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泉州禅宗初探

原创: 杨清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唐五代泉州禅宗初探

禅宗是中国独创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的创立使佛教日益中国化并最终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衰微,惟有禅宗盛行,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禅”是“禅那”的略称。“禅那”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就是以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本自心性,专修禅定,故名“禅宗”。禅宗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为本旨,又称“佛心宗”。

唐五代泉州禅宗初探

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年)来华,住河南嵩山少林寺。以《楞伽》传宗,随处诲人禅法,以心传心,直指心源,不立文字,顿同佛体,迥绝言思。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相继承传。到了弘忍时禅宗获得发展,弘忍门下出了神秀与慧能两大弟子。神秀主张“渐悟”,流行于北方,是为“北宗禅”;慧能主张“顿悟”,流行于南方,是为“南宗禅”。由于慧能获得五祖弘忍密授的传法衣钵,取得禅宗六祖地位,同时由于南宗禅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最终成为中国禅宗主流。

唐五代在泉州地区传播的中国禅宗是南宗禅,有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系。分别记述如下:

一、南岳系

慧能法徒众多,嗣其法者有10余人。其中荷泽神会(686-760)最先发迹,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4-741年)向北发展,并与北宗禅争夺禅宗正统地位。斯时,南方的湖南、江西的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系悄然崛起,迅速发展。其中南岳系率先入闽。

南岳怀让(677-744)随侍六祖慧能十二年,景云二年(711年)礼辞祖师,在南岳修禅。其门下马祖道一(709-788)使南岳法系大盛。

天宝初(742-745年),道一离开南岳入闽,在建阳佛迹岭(亦称“佛迹岩”,位于建阳县莒口乡)传法。是为禅宗传入福建的开端。

不久,道一离开建阳转移至江西临川南康一带传法,泉州怀晖(756-818)与长乐怀海、建州慧海、邵武隐峰等前往参学,成为泉州地区第一位禅师。

怀晖,俗姓谢,泉州同安(今属厦门市)人。贞元初(785-788年)礼洪州大寂(即马祖道一)禅师,顿明心要,遂为道一得法弟子。时佛学家彭城刘济十分敬重怀晖,经常一起切磋禅学,互相推证。后怀晖隐居山东徂徕山,又寓齐州灵岩寺,复移住定州(今属河北)柏岩(又称“百家岩”)。日久,不耐烦门徒寺务请问繁杂,避居山西中条山,专心修行禅法。道俗请教者闻风而至。元和二年(808年),唐宪宗诏命入长安章敬寺,住毗庐遮那院。每年召入麟德殿讲论禅学,推居上座。平时居上院,为人说禅,朝野名士日来参问、参学者络绎不绝。元和十年(815年)冬示疾,十二月十一日圆寂。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敇谥“大宣教禅师”(又作“大觉禅师”)。立碑于寺门,著名诗人、时为岳阳司仓贾岛为作碑铭。铭曰:“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品,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未”云云。

据《禅宗宗派源流·南岳怀让法脉》记载,怀晖门徒除智朗、志操外,还有荐福弘辩、龟山智真、许州无迹、朗州古堤、明州怀政、河中公葴、金州操、柏州闲云、宣州玄哲、河中宝坚、西京道志、绛州神佑、西京智藏、寿州惟肃、新罗玄昱等。其后龟山智真曾在福建境内传法。

又据《释氏疑年录》记载,泉州行标,俗姓方,九岁投福州玉涧寺神皎出家。长而北游,抵京诣章敬大师法会。怀晖令其首众。元和十一年(816年)复归玉涧寺。咸通六年(865年)圆寂,世寿八十五岁。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称之为“释子之高杰者”。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泉州还有另外一位马祖道一门徒:“清煇,惠安人,参马祖来归。会昌中,值汰僧,隐居于县之牛头山。郎中陈嘏延居报劬院。”因此,清煇是第一个在泉州境内传播禅宗的禅师。

