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张云华:改革价格支持政策整合农业生产补贴

“短期2~3年内,可以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只保成本,不保收益,不保低效生产,不保劣质农产品。在政策过渡期,给予种粮农民一定临时性品种补贴。”在8月19日举行的粮油供求形势交流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兼中心扶贫办副主任、研究员张云华博士表示。

以《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演变》为主题,张云华分别从“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形成与要点、关于粮食安全几条基本问题的辨析、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张云华说,从1994年起,国家定购的粮食全部实行“保量放价”,即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1998年提出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自2005年起,国家在部分主产区启动对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于2008年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执行发挥了显著作用,农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产量十多年来连年增长,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充裕供给。

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6亿吨,面临着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挑战。

同时,自2013年之后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 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岸价,导致国家库存和财政压力不断增大。

历史数据表明,一旦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90~400公斤区间,便会出现价格下跌及库存超量等供过于求现象,比如1990~1991年、1996~2000年、2008~2017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

张云华认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包括之前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是造成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改革价格支持政策。改革政策性收储制度,取消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粮食市场化供求机制与市场化收储制度。长远看应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随行就市收储水稻、小麦等粮食,整合并改革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综合运用市场化储备与吞吐、进口、补贴、保险等手段,保障粮食安全和各方利益。

二是合理储备。粮食储备和粮食生产一样,少了不够用,多了负担重。要科学合理确定国家与地方粮食储备量,政府直接掌控的储备粮库存消费比不宜过高,20%~30%足矣。同时,对社会储备进行基建补贴和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农民、消费者、企业做社会储备。

三是整合并改革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分品种的生产者补贴政策只能是临时性的,农业补贴要有大农业、综合性食物供求观念,宜简勿繁。应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分品种生产者补贴、轮作补贴、休耕补贴、“粮改饲”补贴等统一整合为耕地保护补贴或农民收入补贴。

「专家研讨」张云华:改革价格支持政策整合农业生产补贴
「专家研讨」张云华:改革价格支持政策整合农业生产补贴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专家研讨」张云华:改革价格支持政策整合农业生产补贴

中国粮食行业惟一公开发行的报纸

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粮食经济

新媒体业务电话: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