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拥有1300多万军队,为何不愿意加入对日本作战?

用户172819178


苏联当然愿意对日作战,只是要选准最合适的时间,这样子投入小收益大。在1945年初的欧洲战场上,苏联虽然胜利在望但是绝对不愿意分散一点点精力,那样子只会妨碍了夺取更多的利益。


从自己认同上,苏联虽然地跨欧亚两大洲但是从来都自认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和工业区也都在欧俄部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自然环境原因。毕竟亚洲部分大多数都是一年有长达半年冬天的西伯利亚无人地带,在当时甚至现在的科技水平下,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的成本都很高。


那么确保自己欧洲部分安全就至关重要,怎么确保?因为四战之地的东欧大平原纷乱的历史让作为苏联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有了一个固执的理念“国境线两边都站着俄罗斯士兵时候,我们才会安全”。换句话说,也就是尽可能在欧洲方向把自己战略纵深向西推,如果不能通过领土吞并来实现,那么就搞“卫星国”模式在幕后操纵东欧国家作为自己的屏障。苏联在雅尔塔体系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为了这个目的,苏联必须尽可能多的进入当时被德国控制的东欧国家,宝贵的军事力量当然不容分散到其他方向上。


另外从现实利益考虑,欧洲是世界上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当时如此现在也还是,控制欧洲就几乎等于控制了大半个世界。能跟苏联进行抗衡的西方国家,除了美国远在大洋对面之外,也就是欧洲的英国、当时被占领但未来可能重新复兴的法国和即便是被打败有朝一日也可能东山再起的德国。即便是美国想参与欧洲事务也需要在欧洲大陆上有立足点。那么尽可能多的控制欧洲,显然等于尽可能多的控制世界。


最后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苏联在远东太平洋方向上的海军力量不值得一提,后来对日作战中就连登陆北海道都办不到,只能勉强抢了“北方四岛”。真的要对日作战那么也基本只能限于在中国东北方向进行。可是东北注定是中国的,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变成苏联领土,这是世界大势所不容许的,而好像控制东欧那种也基本办不到了,中国的统一性跟领土被吞并一样是没法被世界接受的。那么对日作战出大力气当雷锋,这可不是精明的斯大林所为。


怎么能捞到好处,那就是利用美国惧怕对日作战遭受巨大伤亡的心理,让美国来求他。为此必须使劲的拖延,越往后拖苦战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国人这个心理就会越来越迫切。那么到时候就可以狮子大开口多要好处了……


最后苏联要到了什么呢?蒙古独立、中长铁路权益恢复(有点不要脸喽,最少北段可是作价卖给了日本,一个强盗给另一个强盗销赃,然后抢回来的行径,怎么看都不光彩)、旅大基地,还有半拉朝鲜半岛。


当然了,使劲往后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尽可能的消耗日军实力,更多的日军军舰和飞机被美军送进太平洋底,这样子苏联动手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等着美国扔下第一个原子弹,日本可能真的撑不住时候,苏联就赶紧动手了……


千里岩


首先我们要知道,1300万军队只是峰值,并不是苏联的常备军人数,是在战争状态下召集全国成年男子投入作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基本瘫痪。

接下来就是兵员素质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维持几百万的军队是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并且在和平时期是见不到经济收益的,所以苏联在德军入侵之前也只是维持了常备军,尽管后续又陆续补充了兵员,但这些正规军在二战初期就被德军击溃了大部分,重武器和大量武器弹药丧失,加上军人培训周期问题,这1300万人是有很大水分的,拥有完整后勤和炮火支援的只是少数正规军,大部分是临时组建的民兵部队,也就是俗称的杂牌部队,这样的军队能不能打败日本是一个很大问题。

再说战略方面,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前,苏军是一直被德军吊打,在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之后苏联才真正进入反攻阶段,在德国没有被击溃之前苏联又怎么会进攻日本?

何况俄国和日本曾在中国东北打了一仗,双方都是伤亡惨重,继承俄国大部分家产的苏联也曾在远东地区部署了上百万精锐防范日军偷袭,但是德军闪电战一开始,这些部队就全部开拔回国抵抗德军了,只留下少数兵力还生怕日本知道,对外一直宣称远东有重兵把手。

接着就是后勤,有句话说的好,打仗就是拼的后勤,不然你人到了战场没武器没弹药还打个屁,而当时苏联的全国资源都被调到前线才勉强支撑,后来德军的b集团军更是打进了高加索几乎断掉了苏联的油料供应,你说这时候的苏联那什么人和物资去揍日本?两线作战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那就是找死。

