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次哭一次,余華《活著》這本書爲什麼讓人忍不住感動得熱淚盈眶?

博書


有一本書和《活著》非常像,名字叫《慈悲》,非常推薦大家也閱讀一下,個人認為它是《活著》的姊妹版。

餘華的《活著》我讀了2遍,往後就不敢再讀了,因為這種深刻而痛苦的人生經歷已經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每一次在網上看到《活著》這本書的名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餘華啊餘華,你為什麼要把福貴寫的這麼慘?

擦乾眼眶裡的淚水,仔細靜下心來想一想,我認為這本書有2個地方感動了我,可能也感動了我們每個人。

第一,人生之事,大悲大喜,不過一場雲煙

福貴是在老年的時候回憶自己這一生的,從出生、結婚、中年、變老。全文采用的是一種“回憶文體”,其實更是一種“長者姿態”。不管是哪個時代,老年人都是充滿人生智慧的。他們半隻腳已經埋到了土裡,體驗了豐富精彩的一生,對世間之事已經看的淡然。

“長者”更多地是以一種“超脫世俗”的心態去審視芸芸眾生、世間百態。所以,為什麼高僧總是在老年才會得道,本質就是在於“是否放下了對世俗的執念”。

而福貴的回憶,真的就像一場夢一樣,你說他這輩子過的苦,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真的親身經歷了嗎?我們並沒有,我們只是“聽了聽”而已。

就好比你現在回憶20年前上小學時候被老師批評,你能想起那個場景,但你自己還會像當年那麼害怕嗎?肯定不會,你心中可能連一絲漣漪都不會波動。

所以,人生之事,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刻我們感覺“驚天動地”,但幾十年,甚至幾年、幾天之後再看都不會有一絲的情緒波瀾。這,才是一生的真正含義。

第二,一個人“孤獨、孤苦”地活在世上,是一種多麼悲慘至及的感覺?

我無法想象我自己能夠像福貴一樣,失去全部親人以後還能淡然的活在世上。這世間最痛苦的是什麼?答案,是回憶。

回憶太真、太假、太痛苦。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或者其他的東西,只要是回憶,我們就看不見、摸不著,只能自己在腦海裡想象。

回憶,好像真的發生過,福貴當初確實有錢、有老婆、有孩子、有親人、朋友。但回憶,好像又沒發生過,福貴現在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連個能說話的人都沒有,每天就對這一頭和自己一樣老的老牛。

所以,不管從前如何、回憶如何,至少福貴現在每天睜開眼,是自己一個人,每天累了、困了,也是自己一個人,每天晚上回家睡覺,更是自己一個人。一個人、孤獨、心冷、終老。

福貴啊、福貴,你幹嘛還要“活著”!

福貴啊、福貴,你可要好好“活著”!


我是千城,謝謝你讀到最後,覺得有同感也點贊、留個言吧!

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讀書,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大家好,我是寫的了文章,獲得過大獎,走遍五湖四海,閱盡萬卷書海的小朱是也。

餘華是我國八九十年代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曾經是一名醫生,後來轉行成為了作家,和我國著名文豪魯迅有著相似的經歷,所以他的小說能將人物描寫的絲絲入扣而不失真實,他的作品《活著》將五千年以來中國平民的生活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小說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本來是一個地主老財的兒子,卻因為一次賭局輸光了所有財產,從此家道中落,本想安穩度過餘生,卻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經歷了親人一個個離奇死亡的悲慘遭遇之後,他仍對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還希望以後的日子會更好,最後只剩下自己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餘華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一首歌曲《老黑奴》,歌詞講訴了一名老黑奴經歷了親人離世,仍然友好的看待這個世界,沒有心生抱怨,雖然靈感並非來自中國,可是他刻畫的人物確實是活生生的中國人,我們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福貴的影子,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為什麼能延續到今天呢,或許就是因為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命運給我們多大的打擊,我們都會勇敢的活著,我們長久以來沒有西方的浪漫情懷,也沒有多少貴族的氣質,因為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這是由我們長久以來的農耕文明所決定的,小農的思想長久以來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農民只要覺得有飯吃,有床睡,老婆孩子熱炕頭,即使天塌下來也可以當被子蓋,這或許可以稱為國民的劣根性,也可以稱為中國人隱忍不屈的精神。

餘華的作品行文流暢,感情細膩,運用語言,動作,心理將人物刻畫的十分豐滿,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又不是嚴謹,可謂是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也被裡面的情節所感動,不禁有一股催人奮進的力量,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也要好好的活著,這或許就是文學的魅力。

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歡迎各位小夥伴們在評論區留言。


奇譚說今古


《活著》這本書是餘華的代表作,以解放前後中國南方的農村作為敘述背景,講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回憶一生的故事。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關於苦難的敘述,沒有比餘華的《活著》更能打動我的了。餘華通過福貴,一位特殊時期的中國農民形象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生命本身可能遭受的巨大苦難。

