提出需求就是喪失尊嚴的錯誤認知,導致我們不願意也不會去提出自己的需求,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去表達我們對別人的需要呢?

1、承認你是需要別人的,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當我們表達需要,並不意味著自己比你低,更不意味著我就失去了自我或者沒有尊嚴。

我只是承認我在某些方面的確需要你。就像是我去餐館點個菜,此刻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需要餐館給我一個菜。

同時我不覺得我因此就比你低了,因為我堅信我對你有同樣的其他付出,也讓你很滿足,我們是平等的。

當我表達需要,我也不強迫你滿足我,你可以說對不起本餐廳今日沒有這道菜。

那我換個菜或者換個餐廳就可以,而不會對著你大吼你為什麼居然沒有這個菜!你平時不是都有的嗎!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2、需要別人與依賴不同。

依賴就是完全不相信和行使自己的能力,而交付給對方來滿足。

依賴會有強迫,你不滿足我,我就很受傷,易絕望。

需要則是我表達,這是我的事。你能否滿足,是你的事。

但我不會因為不確定你是否能滿足而就不表達需要了,更不會因為我有很多沒被滿足的經驗就概括為你不能滿足我。

依賴就是我不行,你來替我。健康的需要是:我也努力,你陪我一起。

當我們能夠坦誠表達:此刻,我需要你。如果你方便,就滿足我下。如果不方便,就下次再滿足。我需要而不是依賴,我們的關係就會和諧很多。

當我需要,我就表達需要。而不是憤怒,或者假裝。

我們為什麼總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發脾氣?

我也會盯著那些你曾經滿足的部分,來強化自己是值得被滿足的。就像是我去餐館,我覺得我自然應該有那個菜的,即使今天沒有,我也相信它下次會有。

當我們能夠坦誠的表達:我需要你;我需要你為我做某件事;我需要你的愛;我需要......

當我們正確的向親近的人去表達我們的需求之後,我們和周圍人的關係就會從此變得不一樣了。

也就是:我把悲傷留給你,讓你來懂我。憤怒就不會再有。

最後,謹防把需要變成依賴。

有自我的需要,沒自我的需要,動力完全不一樣。

有自我的意思是:我需要你來支援我,這會解決我一大困境。但是你不支援我,我自身的系統也能支持獨立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