就算苏联还有家底打算硬上,但从莫斯科所在的欧洲富庶地区到达远东仅仅只有一条远东铁路,并且全年有大半年是冰封期,火车根本开不过去,运输费事费力不说,一旦日本空军炸毁远东铁路那待在远东的军队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

综合以上因素苏联在二战前中期是绝对不会和日本开战的,而到了战争后期德国被打败,国家工业机器全面启动,就算停掉但巨大的惯性产能依旧可以支撑苏联对日作战,加上苏德战场上被解放出来的作战官兵都是百战之师,作战能力十分强悍。

反观日本呢,最精锐的十六个师团其中十个已经被中国的长期抗战消耗殆尽,仅存的精锐也被美军在东南亚包了饺子而在中国大陆上的都是三期以后的补充兵,至于号称陆军之花的关东军在战争后期已经被补充兵全部轮换掉,一群培训到一半的新兵拿着步枪和几门九五式步兵炮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空军都死在太平洋战场上了,剩下能开飞机的都去做神风敢死队队员了()面临苏联的机械化钢铁洪流,只坚持了三天就被击溃穿插,最后迅速溃败。

所以说苏联并不是不愿意打而是时机不到。


微蓝大法官


1945年年初,前苏联即将击溃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军队,苏联的军队规模达到了1300多万人,二战即将进入最后收尾阶段。日本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都在节节溃败,法西斯失败已经不可逆转。前苏联军队不进入中国战场,要分两个时期来看:



1945年之前:莫斯科保卫战的残酷,抵挡德军的漫长战斗

1941年,希特勒的德军如日中天,所向披靡,整个欧洲几乎被扫荡,德军一路杀到莫斯科郊外,但让希特勒没想到的是,整整在苏联打了四年都没有攻下莫斯科,到了1945年,德军已经在多个战场出现失败状况,而苏联军队已经恢复元气,开始发起反攻,将德军的精锐部队击溃在苏联本土。

在1945年之前,苏联的首要目标还是要保持自己领土的完整,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付德军上,根本无暇顾及中国战场。


1945年:大国角力,一丝毫的动静都可能造成大的声响

1945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关键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各国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各国的利益问题,其中尤以苏联和美国两强为代表。对于日军,苏联要看各方走势,日军同美军的直接对峙,可能会削弱美军,那就会间接增强自己在最后“分割”时的话语权。苏军开始不愿出兵中国也在此。

而之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击溃日军,并向日本本土投射原子弹,几乎将日军击溃。前苏联也坐不住了,出动150万军队进入东北攻打日军,以求在获胜后的谈判中抢得更多利益。

你如何看待苏联最后时刻出兵150万进入东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对日军进行了两次大型的战役。第一次是1939年诺门罕战役;第二次是1945年8月消灭了“百万”精锐日本关东军。

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1939年5月到9月,在中蒙边界诺门罕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现代化战争。参战双方为日本、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气焰嚣张的关东军向苏联红军发起猛烈进攻,以为将很快取得胜利,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大败结束。有日本学者称这是“日本陆军成军以来的首次惨败”,“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但由于诸多原因,有关这次战役的研究和公开出版物并不多见。但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日、苏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

诺门罕战役,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役。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诺门罕战役使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灭。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这是蒙古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之一,蒙古国为战争爆发70周年作纪念活动。

俄罗斯历史学家尼古拉.津科维奇在<>(2002年出版)一书中介绍的哈勒欣河战役双方死亡人数是:日方20000人,苏方25000人。

日本比较普遍的说法(包括中小学教材),笼统地说是损失2万人。

总的来说应该隐瞒了损失,但是参战兵力不会有假,总参战人数才2万5000多,不大可能损失5万,因为被大部牺牲人员来自只有1万多人的23师团。

总结,此战苏军人数损失与日军相当,损失装备大大高于日军。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整个战役,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虏59万4千人。缴获大炮l 565门,坦克600辆,飞机86l架,还有许多轻武器。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对于缩短战争时间,加速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结束。


桌椅亭


苏联在二战时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付出了死伤二千七白万人的惨重代价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战争强国德国,从这方面来说,苏联军事实力在德国之上。从这方面来说,如果苏联要想击败日本,估计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问题来了,苏联军事力量如此强大,却迟迟不愿意帮助中国击败日本,这是为什么?