我相信很多人是流著眼淚讀完這本書的。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餘華的文字從不刻意煽情,可是看著福貴一次一次安葬自己至親的人,隔著書本就能感受到他的絕望,這種絕望讓人動容。

餘華和擅長細節描寫,那些看似冷漠但是又細緻入微的細節扣人心絃,讀到那些文字,忍不住就喉頭哽咽,熱淚盈眶。那些描寫因為太真實,所以是如此觸動人心。

福貴輸光家產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裡,家珍一邊給他捶背一邊說:“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夫妻之間的理解和包容,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福貴挑著裝滿銅錢的擔子進城去還賭債,五歲的鳳霞仰著臉問:“爹,你是不是又要好幾天不回家了?”女兒對父親的關愛和期待,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為了表現骨肉親情,表達福貴對自己兩個子女的愛,餘華這樣寫:

離家兩年後福貴回到家裡,在離村口不遠的地方看見七歲的鳳霞和三歲的有慶。鳳霞睜大眼睛看了我一陣,嘴巴動了動沒有聲音。我對鳳霞說:“我是你爹啊。”福貴該有多傷心多自責啊!

為了有慶上學,福貴和家珍不得不把鳳霞送人。鳳霞知道自己要走了,家珍給她扣紐扣時,她眼淚一顆一顆滴在自己腿上。

鳳霞被送走幾個月後在一個深夜裡回來,一開門看見是鳳霞,家珍沒穿鞋就床上下來,一把將鳳霞抱過去嗚嗚地哭了。

再次送走鳳霞,我伸手去摸她的臉,她也伸手過來摸我的臉。她的手在我的臉上一摸,我再也不願意將鳳霞送走了,背起鳳霞就往家裡走。走了一段她突然緊緊地抱緊了我,她知道我是帶她回家了。

為了不把鞋子穿壞,有慶手裡拿著鞋子光著腳丫在雪地裡跑,讓我這個做爹的看得好心疼。“那是鞋,不是手套,你給我穿上。”有慶穿上鞋轉身往城裡跑,跑了沒多遠又脫下鞋。這孩子讓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遇上大饑荒,鳳霞被王四欺侮,搶走了她挖到的地瓜。王四用手指了指鳳霞:“你讓她自己說,是誰的。”他明知道鳳霞不會說話,還這麼說,氣得我渾身都哆嗦了。

家珍給了隊長一把米,隊長一走,家珍眼淚馬上就下來了,她是心疼那把米。

……

很心酸,很無奈。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讓人無比溫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活著》這本書為什麼讓人感動?因為太真實了,餘華的文字沒有任何虛飾,就那麼真誠直白地把那些場景擺在讀者的面前。

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的苦難裡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懂事聽話的兒女,還有他的女婿和外孫,還有那條最終陪伴著他的老牛,還有曾經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這些都是福貴這個人真實的感受,當我們讀到這些感受的時候,無不為之動容。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活著,真的太難太難,尤其是對於福貴而言。


博書


《活著》來自心靈的震撼

第一次看餘華的《活著》還在上小學,那是隻可憐小小的苦根。如今三十多歲了,再讀《活著》感動於很多細節。

家珍,丈夫福貴有錢時,在外面胡混,找妓女,甚至故意讓妓女揹著他從自己孃家門口過。在丈夫一窮二白時,卻放棄在孃家的優越生活,回來和丈夫一起吃苦受罪,而且從不提以前的事。這胸懷,如今的人,誰能做到?

有慶,這個孩子知道自家生活困難,上學時總把鞋子套在手上,面對父親的責打,卻不解釋。最難得的是幼小的孩子不把這些當委屈。沒有哭鼻子,抹眼淚的。

福貴,在所有的親人都一一離自己而去時,陪著自家的老牛,喊著親人的名字,那份恬淡,那份從容,無數次讀到這裡,我腦海裡都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心低的那根弦被撥動了。

細節感動著我,小人物大境界。







看了《活著》電影,你才知道張藝謀國師稱號名副其實,看了《活著》小說,你才知道這國師得分一半給餘華。

在談到餘華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個詞“沒有節制的文字”,比如他的《兄弟》、《第七天》,都有一些露骨的描寫。但我卻覺得這些部分並不突兀,也不是現代商業邏輯下的博眼球。比如許子東不太喜歡《兄弟》裡面宋剛的結局,宋剛被騙去隆胸成了一個怪物,最後臥軌被壓成兩截慘然離世,這個情節太極端太刻意。但我覺得餘華先生對情節把控的高明之處正在這裡,李光頭和宋剛是小說裡面錯位的兩大主角,他們分別活在兩個不同的時代。宋剛是一個文革時代的人,他一直在那個時代沒有走出來。李光頭在文革期間受盡欺辱,但他是新時代的成功者,對新事物新規則隨意把玩笑傲江湖。最後宋剛一直無法融入新時代,一直不願改變和妥協,他的斷成兩截的身子是兩個時代徹底割裂的象徵。所以他死後,所有人失去了上一個時代留下來的東西,李光頭從文革積累的性慾沒有了,他成了陽痿,林紅對貞潔和純真的最後希望也沒有了,她開起了妓院做老鴇。李光頭最後把宋剛的骨灰送進太空,放起《東方紅》,是向那個特殊時代特有的高尚致敬。

