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学会独处?

李冉静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集体生活变得越来越少。即使有成群结队的现象,我想也多半是自说自话,在这个世上,我们谁也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去了解一个人,哪怕是我们自己。



是没时间吗?当然不是,面对社会上的诱惑,更面对这诱惑给大家带来的压力,甚至这压力促使大家逐渐变得焦虑,想来谁又真的有时间或精力好好坐下来听听身边人的倾诉?谁又曾想过安静的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


越是焦虑,我们越要学会与自己单独相处。外在的诱惑太多,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本心,我们才不至于走太多弯路、错路。

说到要如何学会独处?想想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独处的机会太多了,作为个人,我们生而孤独。然而有的人看似朋友很多,但是却害怕一个人独处,或许是习惯了待在人多的地方,这样他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甚至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和大家一同进步。他们害怕与世界脱节,更怕被大家抛弃。


但是有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少,甚至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可是人家却是将生活过得井井有条。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人如果能生活的很好并且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那他必定是个生活中懂得自我欣赏而且极为自信的人。如此一人,他必定是个懂得适时自省且严格控制自己的人,生活中他们不需要别人监视,自觉坚守道德标准。

如何做到?我想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说来我就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是说不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只是更喜欢自己和自己单独相处。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独自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机会让我安静的观阅内心。喜欢在自己放眼望去且尽收眼底的美景中重新审视自己。


生活中的我甚至会因为看到路边的一小群簇蚂蚁搬家,蹲在那里做个坏人打乱它们的行程;或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漫无目的的放空;晚上拿着自己喜欢的书读上一两个小时,写上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关上灯打坐自省。这都是我自己与自己独处的常见方式。

我想要学会它其实很容易,因为这在于你有没有一颗安静独处的心,我们不建议一个人时刻都是独处的状态,对于这个群居社会的你来说,那样确实也是不对的。只是我们作为个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先了解自己,才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诸多误会,才能更好的做好接下来的每一件事情。

曾经儒家对独处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慎独”,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的独处中个人行为的最高境界,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越轨”。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完全做到,不管有没有人在身边,都能做到言行合一,适时自省。然而,无论想要做到什么,我们都应该先学会和自己相处。阅读写作、独自旅行、放空打坐、甚至和动物做朋友等等;坐下来好好想想,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你呢?


梦归秦淮


有一句老话,其实就两个字:慎独,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做到独处了。道理非常简单,慎独的含义就是一个君子不管周围有没有人,他都能做到一致。我们现代社会下,人与人交往通常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门前和出门后,我们在人的面前表现出来自己最好的一面,化最精致的妆,但自己家里呢却一团乱麻,与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完全不符合,这就是不慎独,这种人也最害怕孤独。

而如果能做到不管是一个人独处,还是很多人,都可以前后一致,行为和思想不发生改变,则这个人就具有强大的慎独的能力。

为什么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都很自律,自律其实就是一种慎独的能力,每天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让自己始终保持追求自我完善的状态,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心境平和、有重要的目标要达成和实现,这种独处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甚至可怕的。

所以,要想学会独处就要谨记“慎独”这两个字,持续的修炼自己这种慎独的能力,就能做到独处时心态安然了。


千城Slash


当你一个人吃饭,当你一个人散步,当你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当你一个人睡觉,当你一个人坐上去远方的车,当你深夜中失眠,当你发呆发愣,当你感到孤独,当你习惯寂静的夜,当你厌恶热闹之地,当你不再不喜欢参与聚会,当你拿起手机,当你看到这个回答,当你思考如何让自己学会独处。

如果以上所说的,你全中了,恭喜你,你已经学会独处了。

独处从来不需要学,需要的是适应。

当我看到别人无论去哪儿都有人相伴,当我看到别人无论去哪儿都有人聊,当我看到别人无论去哪儿都有人关注。我看了看自己,除了影子,我找不出第二样能够令我感到慰藉的东西,我想,这就是独处吧!