首先,苏联并没有任何理由去对日作战,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友情。苏联与日本早就1941年就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目的就是想坐山观虎斗,然后自己渔翁得利。美国同样也是这样,如果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根本不会参战,他只会通过售卖武器来发战争财,可以说美国能在两百年内就能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与这很大关系。

除此之外,1941年德国突然入侵苏联,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苏联在德国的闪击战攻势下被打得损失惨重,苏联自顾不暇根本就没有功夫去管日本。在苏联人的眼里,德国才是他们不共戴天的敌人,至于日本,苏联人只是希望他们不要添乱就好。



即使德国战败之后,苏联只是忙着与美英法等国瓜分利益,苏联根本就不记得中日之间还在战斗,因为苏联认为这根本不关它的事。直到1945年7月,苏联调集一百五十余万大军兵发三路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八十万关东军。苏联不会这么好心帮助中国,出兵东北是有条件的,苏联要求外蒙古独立,其次萨哈林岛南部和邻近的所有岛屿统统归苏联,再者就是将旅顺港租借苏联作为海军军事基地。


麦地传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至少三个大输家:沙皇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瓦解,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

1917年旧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俄罗斯帝国解体。在俄罗斯帝国的尸体上,一连串国家取得了独立,作为在俄罗斯帝国最大的那部分,经过十月革命,成为了苏俄。

二战前的东欧

在十月革命成功的头几年,新生的苏俄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脆弱的,经不起外部的进攻和内部的骚乱。当时列宁的方针是休养生息、防止外部干涉和吸收国外资金,为此他采取了富有弹性的、灵活的对外政策。在苏俄内战后的年代里,它不能,也不愿意触犯法国、日本、英国,甚至波兰。(苏波战争的失败让苏俄放弃了向西扩张的想法,详见本头条号苏波战争系列文章。)

到1923年,苏联成为一个实体,沙皇俄罗斯帝国传统的扩张政策,也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但在手法上有所选择:就是对德国复兴为军事强国,克里姆林宫极力忍气吞声,唯恐与这个大国提前发生冲突。

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使斯洛伐克成为一个单独的傀儡国家。

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立陶宛迫于德国的压力,识趣地向苏联归还了它在1923年占领的边境狭长地带梅默尔。

此时的英国和法国政府觉得建立一条反对德国入侵的不可逾越的阵线,就要保证波兰与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不能再出现类似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

丘吉尔确信,苏联是个可信任的潜在的盟国,它将在东欧为波兰而战。因此,丘吉尔劝说英国张伯伦政府把苏联纳入英国和法国、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联盟。

丘吉尔

英国政府同意英国驻苏联大使威廉·西兹与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于1939年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试探性会谈。

英国想打苏联牌,几乎与此同时,苏联在打德国牌,克里姆林宫也在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与德国外交部举行秘密会谈。

1939年5月3日,斯大林为了取得希特勒的好感,铺平通往德国(正疯狂反犹太人)的谈判道路,将外交部长李维诺夫(犹太人)免职,由莫洛托夫继任。

莫洛托夫

经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与德国初步秘密会谈,德国外交部于1939年5月30日郑重表示愿意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英国和法国政府对德国政府的表态有些意外。

英国、法国政府政治、军事特使与苏联方面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开始提速。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苏英法三国谈判无疾而终。

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丘吉尔大怒,他把苏英法三国谈判的失败归咎于张伯伦政府对苏联人多疑;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把官职不高,权力有限,两手空空的使节派往莫斯科等等。

其实苏联与英国谈判,不管英国的代表团地位有多么高,其结果是不会有什么差别的。

这是因为英、法为苏联安排的前程是一场对德国的浴血战争。要苏联冒如此重大的风险,而英、法又什么东西都不给它,甚至连波罗的海沿岸最小的国家也不给它,苏联怎么可能会接受呢?

德国军队在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附近

苏联对德国这个潜在敌手一直是敬畏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一只手抵挡住英、法的进攻;而用另一只手将沙皇帝国打得屈膝投降。

英国和法国期望苏联为有世仇的波兰而战的建议,显然是缺乏政治智慧的。

当莫斯科的苏英法三国谈判谈判正在进行之际,苏联却在哈勒欣河一带与日军战斗。(详见《放牧引发的“屏障”之战:第1次诺门罕事件》)

诺门坎事件

此时的苏联已决定,无论如何不能两线作战。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是苏联与德国作战消耗巨大。苏联红军在实施反攻之前,德军曾经兵临城下,这在电影里都有展示了。从几乎灭国倒灭国别人,其中的消耗可想而知。拿下柏林之后以休整为妙。


二是日军在二战未曾入侵苏联,苏联也就没有主动与日本开战。并非是世界大战就得所有同盟国都得与所有轴心国开战。为什么没人问英国为什么不与日本开战呢?凭什么就非得是苏联呢?

