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規劃2035目標戰略的宏觀思考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樑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战略的宏观思考

圖:曹開宇

自然資源部的設立,將土地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等職責統一管理,為推進“多規合一”,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創造了條件。黨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安排,筆者認為,下一步亟須編制“國土空間規劃2035”,而這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管理規劃,而是國家級發展戰略的空間落地規劃。

如何理解“國土空間規劃2035”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6次提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是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規劃編制得再好、技術再高超,也必須定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要研究“國土空間規劃2035”的目標與戰略,就必須先研究“中國203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中國2035”遠景描繪,是我們研究確定“國土空間規劃2035”目標與戰略的核心與依據。

與經濟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對人口的把握。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的問題是一切政策、一切規劃制定的核心。根據多方預測,中國的人口峰值可能超不過15億,大概是2030年達最高峰14.5億。中國的勞動力(15歲~64歲)總量自2013年達到最高點10.06億後,一直在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約1000萬,總量將達4億人左右。老齡化、勞動力減量化時代已經到來,且在2035年表現極為顯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3億人,佔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預計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需從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人口總量、結構是研究確定“國土空間規劃2035”目標戰略的重要考量因素。

中國工程院曾開展了系統的“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提出25項面向2035的重要技術方向,集中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汙染防治與城市建設、海洋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其中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AI)排在第一位。現在是物聯網+,未來可能是AI +, 科技迅猛發展會改變經濟發展模式,進而重塑國土空間格局。

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我國經濟發展,預測2035年,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會有進一步提升。但基於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考量,預計2035年前後周邊地區可能還是居首要地位,大國戰略穩定是周邊地區的基礎,“國土空間規劃2035”必須處理好國土縱深和邊境內陸安全問題。

“國土空間規劃2035”目標戰略方向

從國家願景來看,至少有三件大事必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2035”:一是國家總體安全,處理好國土縱深與內陸邊境關係,確保國家邊疆安全,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發展,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二是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要求,以空間規劃來服務和助推“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三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理解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要義,並做好規劃支撐。

從人本主義來講,就是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全面致力於解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通過規劃致力於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基於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產業基礎對鄉村進行分類,差別化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基礎設施均等化;推進貧困地區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落實以城市群為主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鎮格局,解決大城市病,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和長三角一體化。另一方面,保障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穩定增長,關注低收入群體、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國土空間規劃對此要予以深入研究,可將落腳點放在事關中等收入群體命脈的房地產上,因地制宜,從空間部署、土地供應規模、結構和用地制度上做好服務,增強城鄉空間的包容性與多元化。基於老年人的規模及分佈,開展夕陽產業研究,從用地空間和結構上予以匹配。建設用地存量時代已經到來,減量化時代也將不遠,制定“國土空間規劃2035”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必須加強這方面研究。

從生態哲學來說,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習近平生態文明戰略思想必須上升到生態哲學的角度去理解,這是新時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精華,是“國土空間規劃2035”的理論基石和實踐基礎。要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與現實差距出發,去研究國土空間規劃的生態建設目標,從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角度去統籌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去研究自然保護區和文化遺產地的佈局。

此外,還要從智能創新的視角來考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2035年的中國將進入智能創新的時代,它會改變現有的自然資源利用方式、開發模式和治理方式,改變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方式。科技的發展將使未來的產業發展不可預測,需要我們從哲學辯證思維出發,預留一定彈性和灰度,在空間和用地佈局上為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汙染防治、城市治理和交通建設、海洋和生物技術等未來科技“引爆點”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国土空间规划2035目标战略的宏观思考

院士論壇 | 楊元喜:彈性PNT基本框架

李德仁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集5院院士於一身!

論文推薦| 邸凱昌:視覺SLAM技術的進展與應用

院士論壇| 李德仁:遙感雙院士的中國夢

論文推薦| 王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影像高精度在軌實時雲檢測的流式計算

《測繪學報》編委金雙根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學術前沿| 唐新明:雷達衛星自動成圖的精密干涉測量關鍵技術

《測繪學報》 “數字攝影測量與機器視覺專輯”在CPGIS2018北京論壇發佈

聽李德仁、楊元喜、龔健雅三位院士講述“我的科研故事”

機器視覺| 晏磊:航空遙感平臺通用物理模型及可變基高比系統精度評價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測繪學報」,關注我們,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學術前沿動態。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