再說說《活著》,這大概可以算是中國現代小說中,虐心程度第一梯隊的大作。活著的那種撕心感,任何年齡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幾乎跨越了中國百年悽苦歷史。他和現代網文那種淺薄的虐心文完全不一樣,他沒有一丁點華麗的修辭,全是以一個老農的口吻,及其流水賬的講述了一個什麼也沒有,只剩下活著這一件事的人。書中那個記錄者“”為了不影響他聽到的東西,原原本本的將一切展示出來。所以有人說或者文字太平太糙,不夠文學化,這反而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富貴一生中起起落落,每次到了看到一點點希望,就會瞬間被奪走,所以他不可能像現代矯情文一樣撕心裂肺的咆哮,去為每一個死去的親人吶喊。他的家人們一直和他在一起,他給牛兒取的名字家珍鳳霞友慶二喜苦根,他說是為了讓牛兒以為不是自己一頭牛幹活就不會偷懶,其實是害怕自己不小心忘了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因為他也越來越老了,離死亡也越來越近,如果在另一個世界碰見家人,喊不出名字那得多尷尬。

這本書我看了五遍,前面就覺得慘,後面幾次反而看得眼眶溼潤。尤其是家珍死的情節,她告訴富貴她不想死,不是她怕死,而是她死了富貴就孤零零一個人了。我覺得老謀子要是敢把這段拍出來,絕對中國影史最催淚的片段。巔峰鞏俐和葛優的演技放這裡面,細思極恐。


鹹魚茶館


書看了,電視也看了,電影也看了,就是覺得電視劇的主題曲福貴特別入人心啊,福在平安貴在滋味。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a54a95c4632ef69731fdb09eedb27f9\

貔貅影院


我沒讀過這夲書,文革後我就不讀小說了。但我看了電視劇“福貴”,是由小說“活著改編”。寫得太好了,我要說了算數,叫作者餘華得若貝爾獎金。

摧人淚下,但又讓人堅強起來,活下去。因為人是為活著而活著。

當時我想作者肯定是老作家,我就在百度查了一下,杭州人,年僅五十三歲。

這夲書激厲著人前進,堅強地活下去。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活著》是餘華最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活著》裡面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華麗求精的文字修飾,只有平白而簡單敘述。就像現實的人在口述自己的經歷,故事的情節又跟歷史的大環境絲絲相扣,讓人感覺這就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現實發生過的故事。我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讀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作者文字的存在,就好像富貴坐在對面在講述他的親身經歷一樣,思緒跟富貴的思緒產生了共鳴完全融合。

這個故事給人悲慘的感覺像書中有一隻手捂著我的心,它捏一下我的血液就流淌一次,有氣候心臟像要停止跳動,有時候感覺血液奔流的熱量使全身發燙。

富貴爹狠鐵不成鋼含羞而去我傷心的哭了。富貴放下從小灌輸在思想裡就躺在血液裡的貴族驕傲,扛起家庭責任,我感動哭了。為那些戰死的同胞,為那些餓死的人.…。我把這些都歸咎於社會的不穩定和戰爭因素造成的。我希望往下會越來越好,上天還給給富貴的補償。

但是筆鋒一轉有慶死了…。那個從小飽受磨難,自己吃不飽還把小樣當孩子養這麼善良的小孩。我差點就看到有慶作為一個跑步運動員站在領獎臺上了。他死了?我的胃一陣痙攣,我的肺不停的抽搐。我關上書…

至今我還沒有勇氣再翻來它!




波哥來說兩句


一方面,作者把福貴一生的經歷寫的真是太苦不堪言了。原本殷實的家業以及情深義重的家人,像被中了魔咒似的一一消亡。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慘。餘華那種真實的直白的敘述,讓人不忍看下去。二個方面,卻又為一個個家人生前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來的溫情不勝感動,善良賢淑的妻子,懂事乖巧的兒女,以及女婿孫兒,真情可貴。美好與毀滅,揪住了讀者的心。有感動,只能說人心都是肉長的。


易知秋


《活著》這本書看了不下三次。

大學一次。那時看到媒體推介這本書,買來晚上九點開始看,一直到凌晨兩點看完放下。中間不知流了多少次淚,哭得稀里嘩啦,具體原因,只是有感而發,同情主人公。

工作後第二年一次。人長大,就要面臨生死,年紀稍大的長輩和親人相繼離去。再翻開本書,福貴身邊的親人亦是一個個離去,上演一出出人間悲劇,此時,同病相憐,故而流淚。

最近一次,感覺工作不順,快奔潰。翻開本書,佩服福貴人生如此悲慘情況下還能樂觀面對當下,能放下過往,這是一種人生態度,此時的淚為自己也為生活而流。

相信各位都看過本書,你們又是為何流淚呢?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