据《景德传灯录》,又有无了(787-867),泉州沈氏,也是马祖道一的门徒。无了七岁,父携人白重院,视之如家,因而捨爱。年十八薙度,受具於灵岩,参大寂受法。还本院北,樵採路绝,策杖破榛而行,遇巨龟,乃庵此峰,号龟洋峰。后闽王王审知封“真寂大师”。

二、青原系

青原系即青原行思法系。行思(?-740),俗姓刘,庐陵人。出家后闻曹溪法席盛化,乃往岭南参礼慧能。得法后归往吉州青原山,世称“青原行思”。

行思嗣法者石头希迁,又称“石头和尚”,其禅法圆转无碍,如环元端,有“石头路滑”之称。其法嗣碎石和尚在德宗、宪宗时期(780-820年)入闽传法,另一法嗣宝通的门徒义中(781-872)也在闽南弘法。又有师巍,号通玄,青原下第六世,嗣法逍遥怀忠。怀忠,澧州夹山善会弟子,住抚州逍遥山。师巍住福清院在泉州传法。有僧问:“如何是西来的意?”,师巍答:“立雪未为劳,断臂方为的。”又问:“恁么则一华开一叶,芬芳直至今? ”师巍答:“因圆三界外,果满十方知。”

在此期间,泉人投青原系药山惟俨法嗣吾山宗智派下石霜庆诸习禅要而嗣其法者有涌泉景欣和庐山怀祐:

景欣,泉州人。受业于白云山,依潭州石霜庆诸得旨。住台州涌泉寺。《福建通志·高僧传》:“景欣,泉州人,住台州涌泉。上堂:‘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亦唤作立中功。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他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

怀祐,泉州人。初投九座山陈受业,后得法潭州石霜庆诸。晦迹谢山静修,旋任庐山栖贤寺。寂后谥玄悟禅师。《福建通志·高僧传》:“怀祐,泉州人。住庐山栖贤。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祐曰:‘井底寒蟾,天中明月?’”

青原系发展到第六代,对福建与泉州的影响迅速增长,除了前面所说的药山惟严派下石霜庆绪法子涌泉景欣、庐山怀祐和夹山善会的再传弟子福清师巍外,还有天皇道悟派下德山宣鉴的高足泉州南安义存、全豁,泉州瓦棺院瓦棺和尚,和传法泉州富阳的福州慧恭,尤其是雪峰义存,回闽传法,法席盛于一时。

全豁(828-887),俗姓柯,泉州南安县人,受业于灵泉寺义公门下。往长安西明寺受具足戒,后优游禅苑,振锡南指,往造临济,因义玄归寂,乃谒仰山。继又往湖南德山参宣鉴。获印可后,往洞庭龙山结庵,徒侣致萃,后迁唐年山,山有石岩巉崪,立院号“岩头”。因有“岩头全豁”之称。光启三年(887年),为农民起义军所杀。唐僖宗赐谥“清严”。塔号“出尘”。

瓦棺和尚,在德山为宣鉴侍者,后入闽住泉州瓦棺院(或寺)。确切地点待考。

慧恭(820-903),俗姓罗,福州(今福州市)人。17岁进京应试,因游终南山奉日寺,注视祖师遗像有感,遂求出家。22岁受具足戒后,四处游方,至湖南德山谒宣鉴禅师,得法后传法信州西禅院。《宋高僧传》本传载,慧恭后返回闽中,“入福州长溪(即今霞浦)马冠山”。又“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其为士庶向奉如此。

义存(822-908),俗姓曾,泉州南安县(今南安市杨梅山下涧埕村)人。家世奉佛。义存9岁请求出家,未获父允。12岁随父游莆田玉涧寺,拜僧庆元(一作“庆玄”)律师为师,留为童子,17岁落发。24岁,遇唐武宗会昌灭法,玉涧寺遭毁,义存改装儒服,往福州芙蓉山(位今福州市北约40公里),谒南岳系著名禅师灵训。灵训禅师见而器之,留之左右。唐宣宗即位,复兴佛教,义存“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飘,云翔鸟逝。”其间三到舒州投子山参大同禅师(属青原系第五代),九至瑞州参拜良价禅师(属青原系第五代)。良价于问答中感到义存的因缘“合在德山”,指点义存前往参德山。咸通二年(861年),义存40岁,乃往湖南武陵德山(在今常德)参谒宣鉴禅师(属青原系第五代)。宣鉴禅师是龙潭崇信的得法弟子、石头希迁的三传弟子。义存在德山盘泊数载,获印可后返锡瓯闽。据《雪峰志》记载,义存从德山回闽,“道由建安,结庵居之,今黄龙、双石二寺是也。”黄龙寺、双石寺均在瓯宁县(今建瓯市)。咸通九年(868年)因“追念芙蓉乃初进之地,遂还福州,止于芙蓉之石室。”

