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隴廚師用美食「訴說」中國非遺:讓食客「心服口服」

川隴廚師用美食“訴說”中國非遺:讓食客“心服口服”

圖為蘭州廚師袁東東展示用“非遺”麵塑做的“關公”“達摩”等經典歷史人物。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5月15日電 (記者 魏建軍)“將‘非遺’融入到美食中,通過吃,來了解中國傳統歷史文化。”14歲就跟著爺爺學做泥塑,16歲步入餐飲行業,經過十幾年摸索,蘭州廚師袁東東面塑的“關公”“達摩”等經典人物在美食節上一亮相,就成了廚師們“崇拜”的對象。

15日,第八屆絲綢之路(甘肅)餐飲業發展論壇暨川菜美食文化節在蘭州舉辦,吸引了來自四川、甘肅100多位名廚“亮劍”拼手藝。

“不僅要滿足食客的味蕾,還要帶給消費者感官上的刺激。”中國烹飪大師、甘肅名廚委榮譽主席趙躍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食材也要“挖故事”,而我們的故事,恰恰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

川隴廚師用美食“訴說”中國非遺:讓食客“心服口服”

圖為四川、甘肅兩地名廚現場“亮劍”拼手藝。 魏建軍 攝

趙躍軍說,“非遺”這麼寶貴的資源,蘊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將其挖掘出來,與美食文化相結合,讓消費者知道,“我們不僅僅吃的是菜,更是細心品嚐‘非遺’精品。”

不僅如此,地方元素也可融入其中,“既賣了菜,也助推了地方文化。”趙躍軍很贊同目前這種“文化美食相結合”的創意。他覺得,將中國古老“非遺”通過現代的食材和烹飪方式進行包裝,將美食藝術化,也是今後的一種趨勢。

現今,消費者需要更有內涵的食材。趙躍軍說,以前填飽肚子就行了,而現在不一樣了,不是“吃鮑魚海參就顯得有檔次”,我們需要的是生活品質,這就要求廚師做出“有品位”的菜餚。

“對於廚師而言,這也是一種提升,讓他們知道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只是做一道菜,更要注重菜品背後的文化,這樣廚師也有榮譽感。”趙躍軍說,消費者逐漸從內心認可並尊重這道菜,從而尊重中國文化。

“我們在倡導美食時,更要給美食創造相應的文化氛圍。”敦煌菜“掌門人”趙長安說,當我們看到先祖留下來的寶貴文化元素後,會勾起人們對飲食的聯想,怎麼做才能夠讓更多老百姓“心服口服”。

當日,美食文化節上,各地名廚面對面交流,手把手切磋技藝,不僅僅是展示廚藝,更多的是引領廚師思考和探索中國美食未來發展和創新舉措。

“這道菜的創意,用了什麼食材,又是如何創新的?新時代,如何打造新餐飲、新味道,是這次美食節南北廚師探討的重要話題。”趙長安說。

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李併成說,四川、甘肅都是文化旅遊大省,“非遺”資源十分豐富。如何更好地挖掘用美食“講故事”,是今後整個餐飲業思考的問題。“做好一道菜,就可以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