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總理是個對華鷹派?只要中國不自亂,無人可以亂中國

從陸克文到朱莉婭·吉拉德,從託尼·阿博特到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再到剛剛上任的新總理——澳大利亞自由黨黨魁、前國庫部長斯科特·莫里森,在過去的十年裡,澳大利亞已經更換了六任總理。

更有趣的是,自2010年以來,有四位總理的下臺都不是在投票箱前,而是被自己的政黨“逼宮”推翻。如此頻繁的首腦更迭,不僅讓澳大利亞內外政策連貫性、穩定性大打折扣,更讓首都堪培拉榮獲“太平洋政變之都”的“雅號”。

澳大利亞新總理是個對華鷹派?只要中國不自亂,無人可以亂中國

特恩布爾戲劇性的政治生涯,既是他本人的悲劇,更是澳大利亞近年來政壇亂象、政局不穩的縮影。有學者統計,自約翰·霍華德2007年選舉失利、結束十一年總理生涯以來,澳大利亞就再無一位總理能夠幹滿3年任期。按照特恩布爾所宣稱的,其原因乃是“黨內一小撮分子在議會外的其他勢力慫恿下的行為”,“這些少數人試圖通過霸凌、恐嚇他人來改變本黨的領導人”。

但不少政治學者則認為,這種種問題在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為什麼唯獨在澳大利亞如此突出,恐怕就在於該國相互纏鬥的諸黨派並不著眼於提高自身執政能力,靠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政績來贏得民心;相反,他們只是通過相互攻訐及黨內“整肅”來實現黨內或黨際權力的更迭。

對執政黨而言,每當民意下降讓他們感到本黨執政權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願意以更換領導人的方式來拉回民意並維護執政地位,同時也便於藉機實現黨內的人事洗牌,從而重新劃定權力版圖。對此,澳大利亞民眾以愈來愈甚的政治冷漠進行回應;但民眾的這一做法,反過來又縱容了那些政客更加不負責任的行為傾向。

澳大利亞新總理是個對華鷹派?只要中國不自亂,無人可以亂中國

過去一年中,特恩布爾如蠻牛一般,把此前中澳幾代領導人和兩國億萬人民用數十年時間培養、呵護起來的友好關係毀於櫝中。至今,中國的讀者、觀眾一定都還對這位“反華急先鋒”的種種乖張言行記憶猶新,諸如“中國干預內政”“澳大利亞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等等,不一而足。對於他的黯然下臺,不少國人長舒一口氣,但問題在於,剛上任的新總理是否就會對華友好呢?

儘管莫里森在首次簡短講話中,僅僅就就業、移民和黨派團結等“重點問題”做了扼要闡述,尚未談及新政府對外關係,但考察他過去的經歷及與特恩布爾的關係,我們很難給出樂觀預計。而事實似乎也驗證了這種悲觀判斷:早在8月23日,短暫擔任代理內政部長、尚未“榮登大寶”的莫里森就急不可耐地“揮刀”中國:宣佈華為不得參與澳大利亞5G網絡建設,理由是“外國政府違反澳大利亞法律的法外指示”。

澳大利亞新總理是個對華鷹派?只要中國不自亂,無人可以亂中國

顯然,他延續了此前擔任部長期間自由黨黨內保守派的既定路線——既加強與中國的經濟接觸,又頻頻以國家安全名義實施保護主義。兩年前,任國庫部長的莫里森也以同樣的未加詳細說明的國家安全為藉口,宣佈禁止將新南威爾士電力供應商澳大利亞電力公司Ausgrid出售給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長江基建集團。而就在2017年,莫里森還規定,強制外國房產業主繳納房屋空置稅。此舉被當地媒體及華人社團普遍認為就是針對中國人的。

當然,以上事實也不意味著,未來的中澳關係註定一片灰暗。中國有句老話“事在人為”,還有一句老話“形勢比人強”。對特恩布爾也好,對莫里森也罷,中國都應保持戰略定力,一方面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問題解決好——只要中國不自亂,無人可以亂中國;另一方面,在親誠惠容的基礎上穩步推進與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所有周邊國家的睦鄰外交,求同存異、互利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