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認爲自己是中國人嗎?

二黑豆1


元、清都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否則他們也不會早早自立國家。而做為這兩個朝代對立面的兩個集團喊出了同樣口號,驅除韃虜。也就是說在當時,驅除韃虜這種說法是主流思想,是社會整體的認識,是蒙元、滿清、漢人的共識。



先說元朝,看看教科書上寫的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為第一等人;第二等為色目人(指西域、中亞、西亞諸族,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第三等是漢人(指北方黃河流域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高麗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轄區內的漢人)。從這一分類可以看出,南人才是中國人,中國人是蒙古國人中最差一類,和蒙古人明顯不是一類人。蒙古人被朱元璋打敗後國家還在,年號還在,並且延續至今。


再來看看滿清。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寫道"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慈禧太后名言"寧贈友邦,不與家奴"時刻提醒我們,滿清從未把自己當成過中國人。

不論他們自己是否承認,現在中國境內的蒙滿人,也就是蒙元和滿清後代沒有半點疑問都是中國人,而且絕大部分人已經從血統上分不清是哪的人了。


健康養老6魏國6


元朝、清朝統治者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非常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元世祖忽必烈在給日本人的詔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

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世祖認為自己是中國的皇帝,指責日本開國以來,“時通中國”,但是到了他即位以後,“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在這裡,雍正皇帝明確指出,滿洲是中國的籍貫,不能“妄生此疆彼界之私”。

(雍正皇帝畫像)

慈禧太后在和外國婦女接觸之後,對歐美國家的貴族婦女通過繪畫、教書等方式賺取生活費的現象,曾經說道:“此種文明,實為奇特。在我中國,父母既亡,為之子者,有撫養未嫁姊妹之天職。”注意,慈禧在這裡用的是“在我中國”。

其實,在古代的東亞世界,不僅中國的少數民族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就連韓國、日本、越南、琉球等國的知識分子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如朝鮮《宣祖實錄》裡有這樣的記載:“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御寶以治事。”

日本奈良時代的廷臣藤原廣嗣說:“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藤原廣嗣在這裡認為日本是中國,日本列島周邊的少數民族,蝦夷人、隼人“狼性易亂,野心難馴”。

越南的國王在對待東南亞其他國家時,常常與中國、華夏自居,越南後黎朝第五代國王黎聖宗(1460年至1497年在位),曾經在征服占城的軍事行動中說“自古夷狄為患中國”,在這裡黎聖宗儼然把自己主政的越南當作中國。


騰飛說史


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雖然說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可他們始終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古時候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並不是一個意思,在古時候,中國並不是指一個國家,從周代開始,中國一詞就被頻繁使用,大家可以理解為天朝上國,在古代中國也泛指為中原。

在漢語裡中國這個詞也被指為是天下的中心,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當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們已經建立政權,只不過元朝一直不接受漢化,他們的統治非常失敗,元朝應該是當時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中最不接受漢文化的一個,可是他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比如忽必烈就認為元朝是中國的正統王朝。

根據史書記載來看,忽必烈給其他國家發文書都是以中國來自稱。有趣的是北魏鮮卑族在建立政權之後,他們也是自稱中國人,還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清王朝更不用說了,清朝的統治階級不止一次提過自己是中國人,比如康熙就說過,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這是康熙在擔心西洋各國發展過快。

在舉個例子,眾所周知,清朝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很多條約中都有過中國大清國的說法,可見清朝統治者也是將自己當成中國人來看的。很多人可能以為元朝和清朝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實這個觀點大錯特錯,已經有不少史書和證據表明,他們是認可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的。

不管是蒙古人,還是滿族,或者是鮮卑族等等,他們建立起來的朝代同樣也都是中國古代的王朝,關於這一點,他們自己也是承認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現在居然有人提出這種問題,也是蠻奇怪的。

清朝毫無疑問,清朝皇帝對自己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身份毫無懷疑,漢化程度非常高,處處以漢文化繼承者自居,這裡說說元朝。


很多人現在說元朝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認為那段時間裡中國簡直就是蒙古的殖民地,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如果是蒙古帝國,那麼蒙古帝國的確把中原當做了自己的殖民地。但元朝,絕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這在古代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為什麼呢?