与义存同受业于芙蓉灵训的行实禅师劝义存:“师之道巍巍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鹫岭猴江之为”,并告知义存:福州府西二百里有象骨山,环控四邑,峭拔万仞,灵湫邃壑,奇姿异景,不可殚状,为闽越之神秀。咸通十一年(870年),行实偕义存上山踏勘。里人信士方训、谢傚、陈佐等相助创庵于柽洋凉映台之北。因象骨峰冬雪夏寒名为“雪峰”。从此,“师(即义存)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山”。因有“雪峰义存”之称。乾符年间(875-879年),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并赐义存紫袈裟与真觉大师号。义存虽居深山,名声远播。“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召。”

唐乾宁元年(894年)寺院大规模扩建,此后殿宇遍布山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法席大盛,成为江南一大丛林。

义存于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卒于雪峰山。其著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

义存是唐末五代之交中国禅宗巨擘,其宗风远播全国各地。义存在闽弘法近40年,各地禅客前来参学者辐凑云集,他本人曾南下莆田、泉州等福建境内传法。在泉州,刺史王延彬创东弥勒、资寿等院迎请义存讲学,大加礼敬;晚年为报父母恩,还归故里葬双亲于南安杨梅山,并建亭设庵,弘传禅学,后成岩寺,俗称“小雪峰”。他还曾多次出福建云游行化。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得法弟子分灯化俗。据《景德传灯录》,义存有得法弟子56人,其中立传者多达45人。

其中泉州地区有睡龙山道溥、福清院元讷、东禅和尚、招庆慧稜、西兴化度师郁(往浙江传法)、耳相行修(往浙江杭州传法)、镜清道怤(往浙江杭州、越州一带传法)、安国弘瑫(往浙江传法)、仙宗行瑫(在福州传法)、报恩怀岳(在漳州传法)、隆寿绍卿(在漳州一带传法)。

福州地区有玄沙师备、鼓山神晏、大普山玄通、长生山皎然、莲花山永福从弇、南洋契璠、永泰和尚、古田极乐元俨、芙蓉山如体、鹅湖智孚(往江西信州传法)、和龙山守讷(往安徽池州传法)、南岳惟劲(往湖南岳州传法)、金轮可观(往湖南岳州传法)。

漳州地区有保福从展、保福超悟。

建州地区有梦笔和尚。

广东韶州有云门文堰、林泉和尚。

浙江台州有十相审超,湖州有清静和尚,明州有翠岩令参,杭州有大钱山从袭、龙井通、龙兴寺宗靖、龙华寺灵照,衢州有南台仁禅师,越州有洞岩可休、越山师鼐。

江西江州有庐山讷、庐仙德明,抚州有明水怀忠,吉州有潮山延宗。

湖南潭州有沩山栖禅师。

湖北隋州有双泉梁家庵永禅师,襄州有云盖山归本。

四川益州有普通山普明、永安雪峰和尚、怀果禅师。

河南洛京有憩鹤山和尚、南院和尚、嵩山德安。

河北定州有法海院行周。

山西太原有孚上座,潞州有玄晖禅师。

新罗国有大无为禅师。

查《福建通志·高僧传》及《禅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脉·雪峰义存》,义存门下高足尚有扣冰和尚、师慧、归、钦、道圆、忠、法海行舟、南台仁、后金轮、四明无作、双泉永等。

雪峰义存的再传弟子,主要有12支法脉繁衍:

福州玄沙师备有法嗣13人,9人在福建,其余4人分赴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在师备得法弟子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漳州罗汉桂琛,桂琛有得法弟子7人,创立法眼宗的文益就是他的弟子。

韶州云门文偃有法嗣76人,再传弟子52人。

福州长庆慧稜有法嗣27人,其中在闽者14人。其余13分布于江西、浙江、湖北以及新罗国。在慧稜法嗣中,泉州招庆道匡、杭州华龙寺彦球、婺州报恩宝资、襄州鹫岭明远都有得法弟子。

漳州保福从展有法嗣19人,其中在闽者11人,其余8人分布于湖南、江西等省传法。在从展法嗣中,潭州延寿慧轮,漳州保福可俦等都有得法弟子。

福州鼓山神晏有法嗣11人,其中在闽者7人,其余4人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

福州弘瑫有法嗣8人,都集中在福建福州传法。

泉州睡龙山道溥有法嗣清豁1人,在漳州传法。

漳州报恩怀岳有法嗣师浩1人,传法于潭州。

杭州龙华灵照有法嗣6人,其中5人在浙江,1人入闽在福州传法。

明州翠岩令参的有法嗣2人,传法于浙江。

杭州龙册道怤有法嗣4人,传法浙江。

岳州金轮可观有法嗣金轮和尚1人,传法于南岳。

综上所述,雪峰义存的弟子多,分支法脉多,他通过弟子分灯传法,又培养出169人再传弟子。至于雪峰义存的三传弟子就更多了。灯灯相续,钵钵相承,枝叶繁茂,形成庞大的传法系统,于当时中国的覆盖面如此之大,在雪峰义存同辈人中罕有其匹。在唐末五代其禅法覆盖面几乎达半个中国。

义存门下睡龙山道溥、福清院元讷、东禅和尚、招庆慧稜等人在泉州传法。

道溥,号弘教。俗姓郑。福州人,出家于宝林院。泉州刺史王延彬钦仰德高,请住五峰,后迁睡龙山。有僧问:“凡有言句,不出大千顶。未审顶外事如何?”道溥回答:“凡有言句,不是大千顶。”又问:“如何是大千顶? ”道溥答:“摩醯首罗天,犹是小千界。”道溥传泉州清豁(?-976),嗣其席。

元讷,又作元衲,高丽(今朝鲜)人。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仰慕元讷道德,在南安东郊(今属丰泽区北峰街道)建造福清院以居之。玄讷住院三十年,大阐玄风,后卒于本山。

东禅和尚,生平不详,传法于东禅寺。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和尚答道:“幸自可怜生,刚要异乡邑。”

慧稜(854-932),俗姓孙,杭州盐官人。13岁于苏州通玄寺出家登戒。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于唐乾符五年(878年)入福建,先谒福州怡山西院大安禅师,继访福州灵云沩仰宗志勤禅师,因尚有凝滞,遂上雪峰参义存禅师。慧稜在雪峰参学,不下峰顶三十载。唐天祐三年(906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迎请慧稜住泉州招庆禅院开法。慧稜在招庆弘扬禅法,“禅子委输,唯虞后至”。后因闽帅之迎请,移锡福州长庆院,号“超觉大师”。故人称“招庆慧稜”或“长庆慧稜”。慧稜为人性地慈忍,但对待参学者,要求十分严格,必能反三隅,方加印可。

慧稜于泉州招庆与福州长庆两处开法,徒众一千五百人。其中见载《禅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脉·长庆慧稜》有水陆洪俨、庐山绍宗、东禅可隆、东禅契讷、杭州契盈、长庆常慧、长庆弘辩、石佛静、龙华彦球、枕峰青换、翠峰从欣、报慈慧朗、仙宗守玼、鹭岭明远、永安怀烈、广严感泽、报恩宝资、闽山室令含、倾心法瑫、龙须道敫、吉州道殷、新罗龟山、保安连、报慈光云、祥光澄静、报慈从瓖、招庆道匡等二十七人。据《五灯会元》,又有报慧慈觉一人。

