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觀察系列:阿里雲戰略觀察

引言:根據阿里最新的財報公佈,已經積累了100萬的付費客戶以及進入了Gartner遠見者象限,從商業結果上看,阿里雲是國內當之無愧的大哥大。這裡閒扯一下,帶頭大哥的優劣勢,這個是我最近在路上偶爾想到的,僅代表個人感性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國內雲市場今年也是相當熱鬧,連一向專攻擊遊戲的網易也開始搞雲,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廠商就更不用說了,一番腥風血雨的市場競爭不可少了。

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帶頭大哥,阿里雲最牛逼的莫過於上Gartner遠見者象限,當能大家都知道,Gartner是家諮詢公司,不交錢是不可能把你列到四象限中的,當能交了錢如果實力不濟,也會很難看。所以一般來說,適合又牛逼又願意給錢的主。

要講到進入公有云,阿里雲今天的成功還是源於當年的堅持。阿里雲是國內做公有云最堅定的,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都在公開場合講過不明白公有云的市場價值,當能現在都一個個改變了態度,分別為各自的雲站臺。華為在私有云市場非常堅定,從11年成立IT產品線以來就一直在投入,公有云為了避免和運營商客戶衝突,猶猶豫豫,遮遮掩掩,從一開始的堅定的扶持運營商,到今年的成立獨立的cloudBU單幹,也都是看到了公有云市場的真正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不能怪大佬們自己打臉,公有云確實是來錢慢的生意,AWS一直戰略投入了10年才達到了100多億美金的規模,僅僅是當期盈利而已。微軟也在cloud first戰略的牽引下,慢慢的進入了復甦,不過大家都知道,為了在財報上和AWS爭一爭高下,並表了很多原來數據中心的賬,不管怎麼說微軟的印度CEO薩蒂亞還是乾的相當不錯的,還了前任鮑爾默很多的賬,重新找到了一個適合這家公司的賽道。

馬雲號稱被王堅忽悠之後投入了雲計算,其實個人覺得也不竟然,我們會發現阿里走的是一條copy AWS的道路,技術變現。為了搞定電商複雜的場景,投入了大量的技術人員,積累了一定的技術。開始忽悠只是想賺點名氣(大力吹雙十一,去IOE等),招聘到牛人,後面發現其實也可以搞搞技術變現,就順勢進入了雲計算領域。

根據阿里最新的財報公佈,已經積累了100萬的付費客戶以及進入了Gartner遠見者象限,從商業結果上看,阿里雲是國內當之無愧的大哥大。這裡閒扯一下,帶頭大哥的優劣勢,這個是我最近在路上偶爾想到的,僅代表個人感性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戰略堅決,戰術靈活。一直堅定在雲上的投資,實際操盤手又選擇了有實際商業經驗的胡曉明來操盤,讓學院派的王堅博士擔任首席技術官。

2.有運營經驗,甚至幫助中都用到了運營的思路路,讓大家來一起找BUG,窺一斑而知全豹。

3.重視生態構建,通過收購,投資,參股,ISV等多種靈活方式,不遺餘力的去構建生態,從最早的萬網,到最近入股七牛存儲;對阿里雲快速獲取能力和客戶有促進作用。

4.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品牌優勢,甚至中國移動都選擇了和阿里雲合作,從一定層面上肯定了阿里雲的成功。

5.雲上最重要的是吃狗糧,自己的技術只有集團自己先催熟才能更好的應用於其他的客戶。阿里集團本身業務非常多,尤其是數據庫,大數據這塊應用很廣,所以類似這方面的技術比較容易成熟。

短板也是有的:

1.沒有硬件的經驗,包括服務器,交換機,網絡等。雲服務未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必然會到拼刺刀的階段,底層設施還是成本的大頭。看大廠AWS也在拼命積累硬件的經驗,比如自己生產服務器和網絡等。

2.沒有云架構的基礎技術積累,最明顯的是投資ZSTACK,多套基礎架構共存,競爭,必然會給後續持續發展帶來技術負擔。雲計算基礎架構通過多年的競爭,基本上選擇OPENSTACK是共識,但是OPENSTACK天然的門檻高,沒有一定的積累是玩不起的。

3.缺乏大企業客戶的交付經驗,根據AWS經驗,雲計算最後的商業模式還是傳統的商業模式,真正能賺到錢是從大企業上,比如AWS主要靠蘋果,NETFLIX等幾家大企業的付費和使用。而大企業交付方法還是有講究的,阿里雲在成長過程中,肯定需要交學費。

4.缺乏混合雲經驗。混合雲特別迎合了一些大企業的訴求,求穩,但是又想創新的心理。當能我們發現阿里像通過投資生態企業來解決這個問題,阿里投資了數夢工場這家企業(當年華三鬧事,華三時任市場部總裁出來單幹創立的)來交付線下政務雲,私有云等,具體的協同的效果還要再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