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用戶畫像越精準越好嗎?

某購物平臺停留了幾分鐘,刷了會兒某品牌的鞋子和衣服,然後APP開始隔三差五地推送該品牌的產品。

最近牙疼的厲害,便在某搜索引擎上搜索了一次相關信息,想查一下該去哪家醫院掛什麼科,結果很快,再打開網頁的時候,旁邊的廣告自動彈出某醫院的廣告。

去了趟婚博會,回去的路上,社交平臺上很智能地彈出了婚慶公司的信息流廣告,想了想也就連了下婚博會的公共WiFi、掃描了幾個二維碼而已。

這些事情,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也都親身經歷過一二。小到每天點外賣想吃什麼,大到買上萬元的電子產品甚至是買車買房,相關平臺都會貼心地為用戶推送信息,以供用戶做決策。某種意義上,平臺就像用戶的管家一樣,替用戶操心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平臺之所以能及時為用戶推送匹配的服務信息,一個重要的功臣便是大數據。

眾所周知,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大數據時代。每在網絡上留了一次足跡,便會產生一次數據。而企業通過收集用戶操作軟件留下的數據,對用戶行為習慣整體輪廓進行勾勒,便形成了用戶畫像,用戶數據形成的信息標籤越多,畫像就越完整。

在豐滿的用戶畫像指引下,企業能夠實現精準快速的營銷以及更高的用戶粘性。也因此,企業千方百計想獲取更多的用戶數據,以使其獲取的用戶畫像越精準,從而更有效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大數據時代,用戶畫像越精準越好嗎?

可是,用戶畫像越精準就越好嗎?前段時間被曝光的大數據殺熟已經告訴了我們,大數據的可怕一面。

某網絡訂票平臺,如果你高頻搜索和持續關注,則搜索的機票價格持續上漲,訂票後卻又發現價格下跌。某購物平臺,你作為老用戶購買某一產品會比新用戶付出更多的錢。這些就是典型的大數據殺熟。

平臺獲取了你的數據,然後便開始了對你的一步步算計。首先綜合一系列的分析,判斷出你是誰,你現在要做什麼,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去做這件事。然後通過精準的用戶畫像,去對消費能力高、消費意願強烈的用戶展示更高的價格,從而賺取更多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佈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

如此龐大的用戶量,意味著海量的用戶數據。哪怕每一個用戶每天只在互聯網平臺上產生一個數據,這也是多達近8億個數據,更何況事實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這些數據對用戶來說似乎不值一提,但卻是數據運營商的珍貴資產。或許,作為用戶也該對自己的數據重視起來,尤其是對數據被平臺利用一事重視起來了。

事實上,平臺之所以能利用大數據對用戶進行殺熟,還要依託於用戶自身的“貢獻”。比如在社交平臺上,用戶評論、點贊等互動數量越多,社交平臺就越瞭解用戶,其廣告與消息流的定向就越準確。同樣的,當你用某搜素平臺進行搜索的總量越多,其向你返回的結果就越精準。

瞭解到這一關係鏈條,如果想減少被平臺利用的可能性,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減少在各個平臺上的互動頻次。當然這對很多網友來說很不現實,那麼不妨試著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做一些擾亂視線的事情,比如明明喜歡耐克,卻偏偏去瀏覽阿迪,讓平臺無法準確判斷出你的喜好。

其實,用戶畫像就像一把雙刃劍,它越精準越能夠為你提供貼心的服務,與此同時也越容易找到你的弱點傷害你——從用戶角度來看,平臺獲取的用戶畫像越完整,用戶的安全性就越不可控,被利用精準詐騙、大數據殺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而另一方面,當我們的用戶畫像準確度降低時,被傷害的可能性降低了,但與此同時能夠享受到的精細化個性化服務質量也可能會降低,畢竟對方連你真正的需求都捕捉不到了啊。

所以,這一問題還是需要個人結合自己的需求、權衡利弊之後自行判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