独处,能够陪伴你的,只有自己。

无人与你握手一起走,那就把手插进兜,无人与你谈笑风生,也要记得娱乐自己,世界很大很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灰尘,走在陌生的城市,看着陌生的面孔,吃着不合胃口的饭,别抗拒,学会接受,学会适应。

除了亲人挚友,没有人有义务关心你、在乎你,你必须学会适应一个人活,即便很孤独,过着过着就习惯了,至于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什么的,随缘吧,反正我是不相信爱情的。

为了面包,努力搬砖,独处不需要学,当时候到了,独处便成了人生的必修课。

当你去远方上学时,当你去到陌生的城市打工时,当你老了,你先走了,或者是你的老伴先走了。独处,真的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不需要学,时候到了,自然我们就会怎么过一个人的日子。


文沛先生


关于独处有很多的解释:比如独居、比如一个人的单独生活、比如一种能力的体现。

独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独处不是孤僻、不是孤独,独处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力。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我们可以在独处的时候整理自己的东西,回忆细细品味会另有一番滋味的。

我们也可以听听歌,随意的跟着节奏哼哼小调或者摆动自己的身体,都十分惬意。

我们亦可以做做家务,放各种各样你喜欢的节奏,那种感觉,或许会更加惬意。

总之,我们真的可以去认真的享受独处,而且我们在享受的过程中并不代表我们就需要离群索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处的时光,这样才有充足的机会去认识我们自己,品味自己。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佟新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有一种灵魂中的落寞,叫孤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却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人是伴随着孤独来到这个世界的,然后又孤独地离去,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既然人生注定要孤独,何不努力去面对它,试着去善待它。善待它,你就会发现,孤独是一种常态,孤独才是人生,灵魂只能够独自前行,独处会激发人的成长。

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没有人会时刻陪伴着你,大多时候,成长的路,要靠你自己走。每个人总是要面对孤独,孤独并不可怕,一个人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一个习惯,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孤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的面对孤独。在孤独面前,有些人会感到惶恐和不安,选择沉伦和逃避。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独处?拥有独立的灵魂是最佳途径。心灵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陪伴你一生的最好伙伴,如果你不懂得修心,那么这一生你可能会尝尽孤独,历尽艰辛。叔本华曾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拥有独立灵魂最容易的途径是读书。读书指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

灵魂是人类精神的安居家园,所寻求的是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人有了灵魂,懂得保持灵魂的独立,就会变得坚强,就会不再害怕孤独。

当你明白,灵魂终究只能独行的时候,便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孤独,从而学会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独处的能力决定人的生活品质。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也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说:“如果你坐下来观察,就发觉你内心的不安,如果你试图去平复,恐怕会变得更糟,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安静下来,那个时候就能听到更微小的东西——当你的直觉开始发芽,你开始对当下很多的事情会更清楚。

你的心灵变慢下来了,你感知到思维有一个巨大的扩展。你能看到比你以前多得多的东西。”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当你渐渐安下心来,把孤独当成是一种关于灵魂的修行时,便学会了如何享受孤独的生活。

有哲人说过:孤独不一定那么不堪忍受,或许只有它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死亡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森恐怖,或许他只是人辛劳一生后进入某个温柔的无梦之眠;人生的苦难也不一定那么面目可憎,或许它富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和营养,使我们经历后获得更强大的力量。一个能够承受孤独的人,必将变得更加强大。

孤独,是一种来自生命的力量。叔本华曾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他们的极致的人生。

孤独,有时候更像一杯纯净水,没有杂质、没有污染,是一种幽雅别致的美。当身处孤独中的时候,没有了喧闹的影响,不会因冲动而留下遗憾和后悔;沉浸在孤独中,能让人平和、冷静、稳重,会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方式生活。

能在孤独中体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一种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有多少人因为孤独,患上了抑郁症,又有多少人因为孤独,烦躁不安。置身于热闹之中未必就不孤独,一人独处也可以不孤独。

