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火起來的少兒編程 爲何在中國只做成了一樁培訓生意

在美國火起來的少兒編程 為何在中國只做成了一樁培訓生意

在美國火起來的少兒編程 為何在中國只做成了一樁培訓生意

簡單粗暴的直接類比往往只會使我們得到過於樂觀的前景預期

當投資人在看垂直賽道的時候,通常都會習慣性對標美國市場,去尋找相應類比的標的,這在互聯網領域尤其普遍。然而在教育領域,美國的教育市場會是中國的良好對標嗎?

如當下風頭正勁的少兒編程賽道,從2016年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眾多一線風投紛紛下注,一時風頭無兩,據統計市場上目前已有200+家少兒編程創業公司。看多的觀點,認為少兒編程擁有百億級潛在的市場規模,其核心邏輯之一就是對標美國的少兒編程市場。

不過,如果進一步的思考產品形態及商業模式等方面,就會發現兩國少兒編程市場之間的巨大差異。具體表現為在美國,2B或2C教育軟硬件工具的銷售是少兒編程的主要商業模式,而中國的少兒編程則是以2C教育培訓服務為主要模式。

少兒編程賽道並非孤例。事實上,我們發現美國的教育市場以輕運營、輕服務的教學產品及工具為主要業態,而中國的教育市場則以重運營、重服務的輔導培訓為主要業態。

為什麼中美教育商業模式差異如此巨大,除了人口因素外,導致差異的根源是什麼?順藤摸瓜,我們發現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兩國截然不同的大學錄取機制。本文將剖析兩套大學錄取制度的本質差異以及對各自教育市場格局的深層影響。

文 / 王驍 晟道投資投資經理

同一個賽道,外來的和尚不好唸經

仍以少兒編程為例,國內百億級的市場空間的對標估算邏輯大致如下:由Scratch美國地區註冊用戶人數801萬人、全美最大少兒編程服務公司Tynker美國地區註冊人數2,250萬人以及2016年美國K12學生人數4,520萬人推算得67.5%的少兒在線編程教育在美國的滲透率,並以此為標杆暢想國內少兒編程市場的巨大增量。

這種對標是有一些問題的。正如前文所述,兩國少兒編程市場在產品形態及商業模式等方面差異巨大。

國內備受資本追捧的少兒編程創業項目大都屬於2C教培服務領域,即通過線上、線下或雙師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實時授課服務。具體的,線上、雙師為在線直播的形式,線下為培訓班面授的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是注重運營的教培服務業態。

反觀美國的少兒編程市場,資本追逐的多為2B或2C銷售少兒編程教育軟硬件工具的創業公司,其中的教學課程基本都是預先錄製好的內容,通過會員年費或單獨購買等模式銷售,而幾乎沒有由老師實時向學生提供教學授課服務的公司。

問題不言而喻了,美國67.5%的少兒在線編程教育滲透率背後的業態是軟硬件銷售、預先錄製的教學內容銷售等,而非線上或線下等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服務;且67.5%滲透率反應的是註冊會員,平均每個註冊會員一年的消費金額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以此滲透率乘以5,000-6,000元的教培服務客單價計算得國內百億級潛在規模的少兒編程教育市場,其合理性或需進一步推敲。至於已經逐漸顯露的旺季淡季差異明顯,家長認可程度有待提高,教研、師資匱乏,教師成本高企,學生脫課率高、復購率低等問題,或許只是“錯誤”地對標美國少兒編程市場的自然結果。

事實上,不僅是少兒編程,整個STEAM教育在對標美國市場時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樂器、舞蹈、繪畫、機器人、馬術、擊劍、籃球、足球、高爾夫等各類STEAM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是,除了天賦異稟、能走專業道路者,絕大多數孩子在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後,這些課程最終都將毫無懸念地為學科考試培訓讓路。這些STEAM培訓機構們不遺餘力地舉辦各種賽事,並且其銷售的話術之一必有“賽事得獎後對升學有幫助”等說法,恰好也是這種尷尬境地的體現。

同樣採用教培輔導的形式,在絕大多數學生與家長的認知中,學科輔導的重要性、優先級均勝於STEAM教育,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升學考試的壓力使然。在K12階段,升學考試的終端是大學,足見大學錄取機制對教育市場的根本影響。那麼,中國和美國在大學錄取上有何差異?

