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關鍵字:白沙堡、沙灣寨、沙灣巡檢司、市橋(市底/市邸)

本帖以歷史內容為主,需多花時間和耐性來閱讀!

*該部分歷史內容,根據2016年9月11日朱光文老師主講的講座——《從“海灣”到“縣城”:市橋地區歷史、社會與文化》整理。發帖前,朱老師亦補充了內容。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位於白沙路的白沙堡村村口。(鄉下臺 史太郎 攝)

白沙堡,位於市橋東環路以南,是市橋街雲星村(行政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

乍看白沙堡,與大多數城中村一樣,都是握手樓、一線天,不過原來在文獻中,白沙堡這個村名,曾經和另一個響噹噹的歷史行政地名——番禺縣沙灣巡檢司——聯繫在一起。

這讓白沙堡這個不算特別響亮的地名,又平添一分不一樣的氣息。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沙灣巡檢司是什麼?

它和 白沙堡 有何關係?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講解:廣府歷史文化研究者 朱光文

在2016年9月11日,於市橋陳茶館舉辦的講座——《從“海灣”到“縣城”:市橋地區歷史、社會與文化》中,主講人

朱光文對此有過講解。

以下內容整理自該講座,發帖前亦新補充了部分內容——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民國《番禺縣續志》的《沙灣司圖》。沙灣司不是沙灣鎮,沙灣司覆蓋沙灣河兩岸、今屬於番禺區和南沙區管轄的各自一部分,大致於今石壁、鍾村、沙頭、市橋、東環、大龍、石碁、橋南、沙灣、欖核、東湧等鎮街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域,亦包括今南村鎮、石樓鎮、大崗鎮等一部分。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沙灣”指的不是現在的沙灣鎮,而是番禺縣“沙灣巡檢司”所管轄的範圍,相當於如今半個番禺區,再加南沙區的一部分。

市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沙灣巡檢司駐地。於是問題來了——為何駐地在市橋的巡檢司,被冠以“沙灣”之名?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民國《番禺縣續志》上的地圖,可見市橋周邊有數個有“沙”字的村名。

我們首先通過地名,來推敲還原當年市橋周邊的地理環境:

從▲地圖▲上可見,市橋西北方有“沙頭”,北面有“汀沙”、“白沙步(堡)”,東面有“沙圩”。

這些地方的地名都帶有“沙”字,可見過去都曾是海邊,又彼此相連,形成彎彎曲曲的海灣,故古人過去將這片臨海的地方(市橋平原)稱為“沙灣”。而不是如今沙灣古鎮那裡才叫沙灣。

當時市橋就是在這樣一個海灣環境包圍下,接受三面河涌南流帶來的泥沙,併發育成市橋平原。

沙灣巡檢司的設置

同治《番禺縣誌·列傳》載,梁曾甫為

元至正年間(編輯注:“至正”為元朝最後一任皇帝的年號)江西行省鄉舉,任沙灣司巡檢。可見元代已有沙灣巡檢司的設置,駐地則在沙灣寨(見下圖)。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據明成化《廣州志》卷四十記載,明初,番禺縣下轄六個巡檢司,相信是沿襲元朝的原有設置。當時沙灣巡檢司在沙灣寨。(朱光文 供圖)

明洪武三年(編輯注:“洪武”為明朝開國年號),沙灣巡檢司設置於白沙堡。嘉靖《廣州志》(見下圖)中寫道,該巡檢司駐地白沙堡,是洪武三年“改建舊沙灣寨”而來。

由此可知,早於元代設置沙灣巡檢司的沙灣寨,與白沙堡應在同一個地方。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嘉靖《廣州志》卷二十五關於沙灣巡檢司在白沙堡,由沙灣寨改建的記載。(朱光文 供圖)

當時的沙灣寨/白沙堡,已是一個軍事城寨和較大的聚居點。

至於它為何最早以“沙灣”為寨名,相信是由於該地位於“沙灣”(指市橋平原)這個海灣之上,故以“沙灣”為寨名。

及至元末明初,番禺縣於此設立巡檢司,於是亦以其寨名“沙灣”命名為“沙灣巡檢司”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嘉靖《廣東通志初稿》記載,番禺縣沙灣司在縣南白沙堡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民國《番禺縣續志》地圖上的“白沙步”(今白沙堡)及周邊村落。

這個設於“沙灣寨”(白沙堡)的沙灣巡檢司,為何後來南遷市橋呢?

元明之間,珠三角出了個很重要的人物——東莞人何真,是統領一方的鄉豪利用自己的武裝為元朝控制嶺南

後來元被明所滅,有人建議何真仿效趙佗自立為王,但何真沒這樣做,而是迎接明朝大軍。

結果,何真和他的部下未被善待,反而被朱元璋派往全國,攻打各地割據為王的人。何真的力量亦在此過程中逐漸消亡。

當時在市橋,有一個聽命於何真的人——自封為“市底元帥”的黃子恩(市底即市邸,指市橋)。需要說明的是,其時市橋幾大宗族尚未形成,而黃子恩就是一個掌握市橋地方武裝力量的鄉豪。

他和“紫坭元帥”張志卿(又寫作“興”)等一起,跟隨何真消滅元末廣州附近的割據勢力。

朱老師推測,明朝為了控制和削弱黃子恩等地方豪強的勢力,故繼續沿用元朝的設置,在他當年起兵的白沙堡(又稱沙灣寨)設立沙灣巡檢司

後來出於海防需要,一度打算將市底(市橋)建為番禺縣治,但立了城門、挖了西涌東湧後又作罷,而把白沙堡(沙灣寨)的沙灣巡檢司遷入市底(市橋)

沙灣巡檢司遷到市底(市橋),亦延續沙灣作為巡檢司之名。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沙灣司從白沙堡遷到市橋,除了清初遷海令期間一度內遷到鍾村,沙灣司大部分時間都在市橋。(底圖為民國《番禺縣續志》上的地圖)

至於後來本善鄉(即今沙灣,又名青蘿)為何又被稱為“沙灣",仍是一個謎。

↑↑↑↑↑↑

以上歷史內容整理自2016年9月11日《從“海灣”到“縣城”:市橋地區歷史、社會與文化》講座

由朱光文老師主講

(市橋陳茶館、鄉下臺協辦)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2016年9月,《從“海灣”到“縣城”:市橋地區歷史、社會與文化》講座現場

關於番禺縣沙灣司的內容,在朱光文、劉志偉合著的《番禺歷史文化概論》中亦有講述。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詳該書,臺長不重複抄書了。

“沙灣”最早不是指沙灣?這和市橋白沙堡有關

▲《番禺歷史文化概論》▲

朱光文、劉志偉著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