因為元朝自己認,而且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也認。

忽必烈本人,在元朝建國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

該段出自忽必烈《建國號詔》,詔書裡明確,為了表示天下一家之意,為了讓後人立傳,遵從《春秋》《周易》,於是從《周易》中取“大哉乾元”中的“元”字作為國號如何如何。這是蒙古漢化的重要標誌,蒙古的統治者已經開始從漢族經典中尋找政治合法性依據。事實上,在忽必烈之前的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就已經開始像漢人一樣給過去的大汗上廟號了。

在該詔書頒佈之後的幾年裡,元朝開始設立各種機構,樞密院、御史臺、六部等等,完全仿造宋朝。忽必烈本人也開始尊奉儒術,這點得到了後世《元史》的高度讚賞。

更為重要的是,元朝修著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後朝修前朝史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傳統,元朝修著了前朝歷史,就說明他們已經完全認同了自己中原王朝的身份。

(這張畫像其實才是朱元璋的真實長相,鞋拔子臉是清朝的汙衊)

一百年後,朱元璋北伐的時候,朱元璋是這麼說的: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朱元璋的北伐詔書裡,雖然是為了征討元朝,但是對元朝的合法性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文章中說,宋朝的天命已經消亡,所以元朝以北方蠻夷的身份入主中國,四海臣服,這不是靠著人力,而是老天將天命交給了元朝。當時的元朝皇帝賢明而臣子淳良,足以統治天下,後來的皇帝們不尊祖訓,所以失去天命等等。

後來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之後,在太廟中也供奉了歷代名君,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元世祖忽必烈也在其中,與眾位漢族皇帝一起接受祭拜,說明朱元璋對這位老皇帝還是很尊敬的。明朝建立後,修著了《元史》,說明明朝已經完全認同了元朝的合法性,將他們當做中國的封建王朝來看待了。


小約翰


看到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古代“中國”是個什麼概念。元朝、清朝統治者當然百分百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要說元、清是大一統王朝,哪怕遼、金,甚至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那些少數民族君主也都毫不猶豫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為古代“中國”的概念和現代完全都不是一回事。


所謂“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指的就是“中央之國”,等同於中原、華夏,相對於東夷西狄南蠻北戎而言。西周認為自己處在中央,其他周邊的叫做蠻夷。後來逐漸演變,中國的意思就變成了中央王朝,建都於中原地區的王朝。逐漸的,這就變成一種正統的象徵。無論漢族還是少數名族建立的政權,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無一不以“中國”自居。所以,元朝、清朝的統治者怎麼可能不自認為是“中國人”呢?


舉幾個例子。南北朝時期,南朝主要是漢族建立的政權,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此時,雙方都以“中國”自居,南朝就自稱“中國”,稱北朝的北魏及後來分裂出來的西魏、東魏為“魏虜”,意思他們還是“胡虜”。而北朝也自稱“中國”而貶稱南朝為“島夷”,意思是偏安一隅的蠻夷,覺得自己才代表正統的中原文化政權。同樣的,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所以,哪裡可能統治全國的元、清統治者不自認“中國”的道理?


有人可能會說元朝是蒙古人,不承認中原文化。這個屬於史盲。蒙古帝國早期確實完全無視中原文化,但是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時代,他的影響力僅能控制元朝地區,對西進的四大汗國已經沒有實際操控能力了。因此建都“大都”(今北京)改國號“大元”,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政治制度也是在中原政治體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所以,雖然蒙古帝國是蒙古的,但元朝其實已經漢化了。而清朝更不用說,到後來連自己的滿文都不會說了。所以,要統治全國,必然自稱“中國”!