三是远东并非苏联主要战略方向,现在也不是俄罗斯的,他们的目光在欧洲。


军林天下


事实上二战时期在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前苏军和日军已经在张鼓峰和诺门罕有过两次不宣而战的冲突。但这时苏联的定位是教训一下日本,但不要和日本撕破脸,原因是这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正日益崛起,虽然此时苏德战争尚未正式爆发,但纳粹德国的迅速扩张已经成为苏联西部的一大隐患。而德国和日本之间是有盟约的,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出现德日夹击苏联的情况,所以斯大林权衡利弊后决定狠狠教训日本一下,但不要撕破脸,以免日本倒向德国。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从远东大量抽调兵力奔赴欧洲战场,此时苏联的远东兵力无法支撑和日本的大规模战争。而日本决策层选择南下和美英进行太平洋战争,这就在无形中减弱了苏联面对的压力,于是苏联决定继续和日本维持面和心不合的状态,日本当然也不希望在自己南下时苏联在背后插一刀, 苏日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就此签订。

截止1945年年初苏联军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300多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但是此时苏联一心进攻德国,丝毫没有对日本作战的意思。按说这时苏联已经不是最危险的时刻了,已经拥有对日作战的实力,但为何仍迟迟不肯对日宣战呢?

这实际上是苏联在和美国暗中较劲:虽然苏联和美国是二战盟友,但到1945年其实双方都很明白:随着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倒台,未来掌控世界的就是美、苏两国。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和美国的矛盾已经在暗暗累积,这也埋下了日后美苏冷战的种子。苏联此时正抓紧时间打算完成对德国首都柏林的进攻,从而在未来的欧洲局势中使自己获得优势,至于亚洲太平洋战区苏联希望美国能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也希望美国在外蒙古、朝鲜半岛以及战后日本的处置等问题上能多向苏联让步,所以迟迟不对日宣战其实也是待价而沽。

但出乎苏联预料之外的是美国连续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这令苏联担心:一旦日本对美国投降,自己将失去对日作战进而获取战后利益的机会。于是当日本向苏联提出:希望由苏联出面调解日美战争的时候苏联的答复是苏联已经对日宣战。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跟正义两个字扯上点关系的应该就只有美国了,而苏联哪怕是拥有再强大的军力,也绝对不会无故的为弱国出一兵一卒,强大的军力只是他争夺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维持秩序的武器!早在德国战败之前,美苏之间就有约定由美英尽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此加快德国的战败。而德国投降后,苏联需尽快投身于对日做战当中……在德国即将投降前夕,美苏针对德国投降之后的对日作战问题又进行了协商,为争取苏联及早的对日作战,美国同意了外蒙独立,苏联可以在旅顺等港口驻军,苏联在东北的各种特权……等一系列苏联的要求,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迫于美英的压力,和全国上下对战胜日本的急切渴望而不得不同意。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苏联早日开始对日作战。而苏联在德国投降后,自身军力已经达到巅峰,要消灭中国境内的日本军队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斯大林让苏军陈兵境上,却迟迟不肯动手。他的目的就是企图得到更大更多的利益,因为美国重视士兵生命的特点被苏联当成了换取利益的利器,迟迟不肯出兵就是想让日军大大消耗美国的国力,让美国多死些士兵,这样美国就又会来请自己出兵,而请求出兵就代表着利益的让步……可苏联做梦也没想到美国居然做出了原子弹这样的末日武器,把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打了个粉碎,猛醒过后,连忙出兵,因为再不出兵的话就真的黄花菜都凉啦!果然,日本已经撑不住了,投降了!而此时,就算没有苏联的出兵,日本也会投降,最多迟一两天吧!所以苏联在二战中在对日作战中起的作用最多就是让战争提前了一天结束罢了!


沧海一声oo叫


有个原因是苏联的远东海军不行。沙俄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覆灭以后,一直没有回复元气。苏联初期也顾不上远东海军的发展。1937年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建立,但实力还是很弱,只有几艘破旧小舰艇,跟日本海军根本没法比。苏联海军建设的重点是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所以苏联一方面在海参崴等地大修海岸炮台,防备日本,一方面对日本多有妥协,比如承认伪满洲国,卖给日本中东铁路,收拢抗联残部,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等,即使张高峰诺门坎也是点到为止,不想扩大成全面战争。45年远东苏军已经空前强大,但还是按兵不动等了三个月,一直到广岛原子弹爆炸,才匆匆出兵收割战果。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基本覆灭,丧失了制海权,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朝鲜等地的一点点日本守军,正好给苏联太平洋舰队刷exp。与其说是苏军消灭了百万关东军,不如说是去受降的,因为815前的几天,苏军也没推进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