人在孤独的状态里,才能进行真正的创造。因为创造需要时间的消耗,注意力的集中,技能的修炼,而这些只有独处时才能做到。坐在轮椅上写作的史铁生,面临着灾难的不断降临,在被病魔折磨中,他坚持在“写作之夜”滋养自己的灵魂,笔耕不辍,他的著作影响了无数人,他的生命充实而完整。他也能够在孤独中看到“繁花似锦背后的荒凉,瞬间光亮之后的永恒黑暗”。

孤独是一种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与此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我们注定要面对很多。当孤独来袭,请不要逃避,张开双臂大胆地拥抱它。它会在你心里绽放出唯美的自由之花,清新而素洁。





读行人生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丽霞(头条号 王丽霞):


王丽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懋德工作服务中心项目及行政管理组组长。

叔本华一语见地地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独处。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宁愿承受别人的奚落挖苦,也不愿意独处待着;宁愿附和他人、跟随他人,也不愿意独处待着;宁愿花费重金与朋友花天酒地,也不愿意独处待着。无意识地,我们浪费着自己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却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后回转身抱怨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原因就在于害怕自己一个人待着。

而想要让自己学会独处,就要学习与孤单感相处。

当你独处之时,孤单感会涌上来,有时浓烈到让你感觉整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存在,周围的人好像统统与你绝缘一样。孤单感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受,本不会伤害到你,伤害到你的是,你相信了你真的是孤单一人,并沉浸在孤单之中不能自拔,将孤单感实体化了,这就会使你的身心都受到损害。

想要让自己学会独处,还要学习在独处中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

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作品都是在独处之中创伤出来的,而这些作品打动人之处就在于它们浓缩着作者的情感。所以,如果要学会独处,就要学着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抒发自己独处时的感受,让自己独处的情感升华在作品之中,会使得独处成为一种有趣并有益的活动。

想要让自己学会独处,还要学习一些静心的技能。

独处与静心是相关的,无论你在独处时是安静,或是在创作,其实,都是一种静心的活动。静心深入的时候,即使身在人群之中,也仿佛如独处一般。

有一些活动是可以帮助静心的,如内观、瑜伽、禅修、太极、书画、乐器等等,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做起来。

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之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这正是孤独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找到了这种感觉,那么恭喜你。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欢迎加入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讨论、学习、共同成长,详询请发私信。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以前喜欢一群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回忆年轻的学生时代,那时总会觉得一个人是件特别孤独的事。做任何事都喜欢三五成群,一起吃饭,上课,逛街,玩乐。一旦静下来一个人时,内心总会有些许恐慌不安。



也许是太年轻,不能懂得独处的美好,总会把独处和孤独混淆。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独处,而是孤独,我们却把孤独和独处混为一谈了。孤独是一个人,内心是孤单的。而独处独处仅仅是独自一人没有人陪伴而已,内心仍然有丰富的情感生活。我们大多数慢慢地习惯了群居生活,有时也就认为自己不能独处了。


然而,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酒局、K歌、聚会,夜深之后人群散去,心里只剩下无限的空虚和冷清。处在一群人的狂欢中却倍感寂寞,正如歌词中所唱,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静下来一个人,一个人享受独处的美好时光

踏入社会后,独处的时间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奢侈的事情。每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后还要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仿佛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一个人静静。

可是,你要坚信,独处是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去享受这种权利,而不是被生活湮没。 所以,越是忙碌,越要争取独处,要不然我们可能真的被生活琐碎,工作压力包围了。


我们可以在周六周日的午后,选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读一本书。也可以每周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一场喜欢的话剧或电影。亦或者每天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家里读书练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最不次的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时间,一个人就静静的发呆,放空自己。给自己一个独处空间,一段独处的时间,这个习惯对于幸福生活是很有益的。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希望你我都可以在安静的时光里幸福。