“中國”成為國名,那是推翻清朝以後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國名是秦、漢、唐、宋等等,沒有一個叫“中國”。所以,中國從來就不是漢民族的代稱,在古代只是正統的象徵,所以,元、清統治者當然自認為“中國人”。


伊耆角木


可以肯定的說,元、清都自認是中國人,並將皇權王朝自稱為中國正統王朝――蒙古族在一統華夏後,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大元朝”和滿族入主中原時前改“金”為“清”。是蒙古族、滿族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華夏”建立的兩大封建王朝。

這命題是民族概念、古代國家概念、現代國家概念等問題“混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度”,在中華史上歷經了炎帝部落、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大融合,夏朝、商朝、周朝諸侯部落的大融合,到晉朝、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多民族大融合。可以說現存的56個民族和歷史進程中消失的若干民族,都不是“純而又純的本族”,在一次次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血與血實現了相融一通”。民族僅是一個“血統代號”。古代的“國家”多以民族部落群居相處而論,疆域是沒有確切的“界線”。到近代以來,國家的概念出現了變化,從單一民族走向多元民族,從無識國域走向有碑國界。由此,對元、清從民族進程史、國家進步史、蒙清兩大民族自身認同史來概定――蒙古族、滿族都是中華民族l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元史、清史都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一頁!在此,按歷史順序來評談論說:

蒙古族, 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組成部分之一。蒙古族建立的“大元帝國”,是中國史的重要一頁。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頁。“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開始,經由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四任大汗”東戰西征近70年,創建了3300平方公里的華夏最大版圖帝國。成吉思汗“西征”結束後,直接分封了“諸子汗國”――中央汗國,幼子拖雷“守帳”;金帳汗國(欽察汗國),長子朮赤主持;察合臺汗國,次子察合臺主持;窩闊臺汗國,三子窩闊臺主持;伊兒汗國(伊利汗國),是拖雷兒子旭烈兀打下的,由旭烈兀主持。另各汗國臣服國,為附屬國,統一受“中央汗國節制”,受“蒙古大汗統一領導與指揮”。到第五任大汗忽必烈奪取中統後,於1271年推行“行漢法”主張,取自《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

大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滿族的“族史”來看。 女真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與中原“大宋”時期並存的完顏阿骨打所建立的“大金”,與努爾哈赤時的“後金”有“血統”與“正統”上的關係。也有順承道義上的“假借”之名。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立“大金朝”,歷史上將宋分為“北宋”與“南宋”。後“宋(南宋)蒙聯合”又滅了“大金”。隨後“蒙元”時,女真族被瓜分,族人分化。到明朝時,奴兒干都司下轄的屬地叫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等。明萬曆43年,有建州努爾哈赤(明朝皇封的建州統領)以完顏阿骨打後人,聯合蒙古族等,以正統女真人名義,號示各族部落稱帝,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到1636年,已繼承皇位的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勢大力強之時,改國號“金”為“大清” 。 入主中原之後,“滿清八旗”通過東征、西討、南撫拓展了疆域。公元1795 年“滿清” 奪取全國政權後的“大清疆域”是1310萬平方公里。其主要是採取了三大國策:一是尊崇儒家思想。尊炎黃為祖,拜孔孟為師。鼓勵蒙古人在忽必烈時代尊藏傳佛教為“國教”的信仰。二是加強“滿蒙聯煙”。“國規”要求皇后必須從蒙古族十三個部落中選推。王爺、貝勒的妃子必須從蒙古族中選配,以此加強“滿蒙聯姻”的滿蒙血統的“正統性”。讓蒙古族人感覺到滿人坐江山,等於蒙古人在坐江山。三是借鑑學習“漢文明”,推進治國“漢化”,推行“漢禮”,招納使用“漢人才”,允許“滿族漢族及其他族之間通婚”等極大的推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大團結,大共進,大繁榮。

當然,蒙元、滿清的統治者受“封建王朝‘家天下’”根深蒂固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大融合,即推進了民族的發展,也推進了國家社會的發展,更促進了多民族多種類的文明共同進步等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的中國代表中央之國,歷來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稱,五帝時期就有治五氣、度五方,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中國指中央集權,就表示正統,正統又指法統、道統和禮儀之統,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標榜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對正統的維護稱為拔亂反正、尊王攘夷。