而义存门下泉州籍禅师在泉州境外传法者有:

师郁,泉州人。参雪峰义存悟旨,嗣法。住杭州西兴化度院。

钱王闻其行,赠紫,署“悟真大师”。为青原下第六世。

行修(?-950),号法真。泉州陈氏。少投北岩院出家。年十八参雪峰义存得其心印。同光初,至杭构室西关高峰,渐成大院,名“耳相院”。寂后谥号“宗慧大师”。

道怤(868-937),俗姓陈。幼时于泉州开元寺出家、受具。谒雪峰义存悟旨。初住越州鉴清院,与吴越国丞相皮光业常相辩难。武肃王钱鏐命居天龙寺,署“顺德大师”。穆王钱元瓘创杭州龙册寺以居。道怤传乌巨仪晏、温州景丰、清化师讷、南禅遇缘、福州智远、洞山龟端。

弘瑫,泉州陈氏。幼出家于龙华寺,参雪峰义存得法。住福州安国院。大阐玄风,有徒八百余。后人浙,吴越王赠“明真禅师”号。

行瑫,字仁慧。泉州王氏。本泉州开元寺受业,后契旨於雪峰义存。住福州仙宗院。

怀岳,泉州人。少从圣寿院受业,后依雪峰义存悟旨。住漳州报恩院。法席兴盛,玄侣奔凑。

绍卿,泉州陈氏。幼于灵岩寺习经论。既长问法於雪峰义存,服勤数载。尝侍雪峰义存山行,见风吹芋叶动,雪峰指动叶示之,顿觉开悟。后开法龙溪,移漳州隆寿,受赐“兴法大师”号。

雪峰义存法嗣玄沙师备、招庆慧稜、鼓山神晏、保福从展、睡龙道溥等都有得法弟子在泉州继续传法。

玄沙师备法嗣有:

睡龙和尚,玄沙师备弟子。居泉州睡龙山。和尚上堂,举拄杖曰:“三十年住山,得他气力。”时有僧问和尚:“得甚气力?”和尚回答:“遇溪过岭,东拄西拄。”

永兴,号神禄。福清人。从玄沙师备得法。住泉州温陵瑞峰院。闽王请开堂。僧问:“大王请师出世,未委今日一会何以灵山?”曰:“彻古传今。”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曰:“毛头显沙界,日月现其中。”

鼓山神晏法嗣有:

彊禅师,生平不详,鼓山神晏弟子。住泉州凤凰山。有僧问:“白浪滔天境,何人住太虚?”禅师答道:“静夜思尧鼓,回头闻舜琴。”

招庆慧稜法嗣有:

道匡(900-966),或作法因。俗姓李。潮州(广东潮阳)人。慧稜始居泉州招庆,师入室参侍,妙悟日深。洎稜被召,师乃继踵住持,学众如故。据《禅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脉·招庆道匡》记载,道匡门下弟子有保福清溪、报恩宗显、太平清海、龙光憕忋、兴阳道钦、北院可休、慈云慧清。

保福从展法嗣:

净修(892-972),字省僜。又字文僜。俗姓阮,仙游人。初谒保福从展,继亲玄沙师备,参究久之,得其密传。相继住持泉州千佛院、福先招庆院、南禅院(即今泉州承天寺),以学问渊博,精通内典,开堂说法,繁徵博引,偈颂传诵丛林。传静、筠二法子。

清运,生平不详。号资化。保福从展弟子。为青原下第七世。住泉州万安院。

有僧问:“如何是万安家风? ”清运答:“苔羹仓米饭。”又问:“忽来上客,将何祇侍?”答:“饭后三巡茶。”

從琛,号洪忍。依保福從展受法。住泉州凤凰山。有僧问:“学人根思迟回,方便门中乞师傍瞥。”从琛回答:“傍瞥。”又问:“深领师旨,安敢言乎?”从琛回答:“太多也!”

