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已經成爲了一種廉價?

“隨著屌絲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成為現今社會最主要的階層時,已經沒有人能夠像小時候的父母那樣,揪著耳朵,叫嚷他們;批評和指正他們。因為用硬的辦法已經不行了,那就用軟的辦法吧,好吧,就用“勵志”吧。”

勵志,已經成為了一種廉價?

人,到了不同年齡,狀態和角度就會不同。如果簡單的描述一下,我想,大概是:青少年朝氣蓬勃,一心向好;中年盛極轉衰,多有憂患;老年夕陽遲暮,懷舊感傷。這是符合生命週期規律的,應該說,是生命本身在各個階段的基本屬性。

青少年時,一切都是新的,正是積極進取的時候。很多師長會用“過來人”的口吻;書本課本會用引經據典的手段;甚至,身邊有些同齡的人都會用一種自己賦予自己的凌駕氣質教誨我們,好好的生活吧,努力的學習吧…所以,我們需要勵志,勵志能為我們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

人到中年,身體狀況偶爾會亮一下黃燈,心情隨之變得沉重而複雜起來,如果再遇其他一些不順利的事,壓力感徒增,憂患之心沉重。所以,我們需要勵志。勵志在身體方面,健康而充滿活力;勵志在事業方面,步步為營又無往不利,成為父母的驕傲,兒女的榜樣。

到了老年,自身用來換取利益的能力逐漸褪去,這是一件非常讓人沮喪的事情,回想年輕時的景象,經常會黯然神傷。所以,我們需要勵志,勵志永葆健康,心情舒暢。

所以之後的所以,就誕生了一門學科,稱之為“勵志學”。

勵志學最最根本的道理就是時刻提醒人們:吃飯之前要洗手,蹲完廁所用廁紙,遇到難過的事不許哭只能微笑,遇到高興的事要憋住,最好不哭也不笑,僅此而已。

勵志其實只傳達給我們兩件事:一是做事的方法;二是處世的心態。這看起來毫無紕漏可言。問題就在於,如果我們“勵志”多了以後,我們就不是我們了。這就有點可怕了。

如果想較深的討論這個話題,我想,應該先從“屌絲”這個詞說起。

這個詞是近幾年新生的網絡詞語,在網絡上鋪蓋開來的時候,是炙手可熱的狀態。許多網友都喜歡調侃自己是“屌絲”中的一員,屌絲的隊伍如此之大,完全具備主流態勢,所以,誰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帶有貶義性質的詞彙。反而,樂於將這個光環套在自己身上,來標記自己的網絡時代徽記。

“屌絲”一詞,或者有演變一說,跟更早出現的“宅男”,在詞意上多有類似。這兩個詞描繪的,是現如今人們的一種生存狀態。

這種狀態不單單是指所謂的80、90、00後的年輕人。所指應該更為廣泛,甚至包括少年兒童、中年人及老年人,只是這幾類人群不像青年人那樣,更利於和願意表現出來。

網絡文化以務實和淺顯著稱,如果給“屌絲”一個註釋的話,或許是:無錢無權有閒的人,可以稱之為:屌絲。解釋著說,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在所處的生活領域中缺乏自主決定的勇氣,有大把閒暇時間不知如何支配的一類人。

如果,讓我解釋,我會說:屌絲,就是不知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建立合理名義的人。這句話延展開來講,就是說,他們是一類凡事過度尋求對錯甄別,過於注重輿論評價的人。如果,這個解釋說得通的話,呵呵,古往今來,屌絲實在是太多了。首當其衝,“論語”就成了屌絲們的瑰麗典籍。

既然屌絲們沒有能力給自己的行為和行事做出合理名義,所以,即便是他們在堅持做一件對的事情的時候,有時也會被別人以質疑的眼光打量。而對於屌絲來說,這種概率實在是非常的大,幾乎每一件事均是如此。久而久之,屌絲們就會主動的,將肢體行為和表情、情緒等等元素,修正為大家都認可的、並能夠受到普遍好評的一種方式。而時刻提醒他們、教育他們的學說,就是“勵志學”。

勵志學,是一門軟學科。它不像數理化,學會了就走遍天下都不怕,即使你時刻保持勵志信念,也未必受人待見。所以,勵志學又是一門邊緣學科,目前還沒有正式樹立其現實意義,只是被大家相互傳送,用以尋求出路而已。

正如前面所說,屌絲是缺乏經濟基礎的一群人。正因為缺乏經濟的支撐,才顯得更加位卑人微。這個隊伍慢慢擴大,擴大到足以代表整個年輕一派的規模。而在形成的初期時,每位屌絲之間的默契是以一種巧合出現的。隨著屌絲文化的逐步深化,各種行為被加以明確化和理論化,最終致使大家毫無危機感的團結在一起,成為堅實的屌絲群落。

隨著屌絲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成為現今社會最主要的階層時,已經沒有人能夠像小時候的父母那樣,揪著耳朵,叫嚷他們;批評和指正他們。因為用硬的辦法已經不行了,那就用軟的辦法吧,好吧,就用“勵志”吧。

勵志的根本意義是,首先,要畫一個美好的未來景象。在那裡,時常都是:妻子美豔動人賢良淑德,老公典型的高富帥又沒有嗜好,孩子聰明可愛天之驕子。家裡住的是人人羨慕的大四居住房,或者乾脆就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那樣的魔都獨棟。動不動就是高配奔馳座駕,出入皆有侍者,哪裡都有掌聲。

寫到這裡,我自己都感覺有些偏執了。可轉念一想,那些時時教誨我們的勵志內容,儘管都是溫良親和的口吻,甚至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可最終的目標,的確是促使我們,像上一個自然段描述的那樣成功無疑。只是多項並達的可能性極小罷了。為了達到例證效果,“並舉、取高”的進行假設,未嘗不可。

其次,勵志會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憧憬裡,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變著花的向屌絲們發起攻擊。屌絲們首先感覺到的是汗顏。而當勵志段子無所不在,處處顯現的時候,屌絲們開始躁動,甚至憤怒了。有些人生態度稍顯積極的屌絲們,開始著手重新規劃他們的生活,開始尋求新的人生價值。有一定比例的人,肯定會攀爬到相當的高度,成為高富帥族群,完全可以實現那個自然段裡描述的所有成功,從此脫離屌絲一群。最重要的是,成為高富帥之後,就會有不知從哪跑來的一群人,雙手半捂嘴巴,彎彎的眯起眼睛,忠誠的聽你說話,從而實現了你作為屌絲時從未實現過的“做事的名義”。

既然有了這種可能,所有的屌絲們都會在主觀願望上去追求勵志,看勵志的書,聽勵志的演講,甚至參與釋放勵志言論的團隊模式。

最終發現,都是浮雲。因為,沒有眾多的屌絲作為支撐,哪裡有高富帥們的任性。所以,屌絲們試探之後依舊是“碌碌無為”,依舊心懷悲慼的自得其所。

從大數據來看,勵志所服務的人群,主要是屌絲一族。從效果來看,勵志不能滿足大部分屌絲的需求,其本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非主流價值觀”。

可我們到底如何才能脫離屌絲的狀態呢?

正如前文所說:適當而合理的,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建立名義。這種名義不必非要追求什麼、成為什麼,或是多麼偉大而受人敬仰的目標。

其實,哪怕只是遵從自己的心,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