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要不得

囫囵吞枣要不得

囫囵吞枣要不得
囫囵吞枣要不得囫囵吞枣要不得

古時候,有位老先生,有很多學生。有一天,課間休息的時候,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位醫生客人,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後,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之後,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那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囫囵吞枣要不得

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囫圇吞棗”的典故,出自於宋代朱熹的《答許順之書》,意思是指把棗子整個的吞下去,多用於形容對於事物不加分析的籠統接受。

原以為囫圇吞棗麼就是個成語,平時也就用來打個比方,做個比喻之類的。做了醫生之後,才發現古人說得每一句話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囫圇吞棗千萬要不得啊。

我們來看幾張圖片

囫囵吞枣要不得

這個病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持續性右下腹痛一天來看病,到了醫院後醫生一看,老太太的腹部已經有腹膜刺激徵了,看著挺重啊,趕緊做個CT,發現老太太的盆腔段小腸有2cm大小的棗核,已經造成小腸穿孔了。再問老太太,昨日晚上吃了幾顆大棗,至於棗核有沒有吃下去,老太太自己也記不得了。趕緊去做手術,切除了15cm的小腸。為了一個棗核,切除一段小腸,真是驚險啊。對於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來說,含有尖銳棗核的棗子,還是少吃為妙啊。

再來看張圖片

囫囵吞枣要不得

這是一個66歲的老人,上腹痛7小時來院,一開始醫生以為是胰腺炎,CT檢查一看,也是一個棗核,還好還在她的胃裡,趕緊找了內鏡室的醫生在胃鏡下幫她及時取出,要是再晚幾個小時,估計也要跟前面那個老太太一樣去開刀才行啦。仔細再問這位老人,發病前一天也吃過大棗,當時吃得挺多挺快的,也不記得有沒有吞過棗核。

大棗富有營養,很多人喜歡吃。喜歡吃大棗不是壞事,但是吃大棗時記得一定要把棗核吐出,不然吞到肚子裡真有可能引起胃腸道的各種問題啊,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囫圇吞棗的原因啊。對於那些老人而言,尤其是有認知障礙的老人,除非事先把棗核去除,只保留棗肉,一般情況下還是不要吃棗子了,可以用其他沒有尖銳核仁的食物替代。

其實,囫圇吞棗不僅僅在吃棗子方面,我們吃任何食物時都應該要細嚼慢嚥。每個人小時候的時候,老師和爸爸媽媽都教過我們吃東西要細嚼慢嚥,不能狼吞虎嚥,這一方面是指吃東西要慢慢品嚐,才能品出其中的風味,一方面狼吞虎嚥是要出大事噠。

來看這張圖片

囫囵吞枣要不得

這個女孩,吃雞的時候速度太快,把雞骨頭卡在食管裡了,就在主動脈弓附近,如果雞骨頭不小心把主動脈弓刺破了,那她也就一命嗚呼了。雞雖然好吃,吃的時候就不能速度慢一點嗎?無論你吃得快還是吃得慢,雞就在那裡,不離不棄。姑娘啊,姑娘啊,吃雞時千萬不能猴急。

除了雞骨頭,魚骨頭,我們在醫院還碰到過各種食物卡在食管裡的,有蘋果,有蛤蜊,有貢丸,真是無奇不有。除了卡在食管,吃太快還有可能把食物卡在氣道里,那就要趕緊應用海姆利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啦,這個時候,時間就是生命。

最後送上這張圖片

囫囵吞枣要不得

大家猜猜在這張圖片裡,那些在胃腸道里的白色圓點是什麼呢?好像是古人說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啊。其實,這就是你們大家都喜歡喝的珍珠奶茶裡的珍珠,現在知道珍珠奶茶喝到胃裡是什麼樣的表現了吧。

如今,這個社會,物質那麼豐富,想吃啥就有啥,點個外賣分分鐘送上門。不過,還是要告訴大家,再好吃的東西,也要學會慢慢吃慢慢品,不然有潛在的風險啊。對於那些具有尖銳稜角的食物,老年人一定要謹慎,可以用其它食物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