后招庆和尚,泉州人。在保福从展处得法。继道匡禅师之后传法于泉州招庆院。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和尚答道:“一瓶兼一钵,到处出生涯。”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道:“扰扰忽忽,晨鸡暮钟。”

琛禅师,保福弟子。生平不详。住泉州西明院。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道:“竹著瓦椀。”又问:“忽遇上客来时如何祇待?”禅师回答:“黄斋仓米饭。”

院深,生平不详。参漳州保福院从展有省,得印可。出世泉州西明寺。

睡龙道溥法嗣:

清豁(?-976),泉州张氏。少礼鼓山国师落发。初谒大章山如,后参睡龙道溥得法,嗣其席。住漳州保福寺。建隆三年(962)辞归,往贵湖卓庵,刺史陈洪进奏赐紫衣,号“性空禅师”。临终嘱勿塔勿坟。

雪峰义存三传弟子在泉州传法:

行钦,名广法。依玄沙师备门徒仙宗契符悟旨。初住云台院,后居泉州福清。

有僧问:“如何是佛家大意? ”行钦回答:“诸上座大家道取。”

宗显,名明慧。依招庆慧稜门徒招庆道匡受法。住泉州报恩院。有僧问:“昔日灵山一会,迦叶亲闻,未审今日谁是闻者?”宗显回答:“却忆七叶岩中尊。”

静、筠,保福从展再传弟子、招庆省僜法子。静、筠联手编撰从过去七佛,至禅宗所奉初祖大迦叶,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至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以及从慧能弟子青原行思至第八代属于雪峰义存法系的禅师、从另一弟子南岳怀让至第七代属于临济义玄法系的禅师或居士246人的传记。展示了这两系禅师的传法世次,保存了不少前修遗事,古则公案,歌行偈颂,集古今诸方要为一卷,为佛教禅宗史书,取名为《祖堂集》。

雪峰义存泉州籍三传弟子在外地传法:

玄应(?-975),号定慧,俗姓吴,泉州晋江县人。为玄沙师备再传弟子,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玄应自幼出家本州开元寺九佛院,“禀具,探律乘,阅大藏终帙”,乃往福州升山谒师备弟子白龙道希和尚,获印可后,却归本州清溪,正值“清溪长老罢唱保福,庵于贵湖,一见以同道相契,溪命檀信于庵之西青阳山创室”,请玄应禅师宴处。《泉州开元寺志·玄应传》载,玄应于白龙道希处“尽得其道,还卜隐贵湖。与清豁为邻。”“宴处二十余载”。宋开宝三年(970年),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子陈文灏于漳州水南重创报劬院,再三坚请玄应前往主持法席。玄应不得已,乃前往,大启法筵。有僧问:“如何是第一义?”玄应反问:“如何是第一义?”僧人道:“学人请益,师何倒问学人?”玄应说:“汝适来何请?”僧人道:“第一义。”玄应回答:“尚谓倒问耶?”

慧清,一作慧深,号普广。依招庆慧稜之徒招庆道匡参禅得法。后住连州慈云寺传法。

可休,依招庆道匡受法。住永兴北院传法。

雪峰义存四传弟子行言在外地传法:

行言,字玄觉。泉州人。依清凉文益悟旨,为玄沙师备三传弟子、罗汉桂琛再传弟子。江南国主建报慈院,命行言大阐宗猷,海会二千余众,别署“导师”之号。行言上堂开示:“此日英贤共会,海众同臻,谅惟佛法之趣无不备矣。若是英鉴之者,不须待言也。然言之本无,何以默矣?是以森罗万象,诸佛洪源,显明则海印光澄,冥味则情迷自惑,荀非通心上下逸格高人,则何以诸尘中发扬妙极,卷舒物象?纵夺森罗,示生非生,应灭非灭,生灭洞已,乃曰真常。言假则影散千途,论真则一空绝迹,岂可以有无生灭,则计之者哉?”