大相徑庭的中美大學錄取機制

中美兩套錄取機制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國內是高考“一考定乾坤”並由國家統籌管理(可稱為“考試製”);美國則是從多個維度的“綜合素質”予以評判並由各高校自主裁決(不妨稱之為“申請制”)。

“考試製”與“申請制”之間的本質差別在於,中國通過統一的選拔性考試遴選人才,各高校基本沒有招生的決定權,考生填報志願後由國家統一安排投檔。而美國的諸多評判標準中沒有一項是統一的、選拔性的考試,並且招生決定權在各高校手中,學生逐個申請自己心儀的高校,由各校自主裁決。有人認為SAT/ACT/AP等標準化考試就是美國的“高考”。實則不然,兩類考試幾乎沒有任何可比性。

我國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明確指出:“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區分度是高考的一個核心屬性之一,合適的區分度保證了較為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錄取結果。

美國SAT/ACT等標準化考試,根據College Board的官方定義,此類考試的本質是水平測試,以考察學生是否具備進入大學學習的能力為主。這意味著,這類考試既不會像高考那樣擁有明顯的難度梯度,更不會有特別難的題目(例如數學最後一道大題),同時考試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可以比較容易總結出應試“套路”,甚至以往的真實考題會在後續考試中再次、多次出現——這在高考中是不可想象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SAT等考試中不乏獲得總分滿分的考生,而高考總分滿分者則聞所未聞。

除考試的定位不同,高考成績和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在大學錄取中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

對國內高考而言,1分可能就決定能否被成功錄取、能否成功選報心儀的專業。對美國大學錄取而言,標準化考試的評判標準是達標即可,同樣是達標的申請者,其考分孰高孰低對錄取結果幾乎不再有影響。這就不難理解每年都會看到的 “SAT滿分考生竟未被某某名校錄取”等新聞,其謬誤就在於將SAT等標準化考試的地位等同於國內的高考。

就在上個月,全美排名第3(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世界一流高校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宣佈不再要求本國申請人提供SAT或ACT成績,引起軒然大波。事實上,據美國高校申請專家Rebecca Safier統計,美國目前至少已有200+所大學不再對等標準化考試作強制性要求。SAT等標準化考試在美國大學申請中本就不甚高的地位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可見一斑。

申請美國大學的評判標準非但指標繁多,對申請結果的影響權重排名,也沒有確鑿的定論。一般而言,“大佬”推薦信、豐富的課外活動、突出的領導力、出色的面試表現等會被認為比較重要,反倒是中國考生歷來較為重視的標準化考試成績、高中成績單等的重要性排名相對靠後。當然,由於招生自主權在各大學手中,某項條件的重要性完全是“因校而異”、甚至因招生官個人而異,無法由一個統一公式予以囊括。

不同的錄取機制,不同的教培市場

兩套全然不同的大學錄取機制,直接導致了中美兩國教育市場的巨大差異。

中國高考選拔性考試製度,區分度是考試的核心目標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考試輔導培訓幾乎等同於大部分學生與家長的剛需。同時,近幾十年的中小學減負令和素質教育改革,校內的應試教育持續弱化,學生和家長只得訴諸校外培訓輔導,進一步推動了應試考試培訓輔導市場的爆發增長。在受教研、師資水平以及運營服務能力等驅動的教培服務領域,中國已走在全球教培行業的前列。

對於美國而言,由於採用 “申請制”的大學錄取機制,且與考試相關的評估環節只有SAT/ACT/AP等標準化考試以及各高中的校內考試成績。對本土學生而言,與其參加輔導提高這些考試成績不如在課外活動、推薦信等含金量更高的考核指標方面下工夫。這些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缺乏形成巨大教培服務市場的土壤。除此之外,人口少、人力成本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國重人力、重運營的教培服務行業的發展。

據行業數據統計,美國K12考試輔導培訓的市場規模約為50-70億美金,鑑於購買力等因素則中國K12考試輔導培訓的市場規模高達450億美金左右,約是美國的7x-9x,考慮到中國的K12人口約為美國的4x,就市場規模而言中國的考試培訓市場仍遠大於美國。同時,國內教培巨頭好未來、新東方的市值分別突破200億、100億美金,而美國至今仍未出現此等量級的教培企業。

作為對比,美國K12考試輔導培訓的頭部品牌Princeton Review在16年的收入僅為1億美金,且仍未實現盈利;而好未來16財年的收入為6+億美金、淨利潤1+億美金,新東方16財年的收入約15億美金、淨利潤2+億美金 。

簡而言之,“申請制”的大學錄取機制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學生和家長缺乏對考試培訓輔導的需求,亦即從根本上限制了美國教培服務市場的發展。

如前所述,大相徑庭的高校錄取機制直接導致了中美兩國教育市場之間的巨大差異。鑑於這種差異,當我們在審視國內的教培服務市場時,將美國作為對標市場不宜盲目照搬。

在大洋彼岸火起來的教育產品及工具銷售,並非全無可能在國內做成一樁小而美的教培輔導生意,只是兩者之間存在好幾層邏輯鏈條有待驗證,“簡單粗暴”的直接類比往往只會使我們得到過於樂觀的前景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