元朝不僅承認自已是中國人,更仰慕中原文化。忽必烈即帝位時,頒佈《建國號詔》,忽必烈下的詔書雲: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革創,未逢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維之目。朕獲贊舊服,載擴丕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

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是劉秉忠依據《易經》制定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年號“至元”出自《易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正式宣佈其政府的國號為“大元”,這是蒙古帝國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國王朝的分水嶺,大蒙古國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以掠奪性的統治為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

清朝是我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女真部族起初稱後金,皇太極征戰察哈爾部落蒙古族首領林丹汗,林丹汗佔敗,在青海大草灘出天花而死,部眾紛紛逃散,後金從蒙古蘇泰太后手中得到歷代傳國玉璽,大家頓時欣喜若狂,認為這是吉祥之兆,於是在群臣的推舉下,正式即皇帝位,國號大清。清的含義來自陰陽五形學說。古代用五形配五色,五色配五方,青屬東方,加上水字旁,意謂著以水克火。有人認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剋說。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號不吉利。皇太極以清為國號,女真族變成滿族,明確顯示其有取代大明的意圖,也是為了顯示奉天承運之正統以籠絡人心。後來,滿清入主中原,生活習慣雖然強迫人們進行剃髮易服制,然而統治措施仍然延續明朝政治制度。繼承中原文化並被漢化,繼續承載著中國歷史的變遷與演化,本屬中國大家庭中一分子。


德厚致遠


其實“中國”這個詞語,在古代並不是國家這個概念,狹義的講“中國”意思就是漢族之國,廣義的講乃是“中原之國”“中央之國”的意思。梁啟超在闡述中華民族的時候說過“中國之民族,僅為漢族,而今中華民族,則是漢族及中國領土內一切民族”,大意是這樣,原文記不清了,這也就說明漢族以外的民族在古代可能並不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中國之人”,而少數民族在古代也不一定自認為是“中國之人”。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雖說近現代都將蒙元和滿清列為中國朝代,蒙古族和滿族等民族在辛亥革命後也正式以法定方式定為中國人,例如中華民國明確憲法規定“五族共和”,國父孫中山也明確表示驅除韃虜,並非驅除滿人,而且驅除以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專制派,可以看出近現代人基本上都將蒙滿認定為中國人。

那元清的統治者是否將自己認為是中國人呢?元朝因為年代久遠,加之統治中原時期較短,無法明確瞭解到蒙元統治者是否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認為蒙元那個時期元朝統治者還沒有中國人的概念,古代人將蒙元列為中國主要有兩件事情,一是元朝為前朝注史,但我認為這是漢族官員的強力推進。二是明清統治者祭拜忽必烈,我認為這也是後續朝代為當時建立的朝代的法理性運用的政治手段。雖然蒙元不少皇帝都很尊崇漢族文化,但在當時他們應該也只會認為自己是中原之主,而並非中原之人。

而滿清初期其實和蒙元有點類似,但隨著入關統治地時間長久,加上漢化情況比較迅速,中後期的滿清統治階級我認為會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之人,例子很多,比如乾隆皇帝修建帝王廟,祭拜中國自古以來的有功皇帝,宣佈天下“中華諸統,絕不斷線”,說明以乾隆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已經將自己融入到了中國之中,後來的嘉慶時期,白蓮教攻入紫荊城,嘉慶皇帝悲傷的自言道“自唐宋以來,未有此事,愧對列祖”,直接說明嘉慶皇帝完完全全默認自己和唐宋以來的皇帝一樣都是中國之人,間接也說明皇室地教育也是這樣教育的。後期的滿清統治階級就不用說了,雖然統治地丟人,但也不至於自稱不是中國之人,後期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建立,溥儀邀請原滿清的幾個王爺去滿洲國,比如載豐載詢怒罵溥儀,寧可乞討也不當“漢奸”,也說明滿清以前的貴族也自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公民。抗日戰爭中,參加抗日的原滿親貴也數不勝舉。