我是小柠同学,期待你的关注哟


简尔读书


前段时间我想去寻找自由,于是离开家跑到另外一个家里享受独处去了,去的时候还信心满满,非常的HAPPY,一个人呆着的感觉真好,独处多开心,家里很安静,除了我跟我的呼吸,然后就只有一只小爬虫的陪伴,因为我怕虫子,于是连最后一个活物也被我无情的消灭了,家里只剩下了我自己,一个人独处。

白天起床以后,自己做早餐,吃饱以后阳台晒太阳,看书,听歌,答题,中午做午餐,吃饱以后下楼散步,在海边吹吹海风,回来美美睡个午觉,下午起来继续看书,听歌,答题,写文章,直到夜幕降临,然后一个突然就会觉得莫名的难过。

晚上不吃饭,所以早早就准备睡觉,每天都这样的安静度过,看似很充实,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但其实我知道我根本没把独处的自由用在思考上,我用在了适应这临时的孤单,寂寞,空虚,冷。

一个星期以后悲悲戚戚的跑回家了,独处需要做好准备,没有准备的独处,是一场心灵的摧残,独处也需要勇气,选择独处要有独处的觉悟,你要一个人,只有你一个人,连说话也只能对自己说,不论做什么都一个人,你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就可以去独处了,其实一点都不难,忍的住寂寞,受得了孤单,就可以好好独处了。


萱语心陈


有人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再活跃开朗的人也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一个人独处时是最能感受到孤独的时刻。


其实学会独处并不难,因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旅游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了就好。学会独处后,说不定你会爱上这种感觉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分寸感太重要了。

而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很享受这种状态,一个人时候觉得很放松,不用刻意收敛或是表现什么,这时候的我是最真实的,久而久之,从而没有了拉一个人搭伙过日子的想法,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太自在了,在别人面前多多少少会有伪装的想法,想把最好的一面表现给对方看,但是反而不真实了。


旧亭台下


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的随笔集叫《如何独处》,这位擅长写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小说家,收录其中的几篇随笔质量上良莠不齐。如果你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就会发现,他的那种公务员写作的笔法十分适合他小说的风格,但是写作随笔,文学性太差,探讨的问题也是纠缠不清,很无趣,全书中读下来有所收获的不过两三篇。但是,这本随笔的题目我很喜欢,我们该如何独处?

写作的本质是孤独,所以,我们可以想见任何一个作家都会对独处的话题有着滔滔不绝的想法。美国小说家梅·萨藤将她隐居几十年的生活用《独居日记》方式记录了下来,其中谈论最多的就是作家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最大的敌人和朋友都是自己,如何保持一种生活照常的假象,构建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就成为了最大的难题。梅在回复一名读者的来信时说,如果一个人主动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因为孤独能够带来创造,通过工作和爱的方式,寻找到自我。换句话说,作家的孤独与常人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它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既成事实,比如鳏寡孤独者,还是一种准备写作的状态,一种不得不对抗生活荒诞性的状态。但是这种独处的状态,现如今似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有种很强烈的感觉,我们已经无法生活在孤独中,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独处。每天早晨醒来,好像是孤身一人,但身边被众声喧哗声音所包围,就算你关上门将来访者拒之门外,关上窗将风景和刺耳的叫卖声隔绝在窗外,但是你却无法关闭手机和电脑所代表的社交网络。 我有意计算了一下,大概每隔十分钟,我都会翻一下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圈,打开微博看看别人的更新和回复,浏览一下网页,刷新一下最新的消息。如果我打算写作,这就意味着,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停下来,打断思绪,以中断写作的方式干涉和评论别人袒露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写作的灵感看作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达成的一种和解。社交网络的无孔不入,已经放逐了灵感,把我们的写作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写作,平庸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最大的品质。

这大概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貌似我孤身一人,却没有孤身一人的精神状态;貌似隔绝任何联系,但下意识害怕被别人抛弃;我想集中注意力进行写作,但分神的时刻越来越多,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碎片化的生活,击碎了我们专注的训练,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哪怕你是孤身一人,你也被全世界的虚拟影像包围着,被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笼罩着,你再也找不到独处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