唐五代泉州禅宗兴盛,在泉州传法的禅师除上文记述者外,见载明何乔远《闽书·方外志》记载的禅师,尚有泉州开元寺的令言禅师,延福寺无等禅师,开元寺常笈禅师,崇福寺文矩禅师,开元寺文超禅师、叔端禅师、义英禅师、弘则禅师、道昭禅师、从允禅师、栖霞禅师、行通禅师,隆寿寺法骞禅师。

令言,泉州开元寺僧,仙游人。苦行,习内典。出游燕赵,传《法华》、《上生》二经,通宵不寐。久之,二经学者纷集其门。

无等,人称“佛岩禅师”。会稽人。居南安九日山延福寺,静修40年,足不出寺。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泉州刺史卢仝白慕其名,三次遣使请见,均不至。卢仝白心中有气,叫使者提剑告诉无等:“不下山,取头来!”无等不为所屈,说:“身非我有,四大皆空,何况一头?”卢仝白十分感叹,以为无等真正看破红尘,其于“空生之道,一至是乎,真高僧也。”于是为诗赠之云:“九日峰前八十秋,禅庵遥枕晋江流。师心应共山无动,笑指云霞早晚休。”

常笈,泉州开元寺僧,九坐智广之法昆、盐官无等之门人。清俭中食,足不妄履,虽比邻不一至。诗人吴栻与周朴与之过往甚密。吴栻有赠诗:“炎蒸庭柏外,杖履雨花间。”泉州刺史林鄠以开元旧法华院亲迎常笈主之。

文矩(?-898),字子薰,一字涅槃,福州黄氏子。诣万岁塔谭空落发。参长庆院大安得法。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亲綵为掛子,久之渐露跡。闽王于泉州创崇福寺以居之,号“慧日禅师”。后住锡泉州城东护安功德院。光化元年(898年)戊午示灭。

文超,晋江卢氏子,字彦逸。策经为僧,博洽内外,学闻朝野。诏讲《百法》,赐号“玄教大师”。讲唯识于泉州,擢僧正。天祐中刺史王延彬构院开元殿东,曰:“清吟”,请居之。

叔端,仙游陈氏。年十八,从龙华律师维贤得度。尝游钱塘苏台,参叩四方,靡不通达。制《义苑搜隐》、《宗镜四缘》诸抄数十卷。时渤海敬田者,岳岳禅林间,端辩辄折之。乾符中,归隐十年,州牧王延彬闻其道,置清凉精舍,延叔端为长讲大德,号“明教大师”。

义英,晋江陈氏。年五十出家泉州开元寺。十八以试经得度。闽王审知造金银二《藏经》,闻义英笔札,徵之缮写,厚施以奖其劳,义英买田三十亩归粥院。闻者割田供粥。

弘则,泉州人。幼有出尘志,东塔文偁度为弟子。受具於上都兴善。住建法院。性简素,虽王公予膏腴,不纳。刺史王延彬赠句云:“莫怪我来偏礼足,萧宫无个似吾师”。

道昭,初名道闻,号惟识。晋江王氏。年十七薙染。居开元寺罗汉阁。龙启元年(933),王延彬奏赐命服,诏以昭易闻。南唐保大间,诏徵不赴。所钞《唯识论解》八十卷,有晋、魏笔法。

从允,吴氏子,泉州开元寺僧。清慎寡欲,夜诵昼习。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省询禅师游闽,从允参谒,一言而契,省询十分惊奇。自此諠静一致,心境同如。闽通文二年(937年)五月,取笔写伽陀告寂。火浴,舍利有数百颗。

棲霞,同安人。居泉州开元寺。以道自高,不受布施。

行通,泉州开元寺僧。禅余以诗自娱,一食三衣,恬能苦澹。博洽经论,教观无懈。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以旱请雨,通期三日,果如言。陈洪进奏赐命服,名“法慧大师。”

隆寿法骞禅师,有僧来参,次日请问“心要”,法骞回答:“昨日相逢序起居,今朝相见事还如。如何却见呈心要,心要如何特地疏。”

①梁慧皎等《高僧传合集》

②释静、释筠《祖堂集》

③明何乔远《闽书·方外志》

④民国陈衍《福建通志·高僧传》

⑤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

⑥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

⑦明释元贤《开元寺志》

⑧释向愿《承天寺志稿》

⑨何云等《禅宗宗派源流》

⑩释震华《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11}王荣国《福建佛教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