例子就不多舉了,我認為在當時蒙元真無法確定,但滿清肯定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實無論古代如何,現在我們中國56個民族是一家,都生活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團結就是厲害,中國富強指日可待。



曹小翔xixi


首先表達觀點,他們是一定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中國人的身份對於統治國家是絕對有利的。舉個例子,倭馬亞王朝滅亡、什葉派哈希姆家族的旁支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並且沒多久就皈依了遜尼派,很簡單的道理,遜尼派有絕對的數量優勢,想統治全國,就不應該和大多數人唱反調。中國古代統治者也一樣會因為利益認同自己的身份。除非他們是傻子,能統一這麼大疆域的人,顯然不會是傻子!

“中國人”這個概念,在今天,官方說法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和護照的人,可在古代卻不是非常明確的。古代也沒有如此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例如今天的中東,你問他是什麼人,他可能回答是阿拉伯人,或者說庫爾德人,也有可能說自己是穆斯林或者哪個部落派別的,這都是民族或者宗教認同感高於國家認同感的表現。中國古代也一樣,他可能會說自己是蒙古人,是滿洲人,是契丹人,漢族也可能先說自己是漢人。即使認同國家,也是認同大清,大明,大元,大宋。時間再往前推移,很多分裂時期,北方稱魏,南方稱漢。西方稱秦,東方稱齊。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哪一個算中國呢?一脈相承的正統,哪一段歷史都跳不開。


忽必烈

元朝國號都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義。1271年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明確宣佈“大元”繼承了三皇五帝、秦漢隋唐歷代中華帝王的正統,1279年元滅宋統一全國。元朝統治期間,沿襲前代的政治體制,並開創行省制,設科舉,尊孔子,修《遼史》《金史》《宋史》……取代元的明朝給元惠宗上諡號順帝,修《元史》,《明太祖實錄》中也有明確關於承認元朝正統的記載。這是對元朝政權屬性最有發言權的自己“元朝”和繼承者“明朝”的態度。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給北元兀納失裡大王的信中,對元太祖和元世祖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及後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天下雲擾,莫能拯救。

康熙

清朝也是一樣的,《清史稿》記載,康熙二十四年,在文華殿以東建傳心殿,專門供奉“師”。有皇師、帝師、王師、周公、孔子,而軒轅氏(黃帝)在這裡是作為三皇之一出現的,自然是皇師之一。

並且《明史》也是清朝所修,甚至入關之時都是打著為了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據說都與崇禎皇帝稱兄道弟,自然這些都是有著明顯的目的性,可是在這個問題上,足以證明清朝和元朝統治者,是認同中國人或者說繼承中國曆代正統的!

如果不認同元朝清朝的統治合法性,那麼今天的“五族共和”的合法性又在哪裡說起呢?

誰敢說我不是中國人?

中國,如果作為地理概念或者血緣概念,那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必然就是中國人。同樣一畝三分地,種了一畝小麥,三分水稻,難道麥是中國麥,稻就不是中國稻了?

黃帝

如果作為文化概念,那麼什麼文化是“中國文化”?農耕文化or遊牧文化?中華人文三祖,炎帝與蚩尤不說,黃帝部落就是一個遊牧部落,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韂。”類似記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又或是孔孟文化能代表中國文化?那麼獨尊儒術之前的百家爭鳴都是邪魔外道?兵,法,墨,道這些都不是中國文化了嗎?況且元,清兩代也是尊崇儒學的。

所以,無論從他們的主觀選擇還是客觀條件造成的事實,他們都必然是中國人無疑!


白禮服黑婚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一詞,在西周時期便出現了,最早指的是京畿地區,後來整個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均被稱為中國。

中國,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相對,在民國之前從未成為正式國號。但入主中原的政權,無論原來是否是華夏族,均以中國人自居,以示正統所在。

其實我國有三次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除了元和清,就是十六國和北朝時期。

無論元還是清,也不管北魏還是十六國,佔了中原便自稱“中國人”,而南方政權則被稱為“南蠻”、“島夷”!


所以,古代的“中國”與今天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漢族的同義詞,多數時間指的是“中原”或者正統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